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政治
放.新聞
政治

「鄭麗君遭掌摑事件」是威權遺緒的明證!促轉會:中正紀念堂轉型勢在必行

2019.01.24
15:20pm
/ 放言編輯部 資深編輯 陳依旻

促轉會表示,威權統治大量剝奪人民的自由、財產與生命。因此,中正紀念堂「轉型」與否,社會必須共同想像,是否同意用這麼大規模的公共資源,去紀念造成許多人民家破人亡的獨裁統治者?

 

資深藝人鄭惠中「不滿去蔣」重甩文化部長鄭麗君耳光,不僅將潛藏「轉型正義」分歧意見端上檯面,更讓國定古蹟深陷「拆」與「不拆」的二元對立。隨後,行政院促轉會聲明,台灣應正視威權遺緒根深蒂固的事實,強調會捍衛基本人權價值之餘,中正紀念堂轉型也勢在必行。

 



促轉會昨(23)日針對「掌摑事件」發布六點聲明。分別為第一、捍衛基本人權價值,「嚴正反對這次事件的暴力行為」;第二、中正紀念堂「轉型」為民主化必要路徑,並非對特定歷史人物「去蔣化」;三、在解嚴三十年後的今日,面對不同看法的台灣人民,尊重差異歷史記憶,追求多元共生,而不是輕易訴諸暴力;四、記憶是療癒與和解之路,遺忘不能達成和解,歷史創痛必須被牢記,台灣社會要追求團結鞏固,必須還原真相,理解、撫慰並尋求和解的可能;五、掌摑事件證明威權遺緒根深蒂固,是台灣社會應該嚴肅面對的課題,不應侷限鄭惠中的個人層次;六、促轉會將持續敞開溝通與對話大門,正規劃全年度的分區座談會,歡迎民眾到場交流。

 

鄭麗君被掌摑不僅顯見威權遺緒仍存在也突顯「轉型正義」必要性

 

促轉會強調,轉型正義宗旨在消弭仇恨,透過理解跟尊重,讓不同族群與政治立場的人們,反思「威權統治曾讓台灣人民付出甚麼代價?有多少人因為非法判決而被剝奪生存權利?那個暴力控制無孔不入的時代,是否值得動用國家資源進行膜拜?」並指出該會自成立以來,一直謹守溝通與對話的信念,包括中正紀念堂在內的威權象徵,都不應簡化為「拆」與「不拆」的二元對立答案。

 

鄭惠中以鄭麗君部長「推動廢除中正紀念堂」、「不知感恩」為由動手打人。促轉會認為,體現出某些民眾熟悉與認同價值甚至生活秩序受到衝擊,感到不安,同時顯示黨國意識形態的父權思維根植在她的心中,促轉會可理解「鄭女士們」在過往的社會主流氛圍與文化體制中成長,以致批評支持「轉型正義」的人數典忘祖,卻沒能看到更多因獨裁者受傷害的同胞,再次呼籲「社會大眾正視鄭麗君被掌摑事件背後的威權遺緒,以及轉型正義工作的迫切性與重要性」。

 

應從獨裁侵犯人權的角度思考「中正紀念堂」是否值得動用公共資源去紀念

 

民主社會的奠立基礎是尊重人權。促轉會表示,沒有任何理由,能夠合理化對於人身基本權利的侵犯。世界各國進行「轉型正義」處置與轉化威權象徵,是民主化必要之路。在威權統治時期,國家不僅對不同思想者施加暴力,進行不當審判,更製造了許多冤錯假案,大量剝奪人民的自由、財產與生命。因此,中正紀念堂「轉型」與否,社會必須共同想像,是否同意用這麼大規模的公共資源,去紀念造成許多人民家破人亡的獨裁統治者?

 

促轉會將以威權為主軸赴北、中、南、東與民眾對談中正紀念堂議題

 

就中正紀念堂轉型議題來說,促轉會表示,從來都不匱乏溝通意識,因肩負處理威權象徵的法定職責,正規劃全年度的分區座談會,以民眾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各種威權象徵為主題,赴台灣北、中、南、東各區與當地民眾互動討論,所有場次活動歡迎關心台灣社會的民眾到場,以各種觀點理性對話。

 

對於轉型後的中正紀念堂。促轉會說,必須收納各方聲音,成為一個既「多音交響」,又能銘刻台灣從威權到民主的珍貴記憶的公共化、開放性空間。促轉會說,目前的中正紀念堂,雖然成為民眾遊憩的開放空間,但另一方面,相對於當年威權體制的統治者,仍然以神聖化之姿高踞聳立,受害者聲音仍被排除在外,促轉會呼籲台灣社會對歷史創痛者能夠抱持更高同理心,讓不同思想者的行動經驗、創痛記憶,也能銘刻在此。促轉會期待中正紀念堂轉型後,能夠成為台灣社會多元歷史記憶的容器,展現差異共存、多元共生的台灣價值。

 

 

(照片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