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政治
放.新聞
政治

1947年消失的記者們 二二八事件台灣媒體的腥風血雨

2019.02.28
10:40am
/ 放言編輯部 資深編輯 黨一馨

呂東熹表示,這是一個近親繁殖的媒體生態,直到現在影響其實都還存在,「即使現在言論這麼發達,我在臉書看到很多在解嚴前跑新聞的一批人,他的思想到現在還是沒有變,他們還是站在那種黨國體制的思想,還是很痛恨對民主自由追求的這些人。」

 

像是回應一個遙遠的召喚,阮美姝翻閱《台灣‧苦悶的歷史》,赫然出現一個熟悉的名字—阮朝日,「新生報總經理,以叛亂罪名槍決。」自此,阮美姝重燃父親的新聞魂、立下心願定要找到父親失蹤真相。吳金鍊(新生報總編輯)、阮朝日、阮美姝三個人,緊緊扣住穿插在二二八事件當中的記者劫難,報導真相,得死;那麼,不報導真相呢?新聞工作者被吹一場腥風血雨,挫傷是否延續至今?

 



吳金鍊並無參與阮朝日臥病在床卻都被軍方帶走

 

台灣報業於戰後初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一直佔有重要地位,據呂東熹《二二八記者劫》指出,當時台灣籍的菁英份子及知識階層,原沿襲日本殖民時期以辦報鼓吹、傳播思想及政治理念的傳統。

 

然,這樣的理想性隨著二二八事件發生而變色,1947年2月27日晚上九點,延平北路發生緝煙血案,群情激憤,當時,有氣憤的民眾湧至《台灣新生報》要求報導真相,總編輯吳金鍊先是拒絕,但群眾揚言放火燒報社,社長李萬居鑒於情勢同意報導,此後幾日《台灣新生報》都有關於二二八的報導。

 

報導真相的結果是,總編輯吳金鍊、總經理阮朝日於二二八事件後,兩人同日被同輛車先後載走,從此沒再回來。

 

相關文獻及訪問中,卻幾乎沒有見到吳金鍊、阮朝日實際參與二二八的行動。甚至二二八事件發生期間,阮朝日正因氣喘臥病在床,3月12日遭情治人員到宅將他逮捕,從此音訊沓然。

 

在他鄉(日本)覓得父親生死謎

 

阮朝日「失蹤」時,長女阮美姝才嫁作人婦,隨著時光荏苒,父親是生是死,從來沒有人能給她確切的答案,一直到陪同讀大學的女兒赴日診治過程中,她流連於日本書店,才偶然揭曉父親生死謎。

 

像是回應一個遙遠的召喚,阮美姝翻閱《台灣‧苦悶的歷史》(日文),讀到一百多餘頁,赫然出現一個熟悉的名字—阮朝日,「新生報總經理,以叛亂罪名槍決。」

 

那一刻,父親可能生存的夢,一下幻滅,爸爸做錯什麼、為何槍斃?在哪裡槍斃?屍首又在何處?即便她一再推敲書內這段短短的記述,卻無法得到更多答案。

 

自此,阮美姝立下心願定要找到父親失蹤的真相,女兒重燃起父親的新聞魂、邁出拼湊的腳蹤,跌入二二八時光隧道的她,為二二八中遭劫的新聞人士,建構了重要的歷史圖譜。

 

1991年,阮美姝決定將採訪多年的「二二八受難者及家屬煎熬史」公諸於世,隔年正式出版紀錄受難家屬訪問的《幽暗角落的泣聲》;1994年,阮美姝為父親舉辦失蹤五十年音樂會,就在此時,奇蹟發生…

 

追尋一生的答案終獲解答

 

「二二八50周年展示會」開幕第六天,一位男士向阮美姝表達,他的朋友看見阮美姝著作中阮朝日的照片,認得這個人,這位男士進一步說明,阮朝日當時被帶往軍法處(喜來登飯店),1947年3月某天黃昏,阮朝日與林姓大學教授同車,後面那輛則載著年輕報界人士(推測是吳金鍊),被載著駛向六張犁被帶上山,三聲槍響後,他們被棄屍該地。

 

這只是一段父親死前佚事揭露,但對阮美姝而言,卻是她追尋了一生的答案,畢竟父親究竟是生是死,政府沒有告訴她、歷史也沒有告訴她,1997年7月6日,阮美姝偕另二位受難者遺屬(其中包括吳金鍊的長子)來到六張犁小山,將父親漂泊已久的魂魄牽引回家。

 

呂東熹:二二八後記者的批判力沒了

 

以歷史的角度,如果《台灣新生報》當時「沒有報導真相」,會否有不同結果?吳金鍊、阮朝日、「1947年消失的記者們」是否無恙?

 

《二二八記者劫》作者呂東熹,曾任《自立晚報》、《蘋果日報》、《台灣日報》副總編輯、華衛電視台採訪主任,接受《放言》採訪時指出,「那是避免不了,即使你沒有,也是會被抓,因為當時軍方的調查報告,都是指向二二八是因為媒體煽動,包括國民黨的宣傳委員會裡面的報告,或是後來國防部長白崇禧,很多史料都呈現二二八是被媒體煽動讓這個事態擴大。」

 

呂東熹表示,台灣第一代記者在日本時代已經培養了,他們充滿了批判、理想性,但這一批記者在二二八時代就全部撤離戰場,有些人被殺、有些人再也不敢講,「從二二八以後記者的批判力就完全沒了」

 

呂東熹指出,這是因為二二八之後新辦的報紙,等於是由黨國的媒體取代,很多報紙老闆都是情治單位、軍方轉過來的,「本土報人是真正在1970年代才開始再度進入這個媒體,那時候有代表台南幫接辦《自立晚報》的吳三連、吳基福醫師的《台灣時報》還有李瑞標的《民眾日報》,開始有本土報人投入,之後才有三重幫林榮三的《自由時報》,都是在1970年代之後開始投入,但,那些投入都是小心翼翼的。」

 

近親繁殖的媒體生態、意識形態的徒子徒孫?

 

那麼,當今世代,報導真相不至於失去生命,媒體能否撐出更多可能?

 

呂東熹認為,「整個台灣的媒體教育並沒有一個正確的新聞教育或是歷史教育;第二個就是所謂的轉型正義沒辦法去翻轉,當年迫害就是同一批人啊,很多在報業的上層人士,都是他們(意識型態上)的徒子徒孫啊,即使報禁開放,很多電視台還是同一批人在控制。」

 

呂東熹表示,這是一個近親繁殖的媒體生態,直到現在影響其實都還存在,「即使現在言論這麼發達,我在臉書看到很多在解嚴前跑新聞的一批人,他的思想到現在還是沒有變,他們還是站在那種黨國體制的思想,還是很痛恨對民主自由追求的這些人。」

 

 

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鄭羽彤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