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社會
放.新聞
社會

一個兼顧海洋環境保護、潔淨能源減碳及確保供電穩定的標竿工程: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蛻變

2021.09.16
12:02pm
/ 放言編輯部

如同狄更斯所述:「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自人類已知用火開始到現在,從自然生態中取用的能源,讓人類的生活一日千里地急速發展。在我們享有經濟發達下豐富生活,帶來了環境被破壞的惡果。

 

人與自然的衝突,日益嚴重。面對如何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兼顧要雙贏的課題,考驗著我們的技術與智慧。

 



液化天然氣安全潔淨助減碳 為國際肯認的優良橋接能源

 

根據《臺灣能源期刊》指出:「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通過《巴黎氣候協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趨緩暖化速度,未來降低高碳排化石能源之使用、調整能源結構配比已為大勢所趨,各國政府皆鼓勵使用傳統能源中排碳量最少的天然氣,作為達成碳排減量目標前的折衷化石能源。」

 

相較於煤炭與石油,燃燒天然氣所生成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較少,排碳量幾乎只有燃煤、燃油的二分之一;而相比於核能所隱含的高危險因子,與其衍伸的核廢料存放及處理問題,液化天然氣(Liquefied Natural Gas,簡稱LNG)不會有殘渣、廢水等污染物產生,安全性與熱能產值高且低碳潔淨,是最適合當作再生能源發展過渡期的橋接能源。從國際能源總署的觀察報告可看出,多數國家已逐漸提高天然氣的使用,以替代燃煤與核能發電。

 

台灣也以「減煤、增氣、非核、展綠」作為能源轉型的進路,冀望在2025年時將發電占比調整為50%燃氣、30%燃煤與20%再生能源,達到「非核家園」的目標。但台灣的天然氣原料幾乎完全仰賴進口,現有的2處接收站分別位於高雄永安港及臺中港,共配置9座儲存槽,使用率已達到103%,若要提高燃氣發電配比,確保天然氣的供給無虞與完善存放至關重要。因此,中油規劃在桃園觀塘增建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簡稱三接),就近提供台電大潭電廠機組所需之天然氣,以確保北部地區供電穩定、能源轉型順利進行。但由於三接選址鄰近藻礁,許多環保團體擔憂興建三接將破壞藻礁生態,透過公投連署要求停工。

 

三接工程首重海洋環境保育 嚴謹規劃施作避免生態干擾

 

事實上,依據約10年前通過的環境評估方案,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預定填地開發面積高達232公頃,範圍幾乎涵蓋整個大潭藻礁,緊鄰被劃為保護區的觀新藻礁,恐對沿海生態系造成極大傷害。近年來由經濟部與中油所調整研議,於2018年10月8日通過迴避替代方案環評,將工業港移離海岸,避開生態豐富的潮間帶,並把工業區開發範圍縮減90%;調整後工業區開發用地僅剩23公頃,包含早在2003年已施作的5公頃「填海造陸」空地,來防止對海域生態系造成傷害,避免徒增新的環境影響風險。

 

23公頃工業區用地由13公頃的預定填區、既有的台電8公頃溫排水渠道、2公頃的聯外道路所組成,由台灣世曦著手設計與監造,以保護自然環境為首要規劃方向,遵守環評各項承諾事項,期盼竭力降低施工期與完工營運後對生態造成的影響。如何在最小化環境干預的情況下,同時最大化設施安全性、耐久性,將是規劃結構設計與施作工法時最關鍵的目標。

 

由於停靠LNG船的工業港位於離岸740公尺處,須藉設置「棧橋」將液化天然氣輸送至岸側接收站,台灣世曦團隊考量到中油公司天然氣配送管線的重量,以及設施維運需求與結構耐震性等條件,在棧橋設計上著眼於橋道寬度、承重、基樁穩固與建材防蝕等面向,並嚴密規劃橋墩落墩處,施工前後隨時留意海下生態,確認墩柱不會傷害到附近的柴山多杯孔珊瑚。為避免在海域架設支撐,海上的橋梁施作採用大跨徑懸臂工法作業,且利用鋼箱圍堰工法設置橋墩樁帽,不讓海床被開挖而遭致破壞;施作期間亦設置污染防止膜,以防工程懸浮物漂散,讓工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

 

除工業區及棧橋工程外,工業港還須進行LNG碼頭興建、及為收納港區迴船池及航道浚挖土方所需興建的21公頃圍堤造地工程,以及碼頭外的防波堤設置工程。為確保海上設施能夠抵擋颱風及強浪侵擾,鞏固棧橋、工業港碼頭與防波堤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各項工程總需製作606座沉箱,單座重量都落在2,605-9,864噸、高度為13.5-25公尺間,是全台最大型的沉箱工程作業。考慮到觀塘的海岸生態,施工廠商選擇於38公里外的臺北港,以浮沈台船進行沉箱製作,預計未來完成後依據海象觀測、導航系統與聲納探測的精密計算,籌劃沉箱拖航作業,除可保障工程進行之安全外,亦求減輕施工對觀塘海域的影響。

 

堅持北部區域不陷入缺電危機 積極推動三接工程供氣

 

目前北部用電為全台最高,佔總體的40.5%,但發電量僅有34.6%,幾乎有快一半的時間倚靠中南部地區支援,隨著今年核二廠與協和電廠發電機組陸續除役,北部自給發電能力將更低,必須由桃園大潭電廠新建的燃氣機組發電補足,達到供電無虞、電力備容率15%以上之目標。建設三接能穩定供給大潭電廠燃氣原料,提供新竹以北地區國際科技大廠的工業用電,滿足北部用電需求,免除南氣北送高耗損成本、輸氣風險與供氣壓力,也確保未來北中南天然氣調度時便捷無礙。

 

「藻礁公投」預計於今年底接受全民表決,經濟部多次表示,倘若公投通過,現階段的觀塘三接工程會終止,若三接無法如期供氣,未來十年內台灣將陷入嚴重的缺電危機。觀塘三接工程已有過去完成填築土地協助鋪路,縮短完工所需時間;如要遷至臺北港興建接收站,需拉設海陸管輸送天然氣至大潭電廠,不僅施工難度提升,沿途會波及更多藻礁;如要蓋在林口港,更有因上有機場航線,需增加飛安審查之時間及人事成本等問題。不管遷移至何地,都需重新進行環評、造地、建站等程序,籌建期間極長,將造成北部長達11年的電力缺口。若要穩定北部用電,中南部燃煤發電比例勢必無法下降、持續減煤減碳,無益於延緩全球暖化速度;更遑論重啟危險的核四電廠,有日本福島核電外洩作為前車之鑒,任何核能發電所衍生的風險,都可能為地狹人稠的寶島帶來無法承受之惡果。

 

三接工程不斷努力蛻變 堅定地兼顧環保與能源轉型需求的決心

 

對於民間護礁心切,政府也持續與環團溝通,思量兼顧環保與能源使用的最佳可能。今年5月初經濟部研擬了三接「外推」方案,將工業港再向外海推移455公尺,碼頭水深超過15公尺,經由已完成的鑽探資料,初步評估應無藻礁生態;因水深已可滿足LNG船航行需求,故不須進行水域浚挖,原港區配置預計收納該浚挖土方的21公頃外海填區也不需再施做。

 

 

雖外推方案需新增棧橋延伸所需沉箱預算150億,並延後2.5年竣工,將影響2023、2024年供氣發電,若要滿足近期電力需求,尚須嚴加規劃調度措施。但新方案仍可配合2025年非核家園能源轉型目標,且對藻礁的影響趨近於零,日前獲得許多環保團體的肯定與支持;從施工到營運,中油承諾持續監測物種活動狀況,中油公司也挹注大量保育經費、致力於環境保護工作,政府亦將繼續監管周遭生態、協助小燕鷗復育與沿岸清潔維護,並設立10億的生態保育基金,全面守護藻礁生態系,建構友善生態與能源轉型共存的典範。

 

藻礁公投「不同意」 護礁減煤供電通通贏

 

「減煤、增氣、非核、展綠」一直為政府能源轉型的進路,冀望在2025年時將發電占比調整為50%燃氣、30%燃煤與20%再生能源,以達「非核家園」的目標。

 

北部用電為全台最高,佔總體40.5%,但發電量僅34.6%,幾乎快一半時間需靠中南部支援,隨核二廠與協和電廠發電機組陸續除役,北部自給能力更低,藉大潭電廠新建燃氣機組發電及時補足,方能供電無虞、電力備容率15%以上,滿足南北供電平衡目標。

 

三接工程無論完成時間的配合與燃氣發電供需的搭配,均能滿足政府政策需求,同時免除南氣北送所致高耗損成本與輸氣風險,確保未來北中南天然氣調度便捷無礙。三接能否如期完工,關乎台灣減碳的能源轉型進程,是為日後綠能之路做鋪墊,並非經濟發展與自然保育的衝突與調停,而是兩種環保價值的權衡。

 

經濟部因認同自然保育之重要,而研擬出三接外推方案,大幅將原工業港及工業區總填地面積由232公頃,縮減90%;調整後總填地面積僅剩23公頃,包含早在2003年已施作的5公頃「填海造陸」空地,確實用心在減少對現有環境影響與風險。

 

三接港區外推後,避開敏感的藻礁生態,且不浚挖、不填地,大幅降低對現地藻礁影響。因此,藻礁公投要投下「不同意」,支持已考量保護海洋環境需要之三接外推案,取得低碳潔淨的液化天然氣發電能源、創造經濟發展及豐富人的生活等多贏效果,我們要跟隨國際發電的趨勢,穩健邁出能源轉型步伐,建設美好綠色家園。

 

 

 

圖片來源:取自經濟部、行政院臉書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