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文創 / 放文創
放.文創

北美館2022 X-site:《藍屋》開啟多方對談,打破建築的維度界線

2022.05.20
12:02pm
/ 放言編輯部 李惟境

它可能是一個盛裝事件的容器,一片海域或一座森林,私密的公共建築。

 

稜線切割出不同立面,斜屋頂建物刷上統一的藍,構築在方正漆白的台北市立美術館旁,藍白兩色的相互映襯,帶出靜謐和諧的氛圍,在人潮湧動的城市,靜靜流淌。《藍屋 Blue House》——美術館、公共廣場以及公眾三者間的交流與互動,通過藍色的感官知覺,搭建起彼此的溝通橋樑,讓感性自然地穿梭在其間,以「藍」的空間詩意重新構建北美館戶外廣場。

 



「X-site計畫」為2014年起開始實施的徵選計畫,以北美館外廣場為基地,推廣跨域的空間創作型態,激發創作精神及環境想像的多重提問。2022年第9屆X-site計畫回歸探詢「X」的意義,提出目標旨在開創性議題,展開跨域的形式創作,並提供空間性的體驗,彰顯廣場公共性。企劃要能展現實驗精神,突破工法、媒材、美學的狹隘想像。綜合評審後,今年由「藍屋 Blue House」團隊以同名提案獲得執行經費,成果將在今年5月21日至7月31日展出,並配合一系列展演活動。

 

作為由絕對的藍所構成的場域,《藍屋》以「藍」為核心概念擴張,混雜光譜段中自然界最稀缺的藍色,並融入遼闊、僻靜到憂思等各式意涵的投射,將人文多元的色彩想像涵蓋在可見光譜450至495奈米間的藍色中。因建築的尺度、光線、方位等結構關係,觀眾得以用觀星的方式去尋找感官與建物的邏輯。藍屋主體經木材運用表徵出抽象的意念,曲面的地板與懸空的斜頂相互依存,則呈現變換交錯卻又直觀的意象。此外,藉著建築空間所凝聚而成的體感經驗,作品本身跳脫三維的視覺侷限,擴展到觀展人的記憶及想像內的虛擬世界,在人和物引發共鳴時,也涵納具有普遍性與包容性的思考、對話。

 

《藍屋》團隊成員跨足建築、藝術、構築、策劃、理論、插畫到社會實踐等專業,不同領域激盪出抽象形式闡述:「如何通過層層堆疊的觀察和連結星群般四散的想像,希望『藍屋』作為一個概念,能以純粹的建築語言去實現一個多重閱讀的空間體驗。」以非秩序性的建構呼應複雜而流動的社會,用「藍」重新建立人與世界的交流語彙。

 

殊異的都市開口與身體性經驗組合成的《藍屋研究》,是團隊策劃的五場體驗與一項持續不間斷地公眾活動計畫,返還對五種感官最初始的認識,尋回初生時以本能採集世界資訊的方式。〈藍耳朵:空(   )聲〉聲音描繪出空間邊界、尺幅、材質與身體的關係,勾勒出《藍屋》的形體。〈藍眼睛:心境〉如果不用視力閱讀,什麼是藍?什麼又是家?〈藍鼻子:此在他方〉以氣味置換空間,透過個人對氣味的想像跳脫出《藍屋》的實體邊界。

 

〈藍身體:水上的精靈之歌〉在有形與無形之間,與所有在《藍屋》相遇的人們創造即興的真實互動,存在即是參與。〈藍意識:融入共眠〉嘴裡含一塊《藍屋》形體的冰塊,作為睡眠的起始點,在公共空間中,感受身體與建築空間融合為一體的狀態。〈藍字〉一個藏在《藍屋》裡的任務,將每個人的身體都視作是一個探測儀,試著用自己作為單位去丈量空間。

 

《藍屋》沒有明確的目的,也並非是多功能空間。它可能是一個盛裝事件的容器,一片海域或一座森林,私密的公共建築。最為重要的是它關於當下的不同閱讀方式,關乎模糊性,而此模糊性真實地存在,能夠精確的被策劃,卻觸摸不到。人生由一連串事件連貫而成,大家透過創造事件參與彼此的生命,期望在日常中製造一點即興、一點浪漫,在模糊不清中隨遇而安,在這之中,文不一定要對題,也能產生對話,所有的元素都會和諧地找到一個自己的位置。

 

展出時間|5月21日(六)至7月31日(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xsitebluehouse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