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直評 / 言所欲言
放.直評

館長、柯文哲與民粹傾向的崛起

2018.05.31
19:35pm
/ 林泰瑋

柯文哲和館長的確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他們都對主流政治人物感到不滿、都認為民主代議制度有重大缺陷、都有一群對他們投以無限崇拜的粉絲,但兩人相異之處在於,商人不太需要在意外界看法,但政治人物若招致大多數民眾反感,就可能落選回家吃自己。

館長和段宜康的隔空叫陣,成了這幾天的熱門話題,他認為段委員是不知人間疾苦的高官,而館粉們對此大力拍手叫好,數萬的點閱、留言、分享與按讚有如排山倒海一般湧入。

 

不滿傳統政治  助瀾「館長效應」

 

對此,我認為「館長效應」是一組獵奇且帶有政治意義的現象,仔細觀察大多數留言,會發現這反映出一個事實,也就是有許多民眾對於代議民主體制/傳統政黨與政治人物是懷抱著強烈不滿:「XXX,那群不了解人民痛苦的菁英」、「選來選去都是這些人上台,沒意義啦」、「政治人物的天性就是騙」、「唯一支持館長選總統」。

 

我們該怎麼理解這群憤怒的民眾?他們有可能形成足以推倒「藍綠政客」的力量嗎?從館長事件衍生而出的這些問題,竟然巧合的可以用來思考柯文哲目前的政治處境。在民進黨選對會做出不予禮讓的決定後,柯文哲在第一時間受訪時,很有自信的表示:「台灣社會要走出兩黨的包圍」,亦即他認為自己的得票能夠超越藍綠。但就如同前一篇文章「柯文哲2014年勝選模式 難以複製到2018」談到的,柯文哲在2014年勝選的選票結構主要還是由綠營組成,當時並不存在超越藍綠的白色選票基礎。但我認為近來的政治環境,讓這群在館長事件中曾經部份現身,且對於既有藍綠政黨失望的民眾,有機會形成一股龐大的力量,在此我將這群人稱為民粹傾向選民。

 

民主已失信 傾向民粹期待強人

 

依照日本政治學教授水島治郎的定義(註1) ,民粹主義是指以「菁英和人民」作為對比的政治運動,民粹傾向選民會認為自己是「下層受害者」,被「上層的菁英們」壓迫/剝削,而上層菁英通常就包含了主流政黨的政治人物。如果說有越來越多的民眾期盼迴避監督的強人領袖、不信任民主體制、沒有明確政黨傾向,那就可能導致民粹傾向選民的浮現。以下利用三篇相關文獻進行說明。

 

首先,張佑宗教授曾對台大東亞民主研究中心的調查資料進行分析(註2) ,當時就發現台灣有六成以上民眾具有民粹式民主傾向,也就是台灣民眾對橫向課責的支持比垂直課責還要少。具有民粹式民主傾向者,仍然認同應該由民主選舉來產生政治領袖,但是他們缺乏分權與制衡的觀念,甚至有人會主張應該降低對強人領袖的監督,以人治取代法治。這顯示民粹主義傾向是深埋在民意板塊底下,猶如隨時會爆發的火山。

 

第二,中山大學學生張育誠對中研院的社會變遷調查資料進行長時間 分析 ,發現整體民意對於民主體制的信任度是逐年下降,從下圖還可以看出,青年世代的降幅最大,這或許是柯文哲大部份支持者為青年的原因之一。

 




(圖片:取自張育誠,2018,〈欣欣向榮的民主支持?再探台灣的政治態度〉,菜市場政治學)

 

 

第三,王宏恩教授對杜克大學國家安全調查資料的 長期探析,發現近幾年來,無政黨傾向者的比例創下史上最高,在2017年甚至達到51%,亦即有一半以上的人不選擇支持任何一個政黨,但是這群人對於兩岸議題仍然存在既定看法,所以他們不是沒有立場,而較可能是對既有政黨感到失望。

 


(圖片:取自王宏恩,2018,〈超過五成台灣人自認無黨派 有史以來第一次〉,放言)

 

 

「超越藍綠」淪話術? 盤算「棄姚保柯」?

 

不過有客觀條件的存在,不代表政治人物就一定能夠將之轉化為選票,因為藍綠政黨還是會緊緊抓住選民,試圖讓他們歸隊。最後回到本文的兩位主角,柯文哲和館長的確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他們都對主流政治人物感到不滿、都認為民主代議制度有重大缺陷、都有一群對他們投以無限崇拜的粉絲,但兩人相異之處在於,商人不太需要在意外界看法,但政治人物若招致大多數民眾反感,就可能落選回家吃自己。他真的能凝聚民粹傾向選民並超越藍綠嗎?還是說超越藍綠只是他講給粉絲聽的話術,其實心中打的如意算盤是邊緣化姚文智,趁機吸收綠營選票呢?這都還有待繼續觀察。不過比起嚴肅思考這些問題,柯粉們或許更想看到柯文哲上館長的直播節目,組成一個反政客二人組,一起做棒式、舉啞鈴、罵藍綠吧。

 

(註1:水島治郎,2018,《民粹時代:是邪惡的存在,還是改革的希望》,先覺出版社)
(註2:張佑宗,2009,〈搜尋台灣民粹式民主的群眾基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5:85-113)

 

(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蘇佳恬)

 

最新新聞
林泰瑋
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生,曾任民代助理。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