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打爆不平
放.高論
打爆不平

【打爆不平】拜登當選總統台灣人真的不用那麼緊張

2020.11.09
17:43pm
/ 范世平

民進黨與民主黨的關係密切與理念相同,因為都強調民主與人權,都重視少數族裔與勞工,都強調多元價值;甚至早年支持獨派團體在美國活動的也是民主黨國會議員,如索拉茲 (Stephen Solarz)和李奇 (Jim Leach)眾議員。

 

台灣人很支持川普連任,當然是因為太討厭中國,而川普對中國非常強硬,台灣人看了很爽;川普對台灣特別友好與支持,包括十次售台尖端武器與派出高官訪台。 

 



即便拜登當選,美國「反中親台」的路線也不會改變,因為這是「國策」。 

 

1970年代開始,美國「聯中制蘇」的外交政策成為主流,1972年尼克森總統訪中,他是共和黨;1979年中美建交,總統是民主黨的卡特。之後接班的雷根是共和黨的極右派,他在競選時曾說要與台灣恢復邦交,結果1981年就任總統後不但沒與台灣建交,還在1982年與中國簽署了「八一七公報」,限制售台武器的質與量。由此可見,不論是民主黨或共和黨,當時都支持與中國改善關係 

 

依循歐巴馬的路線 

 

而在1989年「六四事件」後,美國希望中國能更走向國際,更融入國際社會,當中國經濟發展後就會走向民主。因此2001年在共和黨總統小布希的支持與協助下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但這是之前民主黨總統柯林頓努力八年的結果。 

 

但到了民主黨的歐巴馬在2009年當選總統後,發現中國不但不可能走向民主,而且在習近平於2012年上台後積極的窮兵黷武與對外擴張,特別是在南海築島建礁;因此歐巴馬提出了「重返亞洲」政策,就是針對中國;而且要求菲律賓在國際海洋法院提出「南海仲裁案」,也是針對中國;甚至歐巴馬提出的TPP,也是直接針對中國的RCEP。因此川普對中國的強硬,只是依循歐巴馬的路線。 

 

另一方面,有人說蔡英文與川普、共和黨太密切,所以民主黨不喜歡民進黨與蔡英文。但事實上過去長期以來,民進黨與民主黨的關係密切與理念相同,因為都強調民主與人權,都重視少數族裔與勞工,都強調多元價值;甚至早年支持獨派團體在美國活動的也是民主黨國會議員,如索拉茲 (Stephen Solarz)和李奇 (Jim Leach)眾議員。反而是共和黨強調保守傳統價值、重視資本家與上流社會、吸引白人與中產階級支持,與國民黨的立場較為接近。更遑論美國兩次派出航空母艦戰鬥群保衛台灣都是民主黨的總統,第一次是1950年發生韓戰,當時的總統是杜魯門;第二次是1996年的台海危機,中國對台灣發射導彈,當時的總統是柯林頓。 

 

民主黨對中國壓力更大 

 

不要忘了,中國發起的「亞投行」美國聯合日本拒絕參加,也希望台灣不要參加,但馬英九卻趕在申請截止日的2015年3月31日報名,結果隔天美國兩架F-18大黃蜂戰機以「機件故障」為由降落在台南機場,隔天才離開。由此可見,當時的總統歐巴馬就在告訴馬英九與中國,不要忘記美國在台灣的角色,罩子放亮一點,你解放軍只能在台灣週邊繞著飛,美軍可是可以直接降落台灣。 

 

特別是民主黨強調民主與人權,對中國的壓力更大,包括香港、新疆、西藏與內蒙問題,川普反而不重視這些。台灣作為華人世界的民主典範,民主黨與拜登保護台灣的立場肯定更為堅定。而拜登強調盟邦間協作,強調「多邊主義」,所以與川普單打獨鬥式的反中不同,而是拉幫結派,特別是與歐盟共同合作,難怪中國覺得拜登上台比川普更難纏;另一方面拜登可能恢復被川普暫停的TPP,台灣若能加入對於外貿與經濟有相當大的幫助。 

 

事實上,川普2016年當選總統後,就深受「通俄門」事件所影響,因為他的競選時的幕僚與女婿庫許納都傳說與俄羅斯駐美大使館人員接觸,此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的「電郵門」事件有關,甚至成為川普勝選的關鍵。為此,民主黨國會議員在國會成立調查委員會,相關人士都必須到國會接受調查與作證,直到2019年才結束,川普也差點遭到國會彈劾。因此川普在四年總統任內刻意與俄羅斯保持距離,就怕落人口實,川普沒前往俄羅斯訪問,普丁也沒來美國。如今拜登與家族在選前爆發「通中門」,共和黨國會議員肯定會啟動調查,除了報「通俄門」一箭之仇外,也在牽制拜登與中國間的關係;而拜登為了避免被扣上「親中」的帽子,反而會與中國保持距離。何況參議院掌握內閣的人事權,更可藉此制衡拜登的對中與對台政策。 

 

特別是拜登這次是「慘勝」,雖然拿了7400多萬票,但川普也不遑多讓,也拿了7000多萬票,由此可見川普的「反中牌」仍有相當的市場,何況美國有70%的民眾討厭中國,因此拜登不可能忽視。

 

 

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傅建文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范世平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現任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也擔任多家電子與網路媒體的評論工作。評論力求超越藍綠與黨派,能夠客觀而超然,並自許能提出特殊而獨到的觀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