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擂台 / 放擂台
放.擂台

讀者投書|摧毀評審制度,以後政府採購該怎麼做?

2020.08.10
18:07pm
/ 許嘉恬

這些對個人的污名標籤、無端指責都會過去,但打黑打臭政府採購案,究竟留下什麼?我們要三思。

 

 

評審會議,就是溝通會議。

 



其實,政府的採購案評審會議就是一場溝通會議,透過對話,拉出核心目的,找到極大化、極佳化的可行解決方案。溝通對象除了投標廠商也應包括政府機關。

 

而參與標案評選的評審,並沒有權利決定標案內容,也無法左右誰來投標,也不會參與後續執行,可是單次評審會議也可以在國家治理中扮演良善的推進器,為國家找到最優的執行廠商,也在溝通對話中與政府機關與廠商逐步願景面、執行面的共識。

 

擔任評審,為國家做事、為人民把關

 

在過去20 年,我的職涯包括多年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歷練,以及民間非營利組織的經營參與,每一處皆是我的沃土,讓我得以在各專業領域吸收茁壯,回饋發揮,我也自認在每一崗位上都全力以赴、嚴格認真,用「政黨色彩濃厚」及「御用」負面標籤,對我的專業及努力都不公平。

 

過去邀請我擔任評審的除了有中央部會,也有地方政府,有民進黨執政縣市,也有非民進黨執政縣市,對我而言並無差異,就是運用專業及實務經驗為國家施政選擇好的執行計畫,我一樣雞婆多問、一樣犀利嚴格、一樣重目標設定及細節執行、一樣要求實際經驗與創新能力。

 

擔任評審,我理直氣壯;面對近期的無端指責,我心安理得。

 

摧毀評審制度恐致「3大問題」

 

為政治將採購制度打黑打臭,然後呢?

 

我原無意隨政黨及特定媒體起舞,但越來越誇張的謬論,打擊個人事小,我擔心的是採購制度被打黑打臭將會加劇「劣幣驅逐良幣」。我覺得這波亂打秀,有以下三點,各界必須正視。

 

1.優秀人才企業投標意願更低

 

許多台灣業界知名企業及文化、藝術、建築、數位科技等領域工作者等,鮮少參與政府採購案,繁瑣的採購流程、保守的官僚文化都是其中因素,這也是長久以來政府推動建築美學、文創設計、行銷創新等活力不如民間的主要原因,持續污名化政府採購案,只會更令其加卻步。

 

2.公務員「寒蟬效應」

 

原本執行採購案對公務員就存在許多風險。擔心稍有不甚,便被冠以「圖利」大帽子,即便司法最後還其公道,清白早已毀敗;我也看過以「恐有圖利之嫌」看待所有作為的主管,過度謹慎保守,只能原地踏步。

 

當然政府機關確時存在不法之徒妄用權勢破壞法制,但多數公務人員多守法自律,嚴守法際,反而是「多做多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官僚文化,讓創新一直不是政府代名詞。

 

在政府轉型的當口,原應推出更多方案支撐創新,此番打擊公務人員士氣,恐只會令其暫停觀望、退縮不前。

 

3.評審更趨向單一化

 

為了防弊,公共工程會專家學者建議名單資料庫多以學者為主,其次是政府公務人員(108年5月22日採購法修法,才規定專家學者不得為「政府機關現職人員」,但,現仍多有政府退休人員)。

 

曾有一個拍攝行銷影片的採購案,我請同仁在評審委員建議名單除了幾位學者、官員(那時公務員仍可成為工程會專家學者),再放入幾位有實務經驗的行銷工作者及影像工作者提供首長勾選,後來他們在工程會資料庫遍尋不著,又「為安全起見」,也建議我名單盡量不要放入民間人士,多用學者及公務員才不會出事。我可以理解整體公部門的「為安全起見」,加上資料庫也沒有,冒然行事,風險太大。

 

學者及政府官員絕沒有不好,但是顯然民間才是創新加速器,加之多數標案涉及實務面操作,若評審組成也能囊括實務工作者,不是更能替政府真正把關、選出最佳合作廠商?持續污名化政府採購制度,只會讓有志者更無意願投入評審行列,而缺乏實務工作者這重要角色。

 

不因政黨立場泯滅專業能力

 

這段時間,我在採購評審會議中接觸到多位不認識、但認真、專業、把自己當成機關工作人員的委員,這都是國家之福、人民之福,我想他們有藍有綠,但是,我不會從他們的政黨傾向決定他們的專業能力,我也不會從他們的投票行為泯滅他們的認真投入,我相信,對多數人而言,我們是在幫國家做事,國家利益超越政黨利益,藍綠皆然。

 

這些對個人的污名標籤、無端指責都會過去,但打黑打臭政府採購案,究竟留下什麼?我們要三思。

 

 

圖片來源:翻攝自黃韻涵、顏若芳臉書

 

最新新聞
許嘉恬
自由工作者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