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國際
放.新聞
國際

「緬甸製造」 台灣鋼鐵前進新南向的辛酸

2019.06.14
12:08pm
/ 放言編輯部 吳竺君

克服了外在因素後,對於「緬甸製造」的品質又是如何不免引起好奇,極端的氣候會不會造成成品影響?當地員工工作狀態如何?

「在緬甸有什麼特別的趣事嗎?」

 

「緬甸人大部分穿拖鞋(緬甸國鞋),郷下人還有很多不穿鞋,男生穿裙子... 緬甸的天氣幾乎只有雨天和夏天二種天氣,一年平均溫度都三十五度…」電話那頭是引領台灣鋼鐵業走向緬甸的世紀風電李總經理,對談中有些拘謹,談起緬甸的生活習慣,他打趣的說:「去賣鞋子會虧錢」。

 



2016年,還是一片空空如也的緬甸,開始慢慢出現世紀鋼的身影,因為氣溫高,有人形容緬甸是「被下了詛咒的國家」,聽著李總的描繪,彷彿也能感受到那裡的炙熱。

 

因應政府新南向政策,加上在台緬甸華人的考察邀約,世紀鋼董事長賴文祥一落地就對這片尚未開發的土地感到似曾相似。緬甸土地面積是台灣的17至18倍大,人口則是台灣的2.5倍,有多元的種族與許多未開發地區,就如幾十年前的台灣一般,什麼基礎建設都沒有,也許是這樣的熟悉感觸動了賴董的心,讓他決心進軍緬甸,將台灣傳統製鋼方式帶過去,台灣廠則全力投入離岸風電的開發。

 

 

 

動盪局勢成最大挑戰

 

習慣便利生活的臺灣人,在緬甸的日子是辛苦的,除了難以抗拒的高溫外,因資源分配落差,平民百姓不如軍隊和政府能享有自來水,只能長期取用地下水或河水,衛生條件不夠好,也造成傳染病風險增生;交通的部分也因沒有固定左駕或右駕,而導致交通大亂。

 

治安方面,緬甸郊區常有為了搶奪礦物、木材等資源而引發的衝突事件,雖然極少波及到市區,但最令人擔憂的,還是緬動盪的政局,這早已成為許多外資紛紛撤廠的主因,而我國政府又礙於資源有限,實際上給的幫助不多,無疑使這場戰役又覆上一層挑戰。

 

緬甸製造

 

克服了外在因素後,對於「緬甸製造」的品質又是如何不免引起好奇,極端的氣候會不會造成成品影響?當地員工工作狀態如何?李總解釋,緬甸的氣候除了5-10月為雨季外,其他時間都是晴天,施工期較多,製鋼通常都在室內,對於品質不會有太大影響。

 

 

至於員工的工作狀態,「他們都講緬甸語,講英文的不多」李總說道,除了天氣炎熱、食、衣、住、行大不便外,語言是建廠時最大阻礙,因為當地受教育水平不高,使用英文的民眾成為極少數,加上民情較為樂天、慵懶,人員的管理便格外需要用心督促。

 

問起當初設廠時的預估效益是否達標?李總坦言,比原來預期的差一點,但整個投資狀況都在預料之中,因為緬甸銀行利息高,還沒用到的資金靠著在銀行裡所生利息已足夠付開銷,沒有虧錢,也還沒有賺錢,算是打平狀態。

 

貧富差距造成的阻礙

 

李總也說明,當地貧富差距大,僅有百分之3-5%的人生活較為優渥,其餘則有高達60%的人連瓦房都住不起,只能自己蓋竹片屋,因為當地地價被當地富人炒得很高,按照計算幾乎與新北市地價相同,因此若要進駐緬甸,還是需要提早插旗,否則未來的地價可能令人望塵莫及。

 

目前為止,世紀鋼緬甸廠大約保持著台幹2-5人,以及本地員工四十幾人的規模大小,一年平均接2-3個單,維持平穩的經營,其餘的只能繼續觀望2020年後,緬甸政府的狀態如何,一但政局穩定,有外資進來,市場就能相對活絡,未來也才更有發展可能。

 

 

金色塔頂富麗堂皇,座落在古老的土地上,安靜的殿堂內,威嚴佇立著不同神像,虔誠的信眾跪坐著誦經祈禱,他們將積蓄全數捐獻,也將後半生全數託付。

 

新南向政策最初是希望透過資源的共享、人才與市場的交流來創造共贏的新合作模式,萬事的起頭總是難,而這次世紀鋼領軍走進緬甸,雖是舉步維艱,但憑著台灣人吃苦耐勞的堅毅精神,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能在世界各國,繼續看見屬於我們台灣的驕傲。

 

 

圖片來源:世紀鋼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