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文創 / 台語歌曲
放.文創

江蕙的故事

2020.06.13
12:00pm
/ 放言編輯部 資深編輯 廖明潔

提到江蕙的歌,你腦中最先浮現的是〈落雨聲〉、〈家後〉?還是〈惜別的海岸〉、〈酒後的心聲〉?有人說「每個台灣人心中都有一首江蕙的歌」,在歌壇超過30年的她,立下許多難以超越的「江蕙障礙」!

 

台語歌曲天后江蕙唱紅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台語金曲,在歌壇有著後人難以企及的崇高地位,5年前宣布封麥淡出演藝圈後就鮮少公開露面,只透過臉書粉專和粉絲互動。日前她在臉書發文悼念墜樓身亡的高雄市議長許崑源,卻引來政治立場不同的網民「出征」留言謾罵,讓江蕙刪文甚至關閉了臉書。消息一出,讓大家又想念起這位永遠的天后。

 



難以超越的「江蕙障礙」

 

提到江蕙的歌,你腦中最先浮現的是〈落雨聲〉、〈家後〉?還是〈惜別的海岸〉、〈酒後的心聲〉?有人說「每個台灣人心中都有一首江蕙的歌」,在歌壇超過30年的她,立下許多難以超越的「江蕙障礙」,她曾破紀錄連4屆獲得金曲獎最佳台語女歌手獎,至今仍是台語歌手獲金曲獎數量的紀錄保持人(共13座);有數首歌曲在KTV的點播次數超過500萬次,更有3張專輯賣破百萬張,其中《酒後的心聲》在台灣銷售116萬張,是台灣官方紀錄中唯一賣破百萬張的台語專輯;她是首位三度站上北高雙巨蛋開唱的台語女歌手,就連已經要封麥了,仍臨去秋波威力十足的引發「二姐事變」,造成全台灣陷入搶不到演唱會門票的恐慌及黃牛流竄哄抬票價的社會新聞頭條!

 

(江蕙於2015年第26屆金曲獎獲頒特別貢獻獎)

 

歌聲唱出異鄉遊子心情

 

為什麼江蕙在台灣人的心目中可以如此有份量?這得從江蕙在歌壇30多年間的政治社會環境變化談起。江蕙出道發行首張台語專輯是在1982年,當時的台灣還在戒嚴,雖然在1970年代,因為布袋戲和台語連續劇,帶動起一波台語歌曲的興盛,但行政院新聞局先是在1974年成立「廣播電視歌曲輔導小組」,擴大徵求愛國歌曲新創作,繼而在1976年公布的《廣電法》中規定電台對國內廣播播音語言應以國語為主,方言應逐年減少其所應占比率;查禁歌曲的決策權由警備總司令部轉移至新聞局,歌曲審查也改成出版前送審,合格後才能公開發行、播送。這些舉措都讓台語歌曲受到壓制,歌詞撰寫更是日益低調,有影射政治議題、太過悲傷、談及民生疾苦的通通都避開,就是怕一個不小心成為了禁歌。

 

1982年,蔡振南創作的〈心事誰人知〉由沈文程演唱,推出即引起轟動,讓沈文程走紅之外,也讓台語歌曲再度受到市場青睞,成功開發了台語歌在流行音樂市場上的商業發展潛力,之後洪榮宏的〈一支小雨傘〉、陳一郎的〈行船人的純情曲〉、陳小雲的〈舞女〉陸續發行都廣為傳唱,使得當時的台語樂壇一片蓬勃發展之勢。從小在那卡西走唱的江蕙就是在這時期出道進入歌壇,1983年發行第二張台語專輯《你著忍耐》開始受到矚目,隔年發行〈惜別的海岸〉,歌詞唱著「為著環境袂當(未能)來完成,彼段永遠難忘的戀情」,唱出當時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許多從鄉村到城市打拼的異鄉遊子心情,歌曲大受歡迎,讓她在樂壇站穩腳步,後續又持續發行多首暢銷歌曲,她也就此成為家喻戶曉的歌者。

 

談到江蕙受歡迎的原因,資深樂評人、同時擔任過11次金曲獎評審的袁永興分析,江蕙唱台語歌曲的「口氣」非常的到地,是傳統台灣人從小聽到大、熟悉的方式,加上她從小時候就開始唱歌,一路琢磨出來的技巧和情感都非常的到位,聲線本身就充滿了一種溫暖的特質,這在台語歌手中是非常獨特的。

 

《酒後的心聲》創下里程碑

 

1987年台灣解嚴,開放黨禁報禁,結束推行國語運動,大眾流行文化不再受政府審查的箝制。1988年蔣經國逝世,李登輝繼任總統,政治上,開始國會全面改革、總統民選的民主化過程;經濟上,台灣身為「亞洲四小龍」、台股飆破萬點,社會走出壓抑悲苦的氛圍,強調「台灣優先」的本土意識成為1990年代台灣主流思想之一,教育系統也開始鼓勵本土母語教學。這時期的台語流行歌曲在質與量上都有很大的突破與改變,開始出現屬於新一代本土聲音的創作歌曲,曲風也跳脫悲苦風格,改以充滿活力的旋律代替,逐漸發展出日後被稱為「新台語歌運動」的風潮,代表人物包括黑名單工作室、林強、陳明章等。除了新台語歌曲,傳統台語歌曲在這時期依舊擁有廣大的市場,「寶島歌王」葉啟田、蔡秋鳳、羅時豐、曾心梅、楊宗憲、王識賢、陳雷、蔡小虎、施文彬都各有一片天。

 

才在1990年,破天荒地拿下第一屆金曲獎最佳女演唱人獎的江蕙(當屆還未有區分國台語歌手),在1992年發表了一張對台語樂壇、對她個人職業生涯都頗具代表性的專輯《酒後的心聲》。專輯製作團隊皆為當時華語流行音樂界培育出來的人士,歌曲編排巧妙匯聚了台語歌的新舊元素,有別於傳統的演歌路線,但又有台語歌曲的精髓,守成又創新的做法讓專輯大賣116萬張,創下台語專輯銷售紀錄,至今無人能打破。2000年後,江蕙已穩坐台語天后的地位,但她仍持續追求創新,當「現場演出」逐漸變成音樂產業中的重要環節時,她也在2008年推出《初登場》演唱會,成為首位站上北高雙巨蛋開唱的台語女歌手;她在職業生涯中共累積了4套演唱會,在台灣有50場、海外2場,每一場都是門票開賣即秒殺,如此的成績即使放在整體華語樂壇中來看也是非常的突出。

 

 (江蕙1992年的專輯《酒後的心聲》在台灣大賣超過百萬張)

 

成功難複製,風采成絕響

 

江蕙的成功模式有可能被後人複製嗎?袁永興表示,他認為在現在的時空環境下,不論唱的是台語歌、國語歌還是原住民歌,任何語言的歌曲其實都很難再出現下一個不管是周杰倫,還是江蕙、五月天,因為現在大家的娛樂選項太多了,就算只是「音樂」這項娛樂,它也要跟現在和過去的所有中外歌曲在同一個平台上競爭來獲得關注,已經很難再像過去吸引到那麼多的人了。

 

在國外,諸如Paul McCartney、The Rolling Stone等長青歌手的演唱會上,常可看到兩代、甚至三代同歡,闔家觀賞演唱會的景象,在台灣,江蕙、費玉清是少數可以造成如此跨越世代、族群的同等現象的歌手。但隨著他們都「封麥」淡出樂壇,日後要回味他們的音樂和演唱風采,只能靠著歌曲、影片串流平台和全家人一起聆賞重溫了!

 

 (江蕙於2015年9月13日舉辦完最後一場演唱會後正式封麥)

 

 

圖片來源:喜歡音樂臉書、翻拍專輯封面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