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政軍杰論
放.高論
政軍杰論

【政軍杰論】2020年是台灣國防安全獲得再保障的關鍵年

2020.12.28
10:26am
/ 吳明杰

2020年美國川普政府不僅打破美國對台軍售史來,單年最多六次軍售的紀錄,售台武器更突破過去長期侷限於防禦性的限制,直接提供多項美軍現役使用的遠距、精準打擊武器,讓美國對台軍售的模式和質量邁向盟邦等級,一舉跨越美國對台軍售長達41年的政治分水嶺。

 

對台灣的國防發展進程說來,2020年是極其關鍵和重要的一年。無論是武器獲得上美國對台軍售的突破、機艦國造的推進,或是心理防衛上台灣社會對國防意識的重視和覺醒,以及國際對台灣安全的關注和矚目,都讓台灣的國防軟硬實力得以大幅升級,進而迫使中共必須重新評估武統台灣的風險和代價,2020年可以說是台灣國防安全獲得再保障的關鍵年。 

 



回顧2020年幾項台灣國防發展的重大事件,先從美國對台軍售的重大突破談起。2020年美國川普政府不僅打破美國對台軍售史來,單年最多六次軍售的紀錄,售台武器更突破過去長期侷限於防禦性的限制,直接提供多項美軍現役使用的遠距、精準打擊武器,讓美國對台軍售的模式和質量邁向盟邦等級,一舉跨越美國對台軍售長達41年的政治分水嶺。 

 

 可遇不可求的夢幻武器 

 

美方在2020年短短一年內售台的武器,有包括M142海馬斯多管火箭發射車和M57 ATACMS戰區縱深打擊導彈、AGM-84H空射魚叉SLAM-ER和RGM-84L岸置魚叉飛彈,另也售台MQ-9B無人機和MS-110空照莢艙等先進偵蒐裝備,加上第三代野戰通訊系統。其中前三型飛彈因擁有遠距精準打擊對岸解放軍目標的能力,美方會同意已可以說是驚喜,川普政府還進一步售台MQ-9B無人機,更是台灣軍方過去可遇不可求的夢幻武器。  

  

而這些武器項目,不僅有助於台海的戰場情資獲得和管理,也讓台灣具備偵打一體的網路作戰能力,同時整合台灣三軍防空、制海甚至對地攻擊的數千枚飛彈,能夠在精準導引下一層一層、一道一道,對於來犯的空中戰機、海上船艦到登陸兵力,予以重層攔截和打擊,讓解放軍犯台的行動更加困難甚至失敗,並可因而在戰略上對其形成嚇阻。 

  

此外,台灣在潛艦、巡防艦、海巡艦到快速布雷艇等多型海上艦艇,還有高教機的國造發展上,2020年也正式從計畫朝開工邁進。這些發展也顯示除了台灣武器獲得來源除對美軍購外,也已經靠自身慢慢累積出一定的國防工業實力,正逐步提高國防自主的能力,藉此亦可對外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 

  

不過更重要的是,過去在中國對台統戰滲透以及馬英九政府執政漠視國防的影響下,原已遭到腐蝕的台灣抗敵意志和心理防衛,在2020年因為北京擴大對台文攻武嚇,甚至直接顯露出武統台灣的企圖和野心,反而提高了台灣社會對中共奪台的警覺性,並激起台灣軍民心理上的防衛意志。 

 

台海安全情勢更加矚目 

  

觀察2020年台灣社會輿論,有關台灣國家安全的議題,一脫過去的冷門新聞,躍升成為最重要的新聞焦點,民眾對於國防的關心程度,是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後24年來最高的一年,也因而促使媒體和軍方提供更多的國防訊息,進而擴大台灣社會對國防事務的了解,不僅等同是一場國防教育,更得以讓台灣社會的敵我意識和心理防衛大幅強化和凝聚。 

  

同時,在北京加大對台武力恫嚇的舉動下,國際社會同樣對台海安全情勢更加矚目,讓台灣安全議題從過去被中共刻意型塑成兩岸框架下的內政問題,轉變成影響各國國家利益的重大國際戰略問題。除了美國更加重視台灣安全,其他印太地區甚至遠到歐洲國家,都開始對中國威嚇台灣的舉動提出警告,甚至加入美國圍堵中國、避免台灣遭到中國併吞的民主盟國行列。 

  

當然,2020年對台灣國防發展來說,有得之外也有失。今年因為中共敵情威脅加劇,台灣軍方的戰備演訓任務也隨之更加繁重。國軍在2020年因為演訓意外,從年初開始就陸續發生黑鷹直升機失事、陸戰隊舟艇翻覆、OH-58D直升機墜毀、戰車翻覆、F-5戰機墜海和F-16戰機失聯等憾事,讓台灣軍方失去了包括參謀總長沈一鳴上將在內的三軍優秀將校官兵。因此,2020年同樣是台灣國防史上沉痛的一年。 

  

但儘管有得也有失,這些無論是台灣內部自己在國防上的建軍備戰或抗敵意志上的強化,或是台灣外部的國際盟友對台灣軍事能力的協助提升,都已經讓台海的軍事情勢重新獲得再平衡。特別是川普政府任內透過對台軍售、軍機艦巡弋台海等對台安全保證的具體行動,已讓美國護台戰略清晰化,加上台灣內部自我防衛決心的提升和凝聚,都將讓習近平政權更難以實現武力併台的野心。因此,2020年可以說是台灣國防安全獲得再保障的關鍵年。 

 

 

圖片來源:民進黨臉書

 

 
最新新聞
吳明杰
中山大學政研所碩士,曾任自由時報政治組副召集人、中國時報撰述委員、壹週刊資深記者,現為自由作家。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