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擂台 / 放擂台
放.擂台

內閣總檢討後再出發 賴揆踏出改變的第一步

2018.12.07
13:15pm
/ 孟青城

政府施政效益差、經濟數據讓人民無感,內閣總檢討後開始改變第一步!

 

今天行政院長賴清德在選後率領內閣檢討,並向社會各界提出檢討報告,綜觀賴院長的這份報告,不僅點出人民對政府施政不滿之處,也可看出行政部門的後續調整方向,最重要的就是指出最大問題,未來內閣要回到人民的角度、按人民的需求來調整施政,算是踏出了正確的第一步。

 



五大方向檢討缺失,團隊溝通待改進

 

綜觀賴揆的整份報告,從人民最期待政府的作為出發,並且提出5大方向檢討過去施政缺失,包括未能體會人民生活辛苦、政策規劃不夠周延、改革做法引發重大爭議、政府欠缺有效因應假訊息能力、立法與行政互動有待改進,算是點出了問題的癥結。賴揆指出人民最期待政府改善經濟,蔡政府這兩年多來的施政,固然提出新經濟三大方向,包括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新南向政策和5+2產業創新計畫,這對台灣未來的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至關重要,但這三大方向都是結構面的大轉型,並非能在短時間內立即見效,因此這就不是多數人立即和急迫性的需求,導致人民對此無感。

 

檢討報告中也指出,因為全球資本主義拉大貧富差距,且數位、平台經濟的新商業模式對傳產也產生衝擊。僅管台灣過去兩年多總體經濟表現不差,但經濟成長的果實並未讓人人受益,且台灣從2001年到2016的15年間,製造業就業人數從294萬人增加到355萬人,增加61萬人,佔總就業人口比從44.2%減少到40%;服務業則從371萬人增加到527萬人,增加156萬人,佔總就業人口比從55.8%增加到59.7%。由此觀之,目前台灣整體就業趨勢往服務業方向走,而目前服務業通常多為低薪、高工時的工作,又受到電商的衝擊導致獲利下降,內需型服務業營運困難,偏偏服務業又是多數年輕人踏入職場的第一份工作,自然會產生強烈的相對剝奪感,讓基層民眾對經濟成長無感。

 

政績無法轉為選票支持,民怨四起

 

政府的口號和經濟數據讓人民無感,僅管有亮眼的成績,也沒辦法轉換成實質的選票支持,再加上過去改革手段上的失誤,讓改革的成果也並未轉換成更多具體社會力量的支持。包括能源轉型、農業改革、一例一休、老車污染物排放標準等等,各項改革方向雖獲民意支持,但多數民眾不瞭解實質內容,而常常產生誤解,而且改革的手段也不夠細膩,導致在不同的議題上都招來民怨,也讓不同階層和不同行業的人,都有理由可以批判政府,也對於改革後台灣的方向有所擔心,讓改革沒有足夠的社會信心和力量。

 

假訊息充斥,政府欠缺即時因應能力

 

除了政府的施政問題之外,壓垮民進黨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漫天四射的假訊息,面對假訊息攻擊,政府欠缺有效、快速的因應能力,各部會的傳統文宣和新聞稿已無法因應假訊息無恐不入、即時且不間斷的攻擊,且政府部門缺乏運用新媒體在網路上進行有效說明和澄清,讓政府在數位時代中,無法掌握民眾的偏好與需求,不斷挨打的結果也是選票繼續流失。

 

最後檢討報告中提到,未來行政和立法互動必須改進,台灣因為特殊的雙首長制,導致內閣首長有實無權、總統有權無實,這種體制的缺失讓每一任閣揆都傷透腦筋,而且修憲的門檻又非常高,在無法修憲的情況下,老實說內閣能做的非常有限,但第一步可以做的,就是在政策上加強和立法院的溝通,立法委員們代表各選區的民意,過去行政部們的政策往往和民意有落差,或無法及時反應在政策檢討上,未來應讓立委加入政策的決策形成,加強對民意的回應。

 

從人民出發 大破大立去施政

 

在點出缺失和問題後,未來內閣的施政都要從人民最迫切需求,和對人民最有幫助的角度出發,並在追求經濟繁榮的過程中,不忘公義價值,這不表示賴揆否定過去自己和行政團隊2年多來的施政方向,也並非否定蔡英文總統的改革,改革的方向和民進黨信奉的民主、人權等價值,都一定要繼續堅定推動,但內閣必須大破大立,根據人民的需要來調整政策,用實際的行動做出改變。只要一步一步去調整,事情一件一件立即去解決,政府一定能再度爭取人民的信賴和支持,賴揆已經踏出改變的第一步,接下來就看政府如何提出讓人民真正有感的施政,重新喚回民心讓改革持續進行。

 

 

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蘇佳恬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孟青城
國立大學研究所畢業,曾任職於國關研究基金會,以及立院法案助理,現為智庫研究助理,研究興趣為產業政策及政黨政治發展。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