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文創 / 放文創
放.文創

金曲獎特別貢獻獎得主羅大佑專題4-1:黑色旋風時期,批判性流行歌曲〈鹿港小鎮〉、〈之乎者也〉橫空出世!

2021.09.18
10:00am
/ 放言編輯部 資深編輯 廖明潔

 

上個月舉行的第32屆金曲獎把「特別貢獻獎」頒給了羅大佑,出道44年仍創作不輟的他,有〈鹿港小鎮〉、〈戀曲1980〉、〈野百合也有春天〉、〈愛人同志〉等數不完的經典作品,不僅曲風屢屢創新兼有搖滾、民謠、藍調等各式風格,更以跳出流行歌曲情愛格局的批判性議題,開創出華語歌曲的新流派,就連錄唱的語言都橫跨國、台、粵語而創下新紀錄。這樣一位既感性又批判,既創新又念舊的音樂教父,是如何一步步的達成今日成就,在這個中秋連續假期就跟著《放.文創》一起來回顧。

 



1954年出生於醫生世家的羅大佑,從小在父親的安排下學習鋼琴,並隨著兄姊的腳步進入醫學院就讀,青少年時期的他大量接觸西方流行樂也開始創作,閱讀量極大並常做哲學性思考的他非常喜歡帶有反叛意識的搖滾樂。他加入學生樂團負責彈鍵盤,在兼任電影副導演的團員牽線下,為《閃亮的日子》寫了同名的主題曲,電影因為票房奇慘創紀錄兩天就下片而受矚目,他的音樂才華卻也引起了注意。1981年從中國醫藥學院畢業並取得醫師執照後,張艾嘉找他去擔任她加入滾石唱片的首張專輯製作人,彼時流行的校園民歌有很多在結構與和弦上都過於簡單到落入千篇一律的窠臼,歌詞也顯得言不及義;初次當製作人的羅大佑交出一張極成熟的作品,專輯裡有〈童年〉、〈是否〉、〈光陰的故事〉等好幾首他的創作,這些歌比起校園民歌更為深刻豐富,替轉型的張艾嘉增添不少知性形象。

 

《之乎者也》專輯橫空出世

 

1980年發生的林義雄滅門血案,讓當天在仁愛醫院值班親眼見到倖存者林奐均的羅大佑,興起創作批判時政與社會歌曲的念頭。他把寫好的歌曲自費錄製好之後送去日本委由當地樂手編曲、演奏以達到他想要的音色和質感,前後花掉一百多萬,終於完成這張叫作《蛻變》的專輯。只是裡面的歌曲在唱片公司聽來太不符合市場喜好,以致於沒有公司願意出版,在知名攝影師好友杜達雄的牽線下,找上剛創業不久的滾石唱片接下發行的工作,羅大佑此時把專輯名稱改為《之乎者也》並去燙了個爆炸頭,以一身黑衣戴個墨鏡的造型出現在專輯封面。

 

這張1982年4月21日發行的專輯在當時顯得太前衛,光是標題同名歌曲就嚇到不少人,有誰會想到始於宋太祖趙匡胤譏諷讀書人只知咬文嚼字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之乎者也」四個虛字也可以寫成一首歌?而且是用台灣流行歌曲完全沒出現過的雷鬼節奏,有點吊兒郎當的嘲諷了當局出版審查制度及只顧風花雪月無病呻吟的年輕人。排在專輯第一首歌的〈鹿港小鎮〉,靈感來自他送修摩托車時遇到的黑手師傅,口語化的歌詞故事感和畫面感十足,貫穿著整首歌曲的電吉他加上嘶吼唱著的「台北不是我的家」,唱出經濟起飛期的台灣,眾多來到大都市打拼卻無所適應的邊緣族群的失望與迷惑,也讓大眾驚訝於華語歌曲可以如此搖滾。〈戀曲1980〉看似一首情歌,卻殘酷唱出「你不屬於我,我也不擁有你」、「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的愛情真面貌,完全顛覆情歌的定義。〈光陰的故事〉一改流行音樂作詞的方式,以三大段沒有斷句卻極為白話的系列意象,營造出對逝去青春的傷感憑弔。〈將進酒〉並非李白的詩作而是新創的歌詞,羅大佑展現他對西方音樂的熟稔,以當時華語歌曲少有的藍調曲風,演繹對家國故土、人世是非的感概。

 

《之乎者也》專輯的題材涉獵廣博,每一首歌都深富意義,一推出就震撼了當時的華人社會,大眾發現原來流行音樂是有力量的,除了談小情小愛,還可以關注社會議題且乘載思想,把華語音樂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也讓還在風花雪月的校園民歌風潮提早結束。青年人苦悶的生活因為這張專輯有了一個情緒的出口,羅大佑身穿黑衣、戴著墨鏡的形象更加強了反叛的感覺而成為他們追隨的偶像,社會為此掀起一場「羅大佑是洪水猛獸還是社會良心」的論戰。這張專輯後來在《台灣流行音樂百張經典專輯》一書中,被評選為1975~1993部分的第一名;原先被認為是接下燙手山芋的滾石唱片,也因為這張華語流行樂壇的開山之作更加站穩腳步。

 

《未來的主人翁》接力批判

 

趁著「黑色旋風」的威力,羅大佑緊接著隔年推出第二張專輯《未來的主人翁》,主打歌〈亞細亞的孤兒〉一詞出自台灣作家吳濁流,那時候美國與台灣斷交,台灣在國際間受到排擠,地位低落猶如國際孤兒,歌曲發行時為避免負責審查的新聞局刁難而加了一個副標〈紅色的夢魘-致中南半島難民〉,但實際上歌裡指涉的就是台灣。他受到保羅.麥卡尼歌曲〈Mull of Kintyre〉編曲加入蘇格蘭風笛的啟發,以吉他搭配嗩吶再加入軍樂隊小鼓更添悲愴的氛圍,感傷又沉痛的唱出「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每個人都想要你心愛的玩具」,特殊的題材一度受到國民黨文工會關切,後來歌詞被收入1984年的「台灣詩選」,顯示這首歌在知識份子間受到的肯定。

 

〈未來的主人翁〉是他看到現代化教育制度和工業環境對下一代造成的殘害而做出的控訴,最後撕裂般的唱著「我們不要被你們發明變成電腦兒童,我們不要被你們忘懷變成鑰匙兒童」,造成後座力十足的震撼效果。因應當時民國72年所寫出的〈現象72變〉,一開始「黃花崗有72個烈士,孔老夫子有72個弟子,孫悟空的魔法72變,我們又等到民國72年」,讓人還在驚嘆他的文采,接下來「有人在大白天裡彼此明爭暗鬥,有人在黑夜之中槍殺歌手,是個什麼樣的心理因素,每年要吃掉一條高速公路」,又讓人立刻陷入沈思之中。雖然羅大佑曾表示,「這其實是最慘痛的一張唱片,碰到的挫折、失敗的感覺是最多的」,但這些題材特殊又批判力道深刻的歌曲,在解嚴期的台灣社會激起非常大的漣漪,「專輯裡9首歌被國民黨禁了8首」。連著兩張專輯,讓羅大佑本身就成為一個反叛的象徵符號。

 

羅大佑曾經說,「我每次告訴人家:千萬不要相信超過30歲的人講的話。因為在你變得成熟的時候,你也會變得保守一點」,他在30歲那一年推出的第三張專輯《家》果真讓許多人覺得太過保守了,尤其對許多因為前兩張驚天動地的作品,而把他奉為衝撞體制領袖人物的年輕人來說,這張溫情內斂的專輯讓人感到錯愕莫名。羅大佑多年後表示當時自己承受的壓力已經超出能容忍的極限,許多人認為他是「黨外」,而「黨外」卻又認為他批評的還不夠,「我越來越覺得沒有意思,處於政治的夾縫中,自己要寫的東西不是自己要寫的」,「在那個環境下已經很難去寫你自己感覺到的真正的生活。我決定抽身出來。怎麼做?唯一的辦法,只有離開臺灣」。身心俱疲的羅大佑決定回歸醫生本業,正好當時有一個機會讓他赴美國進修醫學,不過這個美國之行反而讓他更認清自己做音樂的初衷,也開啟了羅大佑的下一個時期。

 

 

圖片來源:專輯封面、羅大佑臉書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