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人物
放.新聞
人物

【放・文化】專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製作人巫知諭:社會對女性期待太多

2018.07.28
01:24am
/ 放言編輯部 資深編輯 黨一馨

如果你看到故事裡這些孩子這麼不舒服,在現實世界裡這些孩子就是真的這麼不舒服。但,因為我也是女性,我也看見那些媽媽有多麼不舒服。大家都說小孩是照顧者的鏡子,那麼小孩子有多不舒服,媽媽就有多不舒服。故事中的她們就真的希望孩子好,可是她們自己又處在家庭的弱勢、承受最多的壓力。

文/編輯部資深編輯 黨一馨

 

小偉(劉子銓 飾)的媽媽有一隻遙控器,考試考不好、上課聽不懂都沒關係,全部可以「再來一次」。7月7日晚上9點,《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詭譎、沉靜的《媽媽的遙控器》中拉開序幕。開播以來,有人說它是「台版黑鏡」,也有人比為「心靈奪魂鋸」,《放言》專訪「你」劇製作人巫知諭,她強調原著或劇組的努力,都不是要強調這些父母有多壞,而是批判後面更大的結構。

 

 

 



 

巫並提及「你」劇製作過程給予她個人擔綱母職的省思;強調編劇在影像工作中的重要,《媽媽的遙控器》劇本原有不同的結局;並寄予台灣的影像工作展望,相信不斷的「變」是台灣戲劇可以撐出的空間。「你」劇目前已播映3集,第4集《孔雀》將於28日晚間9點首播。

 

 

(圖片:「你」劇第4 集《孔雀》將於28日晚間9點首播。)

 

問:這本書是2014年出版,它比較像「紀實報導」、不算小說,為什麼公視當初會想要選擇它來改編拍攝?

 

巫:青少年一直是公視長期關注的主題,例如《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還有《那年雨不停國》等。當時製作團隊在各種推薦下看到這本書(同名原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認為是很好的題材。我閱讀時也很震驚,現在性別平權教育已經這麼普及,怎麼作者看到的都是這樣的面向?作者吳曉樂自己有進行一番理解詮釋,因為她是以家教的角色進入「家」,而有能力為孩子聘請家教的家庭或者都有一些共同的模樣。

 

問:台灣父母很少去討論、承認「家庭會傷人」,團隊有想像過,為人父母看到這齣戲是什麼感覺嗎?

 

巫:有想過,劇本一出來我們都有請同事試看,很多「媽媽」的感覺都是受傷、看故事的時候會「對號入座」,或覺得有些話她也曾經對她的小孩講過,我自己看劇本的時候也有流淚。這齣戲推出時有人不喜歡,原著也有人批評,認為是「惡媽媽系列」,但我們拍戲的真正用意不是去批判父母,要去批判的是後面的社會問題還有價值觀。

 

身為媽媽的女性也需要時間思考、安靜,但近乎不可能………..

 

問:妳提到自己也有小孩,妳怎麼看待一個女人變成一個母親的歷程?

 

巫:如果你看到故事裡這些孩子這麼不舒服,在現實世界裡這些孩子就是真的這麼不舒服。但,因為我也是女性,我也看見那些媽媽有多麼不舒服。大家都說小孩是照顧者的鏡子,那麼小孩子有多不舒服,媽媽就有多不舒服,互相影響。《貓的孩子》的小圓媽(鍾欣凌 飾)和第4集《孔雀》的方美琪(謝瓊煖 飾),我認為應該會獲得多數母親共鳴,故事中的她們就真的希望孩子好,可是她們自己又處在家庭的弱勢、承受最多的壓力。

 

 

(圖片:許多母親希望孩子好,但自己又處在家庭的弱勢、承受最多壓力。)

 

我覺得這個社會對女性的期待真的放得太多,多數男性還是會覺得,他是負責養家的角色,家事呢有些男人願意做有些不願意,很多還是女性在做。我自己也有很深刻的體會,我有時候希望自己當女強人,能夠照顧家庭又能兼顧工作,工作上其實我的loading也蠻重,我很需要時間思考、我很需要時間安靜,但是不太可能。

 

我的生命就是給了戲,下班後要做家務,妳是奉獻給家庭,還不是專門奉獻給女兒。我其實很想陪她,但沒有時間,或者說我的情緒還沒有抽離,尤其現在有line其實是很糟糕的。

 

作這齣戲我自己反省蠻多。我聽說念蒙特梭利的小朋友還沒進小學就會加減乘除,有一次發現女兒連百位數都不曉得怎麼念,我就開始很焦急,我罵她,而且一邊罵一邊生氣,罵到後來女兒有哭。就是那次我突然想到我在做這齣戲,我想說我在幹麻?

 

 

所謂令父母自豪的「快樂學習」背後亦有階級議題

 

問:不舒服和自省當中有一些距離,你認為觀看者是位於哪一個光譜?當你們把它轉化成視覺,父母的接受度會不會增加?

 

答:我在抓主題的時候有一直強調,比如第1集,我會覺得它比較個人,我不希望5集通通這樣,所以跟編劇溝通時非常強調背後的社會建構。《貓的孩子》編劇簡士耕,他的創作手法是把它變成一種家族式、集體式的瘋狂:《茉莉的最後一天》編劇洪茲盈也反映了母親和自己家庭結構的問題。到了第4集《孔雀》和第5集《必須過動》(編劇:夏康真、費工怡、馬千代),它談的層級就又再拉高了,《孔雀》談的是對私校的執迷;《必須過動》則從整個國家、體制來談,我們很小心的處理不要變成只是歸因個人。

 

我的某些朋友看到這齣劇也會納悶–「現在還有這種家庭嗎?」,她們說都給小孩「快樂學習」,但我會覺得「快樂學習」很多時候還是由資本堆砌起來的,因為有時候當你發現孩子的天賦後,必須花更多資本去支撐。但不管是在原著或劇裡,談的都是比較中產的家庭,一般家庭小朋友必須透過考試拿到比較好的資源才能按照他的天賦去走,所以這背後也有階級的議題。

 

 

 

《媽媽的遙控器》原本預設另一種結局

 

問:第1集是科幻題材、步調又較慢,播出時會不會擔心台灣觀眾的接受度?

 

第1集的故事其實最容易理解,也有人批評:「就兩個人從頭演到尾」,但它的確引發了討論,有些觀眾會想要去更改遙控器的設定。其實原劇本中,小偉就真的死了,然後畫面切換到城市的另一個角落–一個調皮的小男孩讓他爸爸覺得非常擔憂,「西裝男」(吳慷仁飾)又出現問這個爸爸:「你需不需要遙控器?」至於為什麼沒有採納這個結局,這是導演最後做的詮釋,也是每個觀眾可以去想像的。

 

 

 

(圖片:《媽媽的遙控器》在原劇中是不同的結局。)

 

問:小偉發現每天重複、事情怪怪的,到廚房叫「媽」,這個場景很打動我。孩子每次的發語詞就是「媽媽」,不管他懂不懂、理不理解媽媽此時的狀態,但他要問、要找的就是這個對象。5集裡這麼多孩子的角色,包括小偉,妳覺得他愛媽媽嗎?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應該要被推翻

 

巫:孩子當然會愛,我覺得那是一種依附關係,在他們尚未獨立、跨入社會的時候,爸爸媽媽真的是他們唯一的避風港,你會看到有時候即使父母對小孩不好(精神或肢體),孩子還是一直黏著爸爸媽媽,因為他就只認識你、你是唯一能夠保護他的。等到長大之後,他才知道怎樣逃離,這就是第1集小偉身上發生的故事。我的確覺得有些虐待/被虐的原型來自最早的親子關係。

 

 

 

第5集《必須過動》找了冏星人來導讀,他會說到「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應該要被推翻,尤其在華人世界,它真的是很可怕的一句話,讓很多人不敢去反抗、不敢去逃離。

 

問:台灣的父母很多時候沒有辦法這麼全心去理解眼前這個人,因為他們總是很認真的想為孩子找到目標,妳怎麼看?

 

巫:我認為要理解一個人是很難的,必須花非常多的力氣,所以找個目標去達成是最簡單直接快速的。而且其實很多時候,大人都不理解自己。例如這陣子我為這齣戲真的很忙,我真的覺得我自己都有很多的困境,很多工作上的情緒要處理。表面上看到的:我是一個「製作人」,做這齣戲很成功,但內在的我有很多困擾,對自己的未來也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方向,我自己都搞不定我自己,我怎麼去搞定(小孩)。

 

問:是不是媽媽可以先處理我們的脆弱,然後,去面對每個孩子獨特的樣子?

 

巫:我覺得你提的這個部分很重要。這5 集的媽媽都接收了某些傳統價值觀去照顧他們的小孩、把孩子的成功視為自己的成功,接收了這套東西後再傳給他們的下一代。我們可不可以去重新刻劃一個不盲目的媽媽,去反這些主流的價值觀,媽媽們能不能夠有自己的想法、走出自己的路?

 

問:除了親子,你們也點出了另一個現象–在婚姻裡,配偶不以愛對待這個妻子,後續幾集會有愛情的成分嗎?

 

巫:前3集呈現出許多父親缺席的現象,《茉莉的最後一天》裡父親至少對這個媽媽是有感情的,但他仍然是一個冷漠、抽離的角色。我認為第4集《孔雀》比較像一個「家」。至於愛情,原著當中就充斥種種很寂寞的媽媽。這對我來說可能會是另外一齣戲了–《你的媽媽不是你的媽媽》,或者可以呈現出我剛才提到的–社會對「媽媽」的要求,太多了。

 

 

(圖片:製作人巫知諭自己覺得第4集《孔雀》比較「像」一個我們觀感中的「家」)

 

問:「你」劇的拍攝方式和它說故事的角度,跟我們平常接觸的戲劇很不同,能否給台灣年輕的影像工作者方向?

 

巫:這5集觀眾看到的每一個故事,都是編劇用自己的理解消化、用他們的生活經驗寫出來的,導演再用影像去轉化,轉化得非常好。編劇在整個製作團隊裡面很重要,但以往他們在討論的聲浪中比較少被重視。

 

製作這部戲參考了《漢娜的遺言》和《黑鏡》,當然也有很多人取笑我們是「哈哈鏡」,可是我們製作團隊沒有要去避諱。我認為以台灣目前的產業現況,拿別人做的好戲去學習,是很好的。20幾年前我在美國念書,那時韓劇不好看,可是韓國一直在跟好萊塢學習,到現在闖出一條路。韓國、日本強在它們能把一齣戲做得好看又闡述了它所關注的議題。我認為類型的包裝是必要的,如果沒有被關注到,優秀的劇作等同淹沒在流沙裡。如果有後輩要進這行,我會告訴他們要想清楚,然後不要一直待在同一個環境,要離開舒適圈、體驗不同的戲劇類型,台劇是有進步和努力的空間的。

 

「你」劇宣傳的主視覺是小嬰兒與臍帶,當孩子在母體裡的時候,父母全心的愛這個生命,可是當他(她)被生出來,父母的愛變得很有刻度、很複雜。採訪最後,巫知諭總結「你」劇要強調的是:為了逼小孩達到你期望的功成名就,表面上你是為他好,可是你們的親子關係就扭曲了。「這齣戲點出了現象、拋出了疑問,我們只是希望每一個父母能夠想起自己當初生小孩的目的,其實只是希望他健康康快樂,而究竟是什麼讓他們走到故事那樣的結局?

 

 

(圖片:當孩子在母體裡的時候,父母全心的愛這個生命,可是當他被生出來,父母的愛變得很有刻度、很複雜。)

 

 

(圖片來源:公視提供)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