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生活
放.新聞
生活

35萬顆蚵殼打造「海之女神」 全台第一座「新住民」主燈亮相屏東

2019.03.01
11:00am
/ 放言編輯部 吳竺君

佇立在大鵬灣「藝術國際交流燈區」的「海之女神」,由35萬顆蚵殼打造,高達15公尺,象徵新住民飄洋過海以堅毅勇氣落地生根意象,觸動新住民女性飄洋來台的心情,不僅成為這次的主燈,讓新住民第一次以主角身份亮相,更成功打造台灣多元民族特性。

 

「2019年台灣燈會」在屏東盛大展開,全台首座由35萬顆蚵殼打造,高達15公尺的「海之女神」燈塔吸引萬眾矚目,象徵新住民飄洋過海以堅毅勇氣落地生根意象,觸動新住民女性飄洋來台的心情,不僅成為這次的主燈,讓新住民第一次以主角身份亮相,更成功打造台灣多元民族特性。



台灣燈會今年邁入第30屆,於2月19日在屏東揭開序幕。佇立在大鵬灣「藝術國際交流燈區」的「海之女神」,由藝術家王文志操刀,運用5噸鋼材、35萬顆蚵殼交錯編織而成令人震撼的「女神襯裙」,在夜幕低垂時,搭配LED獨特的光影變化,又是一番風采,不僅引發網友熱議,也成為時下最具指標性的打卡地標。

 

在地竹編藝術家親操刀 展現女性「剛柔並濟」

 

王文志於嘉義梅山從事竹編藝術多年,去年4月受屏東縣政府之邀,希望以「台灣新移民」作為燈會主題,於是便以鋼片代替擅長的竹片,透過焊接,除去鋼片尖銳菱角來編織出作品。王文志表示,材料與主題的設定,是希望凸顯新住民孤身遠渡重洋來台謀生、工作,在語言不通的情形,展現了無與倫比的勇氣與剛毅,但身為人母時,卻又充滿柔情母愛,因應這衝突卻又實在存在的概念,正好藉由這些材料來表達「剛柔並濟」。

 

由於大鵬灣早期以鮮蚵聞名,王志文為喚起在地記憶,自嘉義東石運來蚵殼,與新住民們一同親手串起,打造出「女神」裙襬,讓人彷彿回到幼年時,躲在媽媽裙角邊的安全感。加上蚵殼只要有海水就能孕育成長、修補破損的療癒性,也展現出海洋與女性的包容。

 

「女神」裙下的內部空間,則由藝術家陳昱榮建構帶有東南亞元素的紗幕迷宮,並結合新媒體互動科技,展現跨文化與新藝術的結合。

 

身份終受重視 新住民女性紛紛落淚

 

偌大的「女神」燈巍峨而恬靜佇立其中,多年以後,這些新住民的身份終於受到重視,這讓許多嫁到異鄉,沒有親人和朋友的新住民女性為之動容,不禁感動落淚。

 

參與蚵殼裙襬編織的印尼籍新住民謝曉菁嫁到東港15年,「女神」支頭思忖的模樣,就如同她每天想著隔天要煮什麼的給公婆、孩子們吃的日常。她表示「女神燈」讓新住民在台灣有了地位,以後她的孩子可以驕傲的告訴別人「我媽是新住民」,而不是「外國來的」。

 

「你容我融」 「女神」永久保留

 

啟動儀式上,台灣首位新住民國策顧問胡清嫻也到場,「30年了!台灣終於有了新住民的花燈。」她表示台灣燈會第30年重大的日子,以新住民為主題,打造前所未有的新住民女神主燈,讓身為新住民的她也備感榮幸。

 

屏東縣長潘孟安則表示,屏東縣轄內新住民人數已近2萬人,大約95%是女性,她們有著飄洋過海的勇氣,在這裡落地生根,屏東已成為大家的第二故鄉。為呈現社會的中堅力量,屏東縣政府以「你容我融」為名向新住民發展基金申請補助,這一次,新住民是自己的主角,在燈會結束後,「女神」也將永久保留在大鵬灣現址,提供民眾聽海、休憩、談天。

 

「巨鮪來富」做主燈 展現農漁形象

 

此次位於屏東的台灣燈會分為大鵬灣區、東港小鎮燈區和屏東燈區三大展區,融合當地的農業與海洋形象,有別於以往的生肖造型主視覺燈,這次不僅有「女神」,也有在當地聞遐邇的黑鮪魚作為「巨鮪來富」的主題意象,象徵年年有餘、富貴有餘。

 

 

副燈則呼應豬年,由藝術家 Akibo以屏東在地文化傳說「豐豬爺」作為創作靈感,用炯炯有神的大眼、帶著獠牙微笑表情,仰頭自信的端坐在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遊客中心的入口綠地。

 

 

一開幕即造成廣大迴響的2019台灣燈會將於3月3日結束,駐丹麥台北代表處日前透過臉書表示,哥本哈根城區(Indre By)文化局已邀請屏東縣在明年2月參加哥本哈根燈節展活動,該處已經開始如火如荼的籌劃將臺灣高品質藝術人才帶到丹麥,藉由鏈結屏東縣燈會活動方式,將台灣推展到國際,讓更多丹麥人了解台灣。

 

 

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臉書、總統府、交通部觀光局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