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文創 / 放文創
放.文創

東亞最大溫泉浴場轉型!北投溫泉博物館引入公民參與,深入重現北投庶民溫泉文化

2024.02.13
16:00pm
/ 放言編輯部 李惟境

扶疏草木簇擁著雙層和洋折衷風格的建築,英式的紅磚牆面鑲嵌著彩繪玻璃窗花的木製窗戶,支撐上層日式黑色瓦片覆蓋的木造結構,鮮明的紅磚映襯黑瓦,古雅的建築在綠蔭下更顯其別緻出挑。

 

磺泉玉霧、清淺溪流交織現代溫泉飯店與舊式和風建物,硫磺的氣味包裹著北投,尚未觸及湯泉就彷彿浸潤在其中。沿著蜿蜒的北投溪,扶疏草木簇擁著雙層和洋折衷風格的建築,英式的紅磚牆面鑲嵌著彩繪玻璃窗花的木製窗戶,支撐上層日式黑色瓦片覆蓋的木造結構,鮮明的紅磚映襯黑瓦,古雅的建築在綠蔭下更顯其別緻出挑。

 



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前身為北投公共浴場,曾為東亞最大的溫泉浴場,由日據時期的臺北廳長井村大吉下令擘劃,總督府建築設計師森山松之助監造,空間的劃設仿照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浴場建制,竣工於1913年。日據時期北投溫泉業興盛,此浴場成為北投溫泉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公共休閒娛樂場所。二戰後,公共浴場曾轉作中山堂、議會招待所等政府機關使用,後因管理單位更替而荒廢,直至1994年,為保存古蹟及空間再利用,形同廢墟的北投公共浴場,在北投國小師生、社區居民和文史工作者的努力下,歷經不斷地溝通協調,終在1997年成為市定古蹟,1998年10月31日在民眾與政府共同斥資整建下,以「北投溫泉博物館」之名重新開放使用。

 

北投溫泉文化的全盛時期,公共浴場與周邊的溫泉旅社、陸軍療養院、北投驛匯聚成熱鬧商圈,泡湯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入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是臺北開發史中珍貴的扉頁。當時一樓的大浴池專供男性使用,圓拱列柱與彩繪玻璃裝飾的空間,在羅馬浴場式的風格中,添上土耳其式浴池的美感,塑造出明亮且華麗的沐浴氣氛。大浴池一側設有小浴池,為女性與小孩泡湯的區域。二樓的木構建築部分為休憩區,設置榻榻米大廳,提供遊客泡湯後乘涼的區域,在大廳旁另有望樓,可用以觀覽北投山光水色。1923年日本裕仁皇太子曾至北投參觀浴場與考察當地特殊的北投石,浴場為此於二樓增建「御休所」,供皇太子作憩歇用。

 

北投公共浴場因公民參與爭取獲得保留,成功轉型為北投溫泉博物館,導入全台唯一公私合營機制,後續社區古蹟、歷史建物、公共造產次第修復並開放參觀使用,博物館串連北投公園、凱達格蘭會館、綠色圖書館等,期望傳承自然、歷史與前人的智慧,透過公私部門協力合作,整合鄰近的名勝古蹟、生態環境、溫泉資源等資產,形成一生態博物園區,鑄下北投觀光的里程碑。現今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展示配合古蹟再利用的空間使用,以北投溫泉發展史為主題,從溫泉的原理、北投石、火山到後期北投溫泉鄉發展、原住民凱達格蘭族歷史、在地產業和臺灣好萊塢場景等規劃,一樓分別為「大浴池展示區」、「北投石展示區」以及「小浴池展示區」;二樓則劃分成「望樓」、「榻榻米活動大廳」、「多媒體視聽室」與「特展室」。

 

回顧北投歷史,自清光緒二十年開始,德籍硫磺商人興建溫泉俱樂部,日本大阪商人開設臺灣首家溫泉旅社「天狗庵」,隨著大眾追求養生的風氣漸興,強調保健療養的泉水在臺灣竄起商機,配合便捷的北投驛,此地成為新興風景區。北投溫泉博物館作為一地發展史的重要節點,不僅凝聚當地居民的向心力,也為外來遊客提供一處寓教於樂的文化場域,帶大家一覽瑰麗建築背後跌宕起伏的故事。

 

場所地址|台北市北投區中山路二號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 09:00-17:00

詳情資訊|https://www.facebook.com/BeitouMuseum1913/?ref=page_internal

 

 

圖片來源:北投溫泉博物館紛絲專頁、台北觀光局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