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政治
放.新聞
政治

日經:高市早苗憂慮保守票分散,意識到再挑戰的盟友培養

2024.08.17
12:22pm
/ 放言編輯部 鄒景禹

日經:高市早苗憂慮保守票分散,意識到再挑戰的盟友培養



《放. 新聞》岸田文雄宣布不競逐下任自民黨總裁後,黨內有意參選人士的合縱連橫備受矚目。日經新聞針對曾參戰此位階的高市早苗女士進行了深度報導。報導全文如下:

 

 「我們肩負著與夥伴們共同努力,使日本列島變得更強大、更富裕,並將其傳承給下一代的使命。」8月15日,參拜靖國神社的經濟安全保障大臣高市早苗特意使用了「夥伴」這個詞語。 身後站著的是「保守團結會」的成員們。她聽取了幕僚的建議,「不要單獨出現在公眾面前」,因此展示了支持者的存在。

 

 她常掛在嘴邊的是「我忙於寫稿」。她依舊徹夜研究政策並撰寫講稿的工作習慣沒有改變。然而,她也積極參加與支持她的議員會面,並在6月國會閉會後拜訪了上次支持她的議員。她曾公開表示「人是因為政策而聚集在一起的,我不擅長政局」,這一意識正在逐漸改變。

 

 2011年,她在野黨時期退出了當時的町村派(清和政策研究會,安倍派),長期以無派閥身份活動。對於黨內基礎薄弱的高市來說,確保20名推薦人一直被視為是她的第一道難關。

 

 她首次挑戰總裁選是在2021年,當時在議員票中獲得了僅次於河野太郎的第二名票數,這是因為得到了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的支持。這次失去安倍的支持,她將面臨考驗自身能力的挑戰。

 

 「從長遠來看,絕對有必要進行,必須要確保20名推薦人。」安倍生前曾建議她舉辦學習會。2023年11月,她以繼承安倍遺志為基礎,成立了「『日本的力量』研究會」。

 

 初次會議參加者不到預定人數的一半,只有10餘人。各派閥,包括安倍派在內,對參加議員進行了分化。「其他閣員也在開設學習會」,她謹慎地推進這個構思大約一年時間,然而,她學到了如果閣員過於積極,則有可能被壓制的教訓。

 

 此後,她專注於作為閣員在政策上取得成果。她在2021年眾議院選舉中以政調會長身份制定了自民黨的競選綱領,並自稱「高市綱領」。她認為推動岸田政權的政策也會成為她自己的實績。

 

 她將經濟安全保障上引入保護機密信息的「安全保障審查(適格性評估)」新法作為「夙願」,並於5月通過了這部法律。她與安倍政權時期施行的《特定秘密保護法》相結合,確立了信息保全的體制。

 

 她周圍的人期待她在完成夙願後著眼未來的行動。

 

 在現任首相岸田文雄宣布辭職後,她立即開始了本格準備。她開始致電在2021年總裁選中支持她的議員,要求他們「一定要成為我的推薦人」。

 

 她希望能夠迅速團結起擺脫派閥束縛的黨內保守系議員,形成有利的局面。

 

 她的優勢是全國各地廣泛存在的根深蒂固的保守層。

 

 在7月7日於東京都千代田區舉行的安倍追思會上,她引用了安倍作為在野黨總裁參加2012年眾議院選舉時的口號「奪回日本」,強調繼承安倍的遺志。這一口號原本是高市在2012年總裁選舉中提出的標語。

 

 自民黨黨員在2023年減少了3萬多人。有人認為,性少數者理解增進法和選擇性夫婦別姓的應對問題導致「堅固的保守層」正在流失。

 

 即使在逆風下,高市仍比前年獲得了更多黨員支持,並在黨內排名第二。她自認背負著保守派的厚望。在她的辦公室裡,掛著松下幸之助的照片,這位松下政經塾第5期學員曾直接接受過松下幸之助的薰陶。塾生時代,她曾奔赴野田佳彥和山田宏等前輩的選舉助陣。

 

 在策劃學習會時,儘管有意中人原本要擔任事務局工作,但由於被任命到重要職位而變得困難。這時,她依靠塾生之間的深厚關係,山田和前內閣府副大臣黃川田仁志成為學習會的核心成員。

 

 這些成員將成為她再次挑戰的核心力量。8月30日將出版的學習會講義錄也是她公約的基礎。她所擔憂的是保守票的分散。她密切關注前經濟安保相小林鷹之的動向,若票源競爭激烈,她認為「兩人都無法進入決選投票」。

 

 包括黃川田在內的多位原本預期支持她的人被選為掌管總裁選舉的黨選舉管理委員,無法成為她的推薦人。當聽聞這些人選時,她向周圍人表露出「不祥的預感」。

 

 她打算在20日以後根據形勢做出是否參選的最終判斷。最近,她在演講中經常哼唱搖滾樂隊B'z的《ALONE》的一節。松下幸之助曾教導說,作為頂尖領袖,會「心中充滿各種孤獨感,成為孤獨的領導者」。若要成為引領國家的孤高領袖,首要條件是迅速形成多數派支持。

 

 高市早苗(たかいち・さなえ)畢業於神戶大學經營系。1993年首次當選眾議員,與前首相安倍晉三和現首相岸田文雄為同期生。在安倍政府中,曾擔任黨政調會長和總務大臣,並於2021年首次參加黨總裁選舉。在岸田政府中,擔任過黨政調會長,並從2022年起擔任經濟安全保障大臣。當選9次,現年63歲。學生時代曾在重金屬樂隊擔任鼓手。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