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政軍杰論
放.高論
政軍杰論

【政軍杰論】美中台高超音速武器的攻防

2019.10.14
12:13pm
/ 吳明杰

台灣軍方在防衛上,重要指管通情中心已逐步完成地下化、洞庫化,可避免遭高超音速武器癱瘓;至於防禦作戰時必須外露如雷達和飛彈發射架等設施,也走向機動化,採衛星定位攻擊模式的高超音速武器仍有錯失目標的可能。

 

解放軍在中共十一閱兵首度公開「東風17」導彈,展示其已裝備高超音速武器的打擊能力。此舉勢必刺激美軍加速高超音速武器的研發,也提高台、日、印等中國周邊國家的警覺,並進而投注更多國防資源在相關武器的攻防。

 



所謂的高超音速武器,一般指飛行速度超過5馬赫的飛彈或滑翔體,同時須具備不規則的飛行能力,異於傳統彈道飛彈固定或有限變軌的攻擊模式。擁有高超音速武器,將可在一小時內對全球目標進行快速打擊(PGS)。這類武器中,解放軍的「東風17」導彈是屬於其中一種HGV高超音速滑翔載具,另外還有空射型高超音速飛彈、採超燃發動機的乘波體等不同類型。

 

中、俄相繼完成高超音速武器開發

 

屬於HGV的解放軍「東風17」,是以火箭發動機(東風16)搭載一尖頭扁身的滑翔體,從地面發射返回大氣層後,在約60公里高空釋放滑翔體,因滑翔體有翼展並裝有微型發動機,除能以5至10馬赫高超音速飛行外,還能進行不規則滑翔,讓敵方防空雷達無法預測彈道,也難以發現、跟蹤、鎖定,並以防空飛彈攔截。

 

另俄羅斯則早已開發出和「東風17」同類型的「先鋒」高超音速滑翔載具,號稱極速可達20馬赫;同時還有可由米格31掛載的「匕首」空射型高超音速飛彈;另還有反艦型的「鋯石」高超音速導彈,速度則可達8馬赫。

 

當然,「東風17」是否如中共所宣傳的如此精準或難防,外界仍不得而知。美方情報指「東風17」至少已進行30次測試,但這型武器是否已突破重入大氣層面臨的高熱「黑障」阻礙?可在極短時間內恢復通信鏈路導引或雷達、紅外線尋標能力?並在維持高超音速時大幅改變航路和攻擊姿態,進而攻擊地面或海上船艦如航母等動態目標?這些疑問,只單憑在閱兵時秀出「東風17」外觀,還是難以證明其實際戰力。

 

美軍重啟計劃 加速投入武器研發

 

美軍其實早在2011年就曾以「獵鷹計畫」為名,成功試射兩次和「東風17」同類型的HGV高超音速武器,但後來計畫卻未繼續,導致讓中俄超車在前。

 

目前美軍在高超音速武器的開發上,五角大廈的高等研究計畫署DARPA和陸海空三軍已分頭並同步加速進行,近年陸續累積投入近數十億美元預算研發,共同的目標是必須在2021年讓美軍擁有高超音速武器的攻擊戰力。。

 

其中空軍開發是屬於HCSW「高超音速常規打擊武器」,海軍則研發潛射型的CPS「中程傳統快速打擊武器」,陸軍則有AHW「先進高超音速武器」,並同時要在2023年以前獲得一批可三軍共用的LRHW高超音速滑翔體,未來可以透過類似薩德系統的發射器發射。

 

DARPA則在今年五月和美國空軍共同實驗TBG「戰術進推滑翔器」,類似於解放軍「東風17」的HGV,必須要能承受3千度以上高溫同時還控制飛行;另還實驗HAWC「高超音速進氣武器」。今年六月美方在高超音速武器上已有最新進展,以B-52H轟炸機掛載一枚AGM-183A「空射快速反應武器」(ARRW)進行測試,應是屬於HAWC的空射型高超音速飛彈,預計2021年將具備初始作戰能力。

 

至於在高超音速武器的防禦上,目前只有俄羅斯號稱其最新、射程達600公里的S-500防空飛彈,具備攔截高超音速武器的能力。美軍方面其戰略司令海頓則不諱言,美軍目前仍無足以因應的防禦措施。

 

也因此,美軍從2018年開始已從開發太空感測器以建立太空跟監系統(STSS),以及加速高能雷射、高超音速武器研發,並增加無人機艦和採取「分散式殺傷」海空部署等方面,全面反制中俄的高超音速武器威脅。而解放軍在十一閱兵展示「東風17」導彈後,勢必逼迫美軍投入更多國防預算加速在高超音速武器的發展。

 

高超音速武器威脅 台、日首當其衝

 

除美軍感受解放軍高超音速武器威脅外,最接近中國的台灣和日本更是首當其衝位在最前線。對此日本方面已連兩年編列合計約64億台幣預算,正著手研發「島嶼防衛用高超音速滑翔彈」,以因應西南島嶼可能遭到攻擊,預計2026年服役。

 

至於對台灣的威脅,因兩岸距離短,相較於較便宜的遠程火箭彈,「東風17」成本相對太高,若用於攻擊台灣,可能只會以少量進行突防,研判不會是用於打擊國軍重要目標的主要火力。

 

而台灣軍方在防衛上,重要指管通情中心已逐步完成地下化、洞庫化,可避免遭高超音速武器癱瘓;至於防禦作戰時必須外露如雷達和飛彈發射架等設施,也走向機動化,採衛星定位攻擊模式的高超音速武器仍有錯失目標的可能;若是末端採取主動雷達或紅外線尋標的高超音速彈頭或滑翔載具,軍方或有強化電子誘餌或干擾紅外線等有限的被動反制措施等,唯獨反應時間和效益有待考驗,但面對高超音速武器攻擊,並非毫無招架之力。

 

攻擊是最好的防禦 台灣或已著手研擬對策

 

此外,攻擊或許是防禦的最好手段,台灣目前是否已在進行高超音速武器研發,官方未曾證實,但在共軍已研發高超音速武器多年的威脅下,理應中科院也有對應措施或相關研究。像是傳聞已久的「雲峰」飛彈,原本就和高空超音速巡弋飛彈類似,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加上飛彈原本就是中科院的強項,如獲得相關零組件或美台合作研發,台灣發展出高超音速武器仍指日可待。

 

 

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傅建文

 

最新新聞
吳明杰
中山大學政研所碩士,曾任自由時報政治組副召集人、中國時報撰述委員、壹週刊資深記者,現為自由作家。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