首頁 / 放.直評 / 言所欲言
放.直評

疫情下的另類的收穫 看見屏東的城市底蘊

2021.02.23
11:06am
/ 鄒宜鈴

關於城市底蘊這件事,屏東有了自己的樣子,這是件讓人開心的事!

 

一場疫情改變了很多事,像是不能出國、要口罩不離身…等等,這些改變和限制,老實說沒有真的直接影響到日常,但是那種悶悶的感覺,卻始終盤旋在心上。因為不能出國走走玩玩這件事,讓很多人壓力無法釋放,社群媒體上不時有人Po出「好想出國」的字句。 

 



台灣人到底有多愛出國旅遊數據顯示台灣1年有1700萬人次出國;相反的,每年進來台灣的人次卻只有1100萬人次左右。出去的多,進來的少,一直是台灣觀光業長期低迷,甚至造成國旅品質低落的原因,因為景點不是塞車就是過於擁擠,這到底是我們的習性太習慣一窩蜂,還是台灣就真的沒啥好看好玩的怎麼每一條老街、夜市賣的東西都一樣,再加上貴得離譜的住宿,讓國民旅遊讓人光是用想的卻步。 

  

當大家都出不去時,過往出國旅遊的需求,全轉往在國內走走玩玩跳跳,報章雜誌上很常看到「報復性旅遊」的標題,也不時看到旅遊業者打出「偽出國」的噱頭。老實說這很像吸大麻,但是,這不是讓人上癮,以後都願意留在台灣旅遊,而是只是暫時,甚至是「不得不」而以。等疫情過後,出國的人照樣出國,願意留下來在台灣旅遊,好好品嚐、體會這座島嶼的歷史、文化、美感的究竟會有多少呢?是台灣不美、沒文化、沒歷史,導致美感和人文素養這種東西,全被廉價和速成取代嗎?因此如果我們繼續以「偽出國」為號召,沒有去思考每個城市的底蘊,進而發展出不同的觀光特色,就算到時全球解封,我們想要觀光客倍增,照樣會是緣木求魚;再加上出去的人又多,觀光業只會更加的慘慘慘 ! 

 

屏東不只墾丁小琉球 

  

以屏東來說,很多人想到這個台灣最南端的城市,想到的就是墾丁和小琉球。 

 

一個住在屏東的友人,在得知我在過去一年內也去過墾丁和小琉球報復性旅遊過後,給我我一個那種「好可惜」的眼神,沒說出口的話是「好聳喔」( 台語 ) 

  

友人那句「我們屏東市區也有很多好地方喔」,實在讓人半信半疑。因為從小到大,接觸到的屏東資訊就是墾丁和小琉球啊,不然就是最近幾年開始的可可產業,或是原住民部落裡的美食。 

  

「大武山你總知道吧」,友人問。 

 

「啊…聽說很漂亮,被排灣族稱為聖山」、「還有龍應台最近出了本書就叫大武山下」,我多少有些心虛的回應著,因為這是我對大武山的僅有認知。 

  

原來屏東市區就在大武山下,大武山上和山下的人們逐漸融成一體,有著自己的生活樣貌、調性,和善且優美。龍應台在卸任官職後,移居屏東潮州,就在大武山下,和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共同譜出許多生活回憶,三年下來,大武山下人們的好客、美感、情緒,甚至是思想,都被龍應台融進了她自己創作的第一本小說「大武山下」。 

 

不管你喜不喜歡龍應台,一個作者會願意移居,作品也願意以這個城市做為軸心,佐以大自然和歷史,進而發展出的有關生死、愛情故事,都說明著這座城市有著自己的底蘊,而且很豐厚。只是這個底蘊,不見得被所有人看見;至於為何會沒被看見,這當中當然有很多的既定印象和偏見,就像以為屏東就是墾丁一樣,不就是陽光、沙灘、比基尼。 

  

「來看我們的文化和美感…」、「慢慢走、慢慢看,不要急」、「半天也可以,我帶你看重點…」。 

 

就這樣,我的大武山下深度之旅,就要展開… 

  

朋友口中的重點,不是最近很紅的高檔原住民餐廳,而是屏東總圖書館,當下心中有些圈圈叉叉…。這幾年很多縣市都流行蓋網美圖書館,特色就是明亮、寬敞、挑高、漂亮,但是每一座圖書館跟原生城市的關聯又是什麼朋友的問題,讓我心中的圈圈叉叉消去一大半。 

 

森林裡的圖書館 

  

原來,屏東總圖不是新建築,它就是原本以前那個醜醜方方,沒有什麼存在感的總圖,就是我們小時候看過的那種圖書館和活動中心;現在的屏東總圖重新拉皮,外觀和內部動線全都重新設計,還把大門變後門,後門變大門後,完全華麗大變身。為什麼要前後門對調,原來是為了保留附近超過50年的老樟樹群,把樹留下來,大家多走幾步路,是件對得事。想像一下,看書時,一抬頭就可以看到被窗外的綠意,而且不是一抹綠而以,是那種被包圍的綠,何等身心靈安頓啊!而老樟樹群下的綠地,不僅全數保留,甚至外擴,做為整個圖書館的腹地公共空間,那天看到好多三代同堂的家庭,帶著野餐墊,在那悠閒的溜小孩,「森林裡的圖書館」,屏東總圖當之無愧 ! 

  

「別人花大把鈔票蓋一個新的網美圖書館,我們屏東只花別人的三分之一就讓總圖活過來」,友人的話充滿著對自己居住城市的光榮感。他說以前的圖書館很醜,書也很少,好像我們屏東人很沒氣質一樣,現在環境變了,「你看好多年輕爸爸媽媽帶著孩子來看繪本」、「你看這一群一看就知道是外地來的,是觀光客…」,他的語氣滿是興奮。 

  

「你們台北怎麼借書、還書」? 

 

「就拿去一本一本掃描啊,不然嘞」,我在回答時,友人拿著一疊書放在書架上,不到三秒鐘那疊書的書名就全出現在一旁的螢幕上;接著,他說「還好了」,那輕快的語氣象是在說「哈哈,你這個台北俗」,同樣透露著對自己城市的滿滿光榮感。開車還書也一樣,車道上就有自動還書的設計,把書輕輕投進去後,書名馬上就出現在螢幕上,還書也能「得來速」反應的是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讓人們覺得借書、還書很方便,也很簡單的話,相對的,大家就會願意多閱讀。 

  

屏東總圖也不是只有現代的閱讀的風景線而以,對於最早住民,也就是原住民也很重視,在收錄屏東的文人墨客作品的屏東文學館裡,設有原住民石板屋閱覽區,重現當年原住民的居住生活智慧。「你看,來我們總圖,能旅遊,也能了解文化,很深度吧」!  

 

多元文化的真實展現 

  

離開屏東總圖,友人接著帶我到附近的眷村「勝利星村」走走。 

 

「村子」是台灣獨特歷史背景下的產物,那一輩人的濃濃鄉愁儘管慢慢淡去,但是那些在村子裡長大的孩子們,卻對村子有著鮮明的回憶。那五湖四海的鄉音、這個鄰居媽媽的料理好手藝、那個鄰居姨媽終年的合身居家旗袍,都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很多眷村不是早已人去樓空,就是都已經改建,完整留下的就是台中的審計新村、桃園眷村鐵三角(龜山憲光二村、大溪太武新村、中壢馬祖新村)、高雄的明德新村,還有屏東的勝利新村。 

  

麵店、民宿、咖啡館、文創小店,幾個留下的眷村園區都有這些店進駐的身影,屏東的勝利新村也沒有例外。不過,勝利新莊這裡,還有穿旗袍的體驗,旗袍款式從小女孩到老奶奶款,橫跨各個年齡層。換上旗袍後,走出店外,在村子裡隨意地晃一晃,時光彷彿倒流...,回到了那個村子裡還人聲鼎沸的年代。 

  

眷村文化的保存,訴說著社會群體從衝突,理解,到最後的和解的過程現在已經走到了理解和和解的中間,要到完全的和解,還需要些時間的撫平,這就是台灣擁有多元文化的真實展現。 

  

「張曉風真實、洗鍊,又不失溫暖的文筆,喜歡嗎?」、「帶你去看看她的老家」。原來張曉風的高中少女時期,就住在勝利新村,直到北上念大學才離開屏東市;她的父母則一直住在這兒,直到辭世,屏東等於是張曉風的老家。 

  

張曉風曾經為文敘述自己要北上唸大學時,媽媽幫她「捆行李」,那速度之利索,讓很多人印象深刻。那時張曉風說自己還小,不懂媽媽為什麼可以把行李捆得這麼好,是什麼樣的生活背景,造就媽媽這有如搬家工人的技能?可以把行李捆得又快又好,說明的不就是一路從中國捆到了台灣,一開始在中國時是因為國共內戰節節敗退,必須不斷的搬家;到後來到台灣後,是因為爸爸軍人工作的關係,得常常搬家,才造就張曉風媽媽「捆行李」的獨門工夫。 

  

至於村子叫「勝利新村」,這勝利兩字,在我這個沒有走過那段顛沛流離歲月的人來說,覺得有那麼點悲傷的味道。會不會是因為國共內戰時,這些人一路輸,才把這村子叫勝利新村。因為我發現這村子不是只叫「勝利新村」,就連路名也叫「勝利路」,巷子也都跟「勝」有關,張曉風的舊家叫「永盛巷五號」,拐個彎的叫「勝義巷」,下一條叫「必勝巷」,那是一種心裡最原始的想望投射。 

  

穿梭在這些跟「勝」有關的眷村巷弄裡, 時光彷彿倒流,也聞到緊鄰房舍裡,流竄出的各種五湖四海家常菜的香味...。 

 

屏東有了自己的樣子 

  

半天的屏東市深度之旅,有文化、有美感、更貼近屏東人的真實生活,我那友人說我們屏東不是只有墾丁喔,我們有城市的底蘊。他說如果我晚上能住下,會有更多的體驗,他還沒帶我往太武山上一路看上去呢! 

  

友人那句「城市的底蘊」,讓我印象很深。因為台灣的每座城市,應該都有屬於自己的城市底蘊,就看要不要去發掘、和保存。不過,必須承認的是,如果沒有Covid-19,台灣的觀光產業可能會跟以往一樣,貴又粗糙,只要提到國旅就是冤大頭,因為要文化沒文化,要美感沒美感,就是一路吃很像的夜市小吃。現在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都出不了國,只好往全國各地跑,這時才發現各縣市都有自己的美和文化,但是這美和文化,需要更深刻的維護和呈現,才能古今融合,長成可以感動人,讓人願意一來再來的樣子。 

  

關於城市底蘊這件事,屏東有了自己的樣子,這是件讓人開心的事! 

 

 

圖片來源:屏東總圖、勝利星村、潘孟安粉絲專頁、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林巧雯

 

最新新聞
鄒宜鈴
台北市民。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