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擂台 / 放擂台
放.擂台

讀者投書|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災難修復的漫漫長路

2021.04.13
12:51pm
/ 黃宗玄

在檢討太魯閣號的重大缺失之外,更急迫的是傷者、死者、死者家屬,還有救難者的全面性關照。

 

台鐵太魯閣號事故造成重大死傷。面臨突發的生死離別,不僅死者、倖存者、受難者家屬、電視機前的大眾等等,都感受到巨大的創傷與悲痛的難受。此刻,心理的支持與陪伴,想必非常重要!對此,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4月7日親自到花蓮關切太魯閣事件罹難家屬,並且表示:「除了協助第一線救難人員所需的衣物、設備外,會盡力著力在心理上的治療。」

 



 災難倖存者事發後3個月近60%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張淑芬說:「來這裡主要想做三件事。第一,是幫助心理上需要幫助的人;第二,台積電基金會會徵求各自台灣各地的心理醫生、心理治療師或者宗教團體的人,來撫平在世者創傷的內心;第三,針對第一線的消防救難人員,基金會也會替他們更換衣服,每人給兩套,包括衣服、設備、鞋子等等。」事實上,這是第一次台灣在重大的災難之後,率先提到「心理」層面的修復與關注的時刻,也代表著台灣人開始更加重視「創傷後症候群」(PTSD)的漣漪效應。

 

依據台北榮總精神科主治醫師周元華指出:「事發過後2、3天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發病急性期,若倖存者、家屬、救災隊員出現惡夢不斷以及恐慌、焦慮情緒,務必盡快就醫。」然而,縱使部分旅客幸運保住一命,事件發生當下的陰影,依舊會造成重大的身心健康影響。在國外的統計中顯示,災難倖存者在事發過後3個月內可能有近60%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因此,災難修復的漫漫長路,得先從重建「內心」開始!

 

殘存在身心和意識的「傷口」,都需要照護

 

到底,在面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時,會有什麼症狀呢?還有,我們該用什麼心態來看待巨大衝擊下的身心解離與失衡呢?底下,將從幾個不同面向來探討:「1. 在創傷當下,失去方向與控制的狀態,是引發身體躁動和失序的關鍵;2. 在創傷後,若有適當的陪伴與身體觸碰和心靈支持,能夠降低造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機會;3.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往往伴隨身體的慢性疼痛與惡夢連連,這會是一條漫漫長路。」

 

首先,在創傷當下,失去方向與控制的狀態,是引發身體躁動和失序的關鍵。在《解鎖》這本書中,詳盡地說到在面臨重大突發事件,例如:車禍的當下,身體本來預先會做出「戰鬥」或「逃離」的行為。然而,災難之下,呈現的卻是「僵住」,使得我們在驚嚇中「動彈不得」!這樣的陰影會造成「血壓急速上升」、「心跳急遽跳動」,全身處在「反抗」與「顫動」的狀態。太魯閣號的乘客,就是在這樣「毫無預警」的時刻,有的深受重傷;有的驚恐離世。想必,這樣的災難,更是巨大百倍,其遺留與殘存在生理和心理與意識層面下的「傷口」,不僅是時間難以平復完全的,還需要迫切地介入與整體性地照護才能夠降低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作!

 

再者,在創傷後,若有適當的陪伴與身體觸碰和心靈支持,能夠降低造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機會。依據研究指出,人在經歷過情感、戰爭、交通事故等創傷事件後可能會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像是出現不愉快的想法、感受或夢,或是接觸相關事物時會有精神或身體上的不適和緊張,會試圖避免接觸、甚至是摧毀相關的事物,認知與感受的突然改變、以及應激狀態頻發等等。此刻,若有「溫柔的力量」,予以「安心感的支持」,能夠使其確知「現在是安全的」!並且,在環顧四周,不斷重建個體與環境之中的連結後,才有機會慢慢從「恐懼」、「慌亂」與「失序」中走出來!所以,「溫柔的力量」,成為重大災難後,人心的撫慰和重要支柱,幫助人們度過黑暗,邁向光明!

 

最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往往伴隨身體的慢性疼痛與惡夢連連,這會是一條漫漫長路。許多人在創傷後,並不會直接反映在心理層面的恐懼上頭,而是用諸多的「身體慢性疼痛」來呈現!這類的個案往往偏尋了「疼痛科」、「復健科」、「神經外科」等等,都找不出「治癒」的答案。事實上,這樣的身體疼痛,正是「災難」與「創傷」後的「遺留」和「印痕」!這不僅影響到往後的社交、日常生活、人際相處,更是一輩子的「枷鎖」。若能即早「辨識」,獲得適當的「處置」,將是最大的幫助!

 

PTSD是一條辛苦的漫漫長路

 

從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看災難修復的漫漫長路,可以發現:「在檢討太魯閣號的重大缺失之外,更急迫的是傷者、死者、死者家屬,還有救難者的全面性關照。災難與悲劇,讓眾多家庭破碎,卻也讓人們更加團結與凝聚!這會是一條艱辛和長期的抗戰,距離遠離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我們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祈願大家默默進一份力量,共度最艱辛的時刻!」

 

 

圖片來源:翻攝自蔡哲文臉書

 

最新新聞
黃宗玄
物理治療師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