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生活
放.新聞
生活

《放・獨家》莫德納疫苗接種實錄!系列四之四|冷門知識+? 實測施打「慣用手」! 不打疫苗能有抗體的方法是…?

2021.07.19
17:50pm
特稿 / 放言編輯部 歐芯萌

記者實測手臂無法吸附金屬,並沒有成為「萬磁王」。

 

全國力拚提升疫苗覆蓋率,盼7月底計畫20%-25%能達標;文化部造冊「媒體第一線採訪工作人員」上週開放13至16日施打莫德納疫苗,詳情請參閱《放言》獨家報導系列「1個月內曾打過HPV疫苗 會影響接種嗎?」、「莫德納、AZ副作用差在哪?年輕男性打mRNA較易患心肌炎」、「打一針沒那麼簡單!台大醫院報到、施打嚴謹分流…看板插畫『小巧思』設計揪甘心」。

 

本文聚焦於探討多數人施打後產生的副作用,可能面臨哪些情況;以及嬰幼兒無法施打疫苗,如何取得COVID-19抗體?記者左手上臂打針部位曾經開刀,留有縱向開刀和縫線後的疤痕,不定時會發紅;在施打疫苗現場與醫師討論後,經醫師同意,選擇以「慣用手」右手接種疫苗。對於不得以必須注射慣用手的民眾,可供參考。

 



打疫苗前最後悔沒練習使用左手

 

記者掛號16日上午前往台大醫院體育館接種疫苗,近9點前報到、9點10分在館內完成資料填寫,問診後僅在候診區停留一小段時間,9點24分即施打完畢,相當迅速。早上排隊者少,幾乎不用等待、隨到隨打,想節省時間的民眾可考慮早上掛號。醫師在施打前會詢問姓名和生日確認身分,記者在此時向醫師提出想打在右手臂,並出示左手臂開刀傷疤跟醫師討論,經醫師同意後才進行接種。

 

記者施打疫苗後的症狀為接種手臂和腰背痠痛、胸悶、胃痛、食慾不振、疲倦;第一天比較特殊的情況是,大約經過10小時後,左手上臂開刀的舊疤一帶感到痠痛,手麻的情況蔓延整隻手,大約1小時候退去。第二天右手上臂接種處腫痛、需要冰敷,晚上低燒至37.3度。第三天只剩右手臂覺得痠痛,沒有其他症狀。此外,記者實測手臂無法吸附金屬,並沒有成為「萬磁王」。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莫德納第一劑副作用不若AZ嚴重,但打在右手臂還是比較不方便。一天當中,第一個會面對的難題是「刷牙」,即使手臂舉得起來,但上臂肌肉牽動的過程還是很痛,也很難控制刷牙力道。另外,用餐時若使用筷子不靈活,建議可改為叉子取用食物。每個人情況不一,記者屬於右手臂酸痛但還是能用、左手更肢障;若有民眾是兩隻手都會做家事,將可大幅減輕不便。

 

 

低血壓vs.高血壓的副作用

 

昨天新北市衛生局接獲4起因施打莫德納疫苗後死亡的個案,其中一名男性死者年僅49歲,身患「高血壓」,是新北目前最年輕施打莫德納後死亡個案。他於7月9日接種莫德納疫苗,10日至16日出現頭暈症狀,17日腦幹出血死亡。不過,針對個案死亡原因是否與疫苗有關,仍須由中央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審議認定。

 

相較於許多高血壓患者對施打疫苗存疑,記者本身是低血壓(家族遺傳病史),目前為止沒有像高血壓患者產生嚴重不適,可供低血壓民眾參考。但每個人身體健康狀況不同,實際情況還是要請民眾各自長期看診的醫師來評估。事實上,有關高血壓、心臟衰竭、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疾病,是否能接種疫苗,專業醫師指出,這類患者的重症風險較高,還會被列為優先施打的對象。

 

依據疾管署和醫學專家建議,施打疫苗前,需要先經過專業評估再行決定,有以下幾種情形:凝血功能異常或血小板減少者(例如血友病);免疫功能不全,或正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例如風濕免疫疾病);懷孕女性或有可能懷孕的女性;哺乳中的女性。另外,免疫力不佳的人接種後可能會有效果降低的問題,因此施打疫苗後仍要持續做好防疫措施。

 

 

林靜儀醫師抗體會進入母乳

 

記者身邊正好同時有3位孕婦朋友都在這兩週之內生產,和她們聊過後得知,新手媽咪最關心的就是「想要有抗體給寶寶」,因為目前沒有任何一牌COVID-19疫苗能提供嬰幼兒施打。其中一位媽咪提到,孕婦施打疫苗14天後會有抗體,可透過胎盤傳給胎兒;第二劑抗體可能必須透過母乳取得。

 

「很多朋友問我,哺乳中的婦女,能不能接種武漢肺炎疫苗?」醫師林靜儀說明,6月23日的Nature直接在標題言明「疫苗不會進入乳汁,但是抗體會」。目前研究和各國政府CDC建議都認為:除非有特殊疾病或過敏因素,哺乳和懷孕中婦女接種疫苗是安全的,尤其在疫情流行時,能夠獲得保護。

 

林靜儀表示,以過去已經全球接種十幾年的流感疫苗資料來看,懷孕婦女和哺乳中婦女接種流感疫苗,不只能夠使自己降低感染和肺炎風險,胎兒和嬰兒也能因此獲得抗體的保護。目前對於COVID-19 疫苗的研究資料也是這樣認為。研究顯示接種疫苗後乳汁內的抗體會增加,但是哺乳嬰兒是否未來能夠降低武漢肺炎的感染風險,還待研究追蹤。(以上討論的不包括「減毒疫苗」,例如科興、國藥。)

 

 

 

記者歐芯萌/攝影;圖片來源:翻攝自林靜儀臉書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