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直評 / 言所欲言
放.直評

【放・國際】當年韓戰帶給臺灣機運,「川金會」呢?

2018.06.11
17:25pm
/ 汪浩

如果北韓真得走向和平與開放,臺灣如何掌握情勢,順勢操作呢?

美國總統川普2018年6月7日在記者會上表示,他對在6月12日的新加坡峰會上簽署終止韓戰的協議抱持開放態度。此前,有韓國媒體披露,6月12日「川金會」召開時,韓國總統文在寅也將加入,由兩韓美三方共同宣布韓戰結束。但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卻說,沒有中國,朝鮮半島的「終戰宣言無效,可隨時推翻」。韓戰1953年7月27日結束時,中國、北韓與聯合國三方僅簽署了《韓戰停戰協定》,南韓當年拒絕在停戰協定上簽字。由於不是和平條約,因此技術上,朝鮮半島仍處於交戰狀態。從嚴格法律意義上講,中國從未正式「加入」韓戰,當年參戰的,名義上是「中國人民志願軍」,不是中國的正規軍。中國政府的代表並未在停戰協定上簽字,簽字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司令員。因此,兩韓美三方如果發表終戰宣言,中國也沒什麼辦法。

 

毛澤東獲蘇聯援助 卻永遠失去征服臺灣機會

 

但是,當年中國「志願軍」加入韓戰卻救了在臺灣的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就不斷公開聲明「一定會解放臺灣」,不過,1949年10月,毛澤東總結「古寧頭大敗」教訓,認為要攻打臺灣不能缺少海軍和空軍優勢,決定用一年時間,組織50萬渡海大軍,預計於1950年秋天攻佔臺灣,但需要蘇聯的軍事支持。當時,蘇聯領導人史達林和毛澤東都認為,美國不會干涉中國內戰,而國軍又很容易被統戰,所以中國以軍事征服臺灣、徹底消滅中華民國指日可待。1950年初,毛澤東從莫斯科回到北京後,在福建浙江集結大軍,準備渡海進攻臺灣。可是,1950年4月,史達林突然改變主意,同意北韓金日成在中國成功佔領臺灣之前先入侵南韓。毛澤東曾比史達林更擔心美國會派兵進入韓國,把戰爭延伸到中國,但他試圖向多疑的史達林證明他是亞洲共產主義的領導人,不願被責怪壓抑北韓革命,因此,毛澤東只能允許金日成於1950年6月先入侵南韓。1950年8月下旬,毛澤東又錯上加錯,決定派「志願軍」加入韓戰。他把原本準備進攻臺灣的部隊調到朝鮮半島。對他來講,這是發動軍事突襲的機會,也是證明他是國際共運領導人的機會。不論毛的動機如何,這是代價慘重的誤判,雖然加入韓戰後,毛澤東獲得蘇聯的援助、建立了海軍和空軍,但他卻永遠失去征服臺灣的機會。如果毛澤東堅持他原先的判斷,先佔領臺灣,他不會與美國兵戎相見,因此,也就不會有拖延至今的中華民國。可以說,毛澤東同意金日成先入侵南韓,自己製造出「兩個中國」。

 

韓戰致英美各國保衛臺灣 蔣介石歡迎杜魯門將「臺灣海峽中立化」

 

韓戰導致美國東亞政策的急劇轉折,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當晚,總統杜魯門召開緊急會議,討論韓國局勢。國務卿艾奇遜建議總統下令派海軍和空軍干涉,並將第七艦隊駛向臺灣海峽以防止中共從大陸進攻臺灣,也阻止國民黨從臺灣進攻大陸。他還說,臺灣地位應由聯合國決定。艾奇遜的意見得到了杜魯門及軍方支持。杜魯門補充一句:臺灣地位也可能由對日和約決定。於是,6月27日,杜魯門發表聲明,提出所謂「臺海中立化政策」和「臺灣地位未定論」。蔣介石歡迎杜魯門將「臺灣海峽中立化」,並將此決策歸功於駐日盟軍統帥麥克阿瑟。韓戰初期,蔣介石對於第七艦隊來保衛臺灣很歡迎,而對他因此不能進攻大陸,雖不樂意,但也能接受。對於「臺灣地位未定論」,蔣介石則採取各說各話,擱置爭議的態度,他理解美國為什麼將「臺灣地位未定論」與「臺灣海峽中立化」聯結。1950年8月5日,蔣介石得意地在日記中自記「幸韓戰發生以後,國際局勢大變,美,英各國亦不能不改變其對華政策為我協助,此實中華民國轉危為安之動機,此中微妙消息,豈非上帝與基督聖靈在冥冥中有以主之乎?」

 

蔣介石意外被韓戰救 毛澤東製造「兩個中國」

 

1953年7月27日,韓戰停火協議簽字,交戰雙方基本上沿著戰前的北緯三十八度線畫界停火。就美國而言,它不讓北韓侵略者得逞,也維護了美國保衛盟國的信譽,但是代價不菲。就中國而言,毛澤東藉由展現力抗美國的意志,替中國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贏得領導地位,也成功地贏得蘇聯援助,建立了海軍和空軍,但卻錯失了渡海攻臺的機會。 蔣介石意外地被韓戰救了,韓戰提供中華民國在臺灣立足機會,導致了「兩個中國」的長期共存。

 




 

臺灣應順勢操作 搭上國情變化契機

 

6月7日,川普說,如果他和金正恩的峰會進行的順利,他將邀請金正恩訪問美國。他真的相信金正恩想為他的國家、他的家人和他本人做有益的事情。如果北韓真得走向和平與開放,臺灣如何掌握情勢,順勢操作呢?臺灣政府和民間應該協力下點功夫思考這個問題了。

 

(圖片:金正恩與李顯龍,來自李顯龍 Facebook「Lee Hsien Loong」)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汪浩
自由撰稿人,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著作《意外的國父》、《冷戰中的兩面派》。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