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擂台 / 放擂台
放.擂台

走出暗夜悲傷!從怒潮學生生命史瞥見台灣「外省人」軌跡群像

2019.01.29
16:53pm
/ 曾建元

他的毅力過人,拿著放大鏡,一筆一筆地把每個字刻寫在稿紙上,筆力穿透紙背,可以想見他燈下筆耕時認真的背影。這些人生旅途上來來往往認識的人們,交織連結成張盛華的人生地圖,更是一頁近代臺灣的外省人民眾史。

 

我是周雅川的女婿,但在他生前我從未見過他。內人周靜妮常常和我說起周雅川,他是來自江西省豐城縣的流亡中學生,在臺灣奮鬥,備極艱辛,一生都在思鄉。亡國之恨和再度失去家人親情的恐懼中度過,好不容易盼到蔣經國總統開放臺灣民眾到中國大陸探親,卻發現山河依舊、人事已非,而後歸於塵土,齎志以歿。

 

 



嘗試解開胡璉兵團、怒潮學校歷史謎團

 

我很想知道周雅川的故事,他帶著時代烙印的不安的靈魂遺傳給了她女兒,究竟是怎樣的離散與流亡過程,會突變成為外省人的基因密碼?

 

民國一百零四年初,國立國父紀念館副研究員劉碧蓉引薦了國防大學梁懷茂老教授到國立臺灣大學頤賢館國立臺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拜會,希望在我們的協助下,舉辦研討會,挖掘和紀念曾經在新竹縣新埔鎮發生過的一段流亡軍校的歷史。

 

劉碧蓉之所以認識梁懷茂,是在新埔路上不期而遇,而從梁懷茂口中第一次聽說胡璉第十二兵團和怒潮軍事政治學校。梁懷茂是江西人,他所說的這段十萬大軍出中國的起點,是江西省,這讓我聯想到同樣是江西人的周雅川,是不是和胡璉有關係?於是我在回家後,請靜妮設法找出周雅川生前的軍中友人,我想解開這歷史的謎團。

 

故人娓娓道來岳父彷彿回到人間

 

靜妮幾經搬家,家中早就沒了這些通訊資料,但她知道父親好友鍾維賓的兒子鍾志正在法務部行政執行署臺北分署服務,便發揮了她曾任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的專業能力,幾經打聽,便找到了鍾志正。

 

鍾志正的父親已逝,生前對自己的生平和妻兒交代不多,但鍾維賓夫人陳桃敏還保留著張盛華的電話,靜妮深深記得這位昔日常和父親往來並對自己疼愛有加的長輩,就這樣我們和張盛華重新聯繫上並親自前去他新北市永和區竹林路的公館拜訪,然後聽他娓娓道來他有關自身和周雅川的回憶。周雅川彷彿回到了人間,那個七十年前離家從軍的中學生,和那兩千位江西和鄰近各省的怒潮學生們,正高聲齊唱〈保衛大臺灣〉,精神抖擻地在早起的客家鄉親們好奇地圍觀注目下列隊走進新埔市區,走出塵封的歷史。

 

命運安排落籍台灣終身思鄉

 

在臺灣海峽的另一邊,胡璉第十二兵團高魁元第十八軍在福建省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漫天炮火聲中登陸進駐金門,準備支援金門保衛戰,而以江西人為主的胡璉兵團主力則陸續向汕頭集結,準備兵分三路渡海轉進基隆、金門和舟山,保衛大臺灣。

 

張盛華的故事,不也就是周雅川的故事嗎?為了躲避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改革和階級鬥爭,這些地主子弟和讀書人,為了保存家族血胤和文化香火,不得不含淚告別家鄉父老,投靠國軍出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一日這一天,他們在海辰輪上穿越過東北季風強勁波濤洶湧的臺灣海峽,兩岸從此分裂。

 

中華民國反攻大陸無望,這些終身盼望著回家的孩子們,最後望斷天涯,被命運安排土斷落籍臺灣,從臺灣的外省人身分,逐漸轉化成為唐山公、來臺祖,他們的血和淚灑在臺灣的土地和海上,他們的魂魄守護著臺灣的天空,就像歷代從中國來的臺灣漢人祖先一樣。

 

生命軌跡豈非三言兩語可交代不如留下文字

 

民國一百零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我開著車載著岳母蔡銀妹、妻子、張盛華和陳桃敏遠途從臺北下到新竹縣新埔鎮出席紀念胡璉四星上將一百零七歲誕辰怒潮亭文建揭幕暨《胡璉與怒潮學校》研討會,我在會上宣讀了論文〈胡璉與怒潮的時代光影──周雅川與徐松珍的故事〉,我利用訪談資料和文獻史料,寫怒潮學生周雅川和小兵徐松珍兩人個別的故事,從而映射出胡璉兵團對臺灣國家的貢獻。

 

張盛華坐在台下,側耳專心傾聽,爾後告訴我,會議的時間太短,沒能留給老兵太多的發言時間。我回答他,他們的人生故事豈是那短短時間的三言兩語裡所能盡數者,倒不如寫成文字,讓人們有充裕的時間從容閱讀和回味。張盛華接納了我的意見,他決定以近親和至交為對象寫下他的回憶錄,而在次年初開始構思,得出三十三篇主題後,則於七月一日動筆,而我也因為後來參與了金門酒廠胡璉文化藝術基金會《怒潮學校與戰後金門的復甦》專書的訪談工作,在一百零六年二月六日帶著時為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的駱長毅向張盛華採訪了整整一個下午。

 

(圖片:民國1041122日上午,張盛華與蔡銀妹、陳桃敏(右)合影於新埔怒潮亭)

 

老兵紀律毅力過人燈下筆耕

 

張盛華憑藉他強大的記憶力和豐沛的感情,克服了視力退化而導致無法查考以及閱讀文獻檔案的困難,把故人與往事從原本封箱的記憶抽屜中一一依序取出,令人不得不聯想到職業軍人職業性日常生活紀律在當中的作用,而讚嘆萬分。他也寫信給親友,請求提供寫作的材料。他的毅力過人,拿著放大鏡,一筆一筆地把每個字刻寫在稿紙上,筆力穿透紙背,可以想見他燈下筆耕時認真的背影。

 

我根據張盛華回憶錄的手稿和駱長毅整理的口述記錄,完成了〈江西、金門、臺灣──怒潮學生張盛華的生命史〉論文在金門酒廠胡璉文化藝術基金會、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社團法人怒潮同學校友會於民國一百零六年十一月十八日,在新竹縣新埔鎮新竹縣立新埔國民中學圖書館舉行之紀念創校校長金門防衛司令官胡璉上將軍一百一十歲誕辰暨第二屆《胡璉與中華民國》研討會上宣讀。原本我邀了張盛華同行,希望他給我一些意見,同時也讓我有公開向他致敬的機會,但臨行前他電話告訴我,他已不禁遠行風寒勞頓,所以無法出席。

 

看似平淡無奇實則波瀾壯闊

 

我對張盛華的書稿做了大量的校對工作,因為單憑記憶,還是難免會出差錯。關於張盛華的家鄉東鄉,我查閱了一九八九年饒雪貴主編的《東鄉縣志》以及江西、廣東各省的地方志,可惜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流史觀仍擺脫不了成王敗寇、文過飾非的官方觀點,對於有關中華民國的歷史多含糊帶過或隻字未提,胡璉第十二兵團的重組和怒潮學校的設立、戴森榮和張潤助如何反抗而被害、土地改革以及大躍進等運動的經過,乃至於東鄉或江西解放後,中華民國殘餘的敵後勢力如何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遭到全面殘酷鎮壓清洗的過程,我都無法在《東鄉縣志》中找到隻字片語。

 

所以張盛華自謙平淡無奇的一生,實在是波瀾壯闊,如果不是他的回憶錄保存了這一段歷史的線索,天下之大,恐怕在日後找不到任何一個人或任何一本書能夠證實它的存在,所以張盛華的回憶錄映照著兩岸的大歷史,不是隨隨便便的人生筆記,我在從事校對時,是如此感到如履薄冰般地戒慎恐懼著。

 

出於自願或命運外省老兵曾用生命守護台灣

 

張盛華回憶錄最令人感動的地方,是情義。

 

他對叔父張潤助啟蒙的感念、對父母養育劬勞的思念和孺慕,轉化為對家鄉守護祖先廬墓的弟弟們及其後人的照顧,也對苦命的大陸妻子王鳳英感到無限遺憾;他和鄭文茂、陳先助一起逃出東鄉,臨川中學同學胡靈芳的接應和引路,戴森榮縣長的長者風範,怒潮學校中國國民黨黨代表李德廉的惜才,胡璉兵團對學生們一路的保護,新竹縣新埔鎮民的友善接納,第十八軍第一一八師羅東五結第三五三團部作戰組長龔天傑以及青年戰士報社長唐樹祥的提攜厚愛,還有,與苗栗縣苑裡鎮陳美智老師的結合,使他在臺灣有了家庭和家人的親情和溫暖;書中十六個模範家庭個案,其實是他在臺灣於公於私最好的朋友兄弟。這些人生旅途上來來往往認識的人們,交織連結成張盛華的人生地圖,更是一頁近代臺灣的外省人民眾史。

 

今年是兩岸分裂七十年,感謝張盛華、周雅川和他們那一代的外省軍人曾經用生命保護住臺灣,無論是不是出於自願還是命運的安排,那就是歷史。我能有機會參與他們的人生,分享他們的悲喜和成就,讓智慧與修養有所增長,這真是一件讓人感到榮幸的事。

 

民國一○八年一月二十九日十時

周靜妮生日於臺北晴園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最新新聞
曾建元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曾任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兼任副教授。
作者文章列表
曾建元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曾任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兼任副教授。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