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經想尋求協助,卻沒有資源可以利用;想試著自救,卻不得其門而入,那麼,「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或許能夠給你一點方向,讓你一窺「諮商」是如何進行的。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於2022年的一份全球心理健康報告中指出,全世界每8人便有1人患有精神疾病。我們活在物質最豐富的年代,卻也活在心靈最匱乏的世界;隨著社會不停發展進步,人們對別人、對自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符合這些標準、為了生存,我們迫於滿足別人,也急於達到自身的期望,卻在不知不覺中,掉入憂鬱、焦慮的漩渦中無法自拔。即便近年來人們逐漸重視心理議題,但稀缺的社會資源仍不足以支應龐大的心靈缺口。
如果你曾經想尋求協助,卻沒有資源可以利用;想試著自救,卻不得其門而入,那麼,「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或許能夠給你一點方向,讓你一窺「諮商」是如何進行的。
本書運用動物擬人化的方式,將故事聚焦在主角蛤蟆與心理諮商師蒼鷺的面談過程,一步一步引導讀者去發現蛤蟆先生的人格特質與情緒起源,並用淺白的方式解釋相關的心理知識。我們可以透過蛤蟆的自述,了解他的家庭──嚴厲的父親、溫柔卻順從的母親,讓蛤蟆先生從小便時常接受父執輩的要求與苛責,也間接被母親影響,時常以討好或逃離的方式,來維持自己心靈的安全;長大成人後,為了逃離家庭的掌控,也做了不少離經叛道的事情,然而他的內心始終都沒有得到安撫,也沒有人可以理解他的感受,漸漸地,無用的感覺襲上心頭,自己也被憂鬱的情緒給侵蝕。
你的內心發生了什麼事?了解「心理地位」開拓人生視野
故事中,蒼鷺曾向蛤蟆表示,人們時常在無意識的狀態下,玩起容易造成彼此不悅的「心理遊戲」。例如:有的人時常覺得自己很無用、很弱小,將過錯怪罪於自己,在傳達出負面情緒的同時,也讓身旁的人不舒服,這便是「可憐的我」遊戲;又或者有人非常自負,認定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正確的,旁人只要稍有犯錯或不順他的意,他便開始批評、攻擊,這則是「我逮到你了,你個壞蛋」遊戲。而我們可以從這些遊戲中,梳理參與者的心理脈絡,發現參與者的「心理地位」。
喜歡玩「可憐的我」遊戲的人,認為自己很糟,而其他人都非常優秀,其心理地位便是「我不好,你好」;常玩「我逮到你了,你個壞蛋」遊戲的人,則顯而易見的喜歡貶低別人,處於「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地位。而能夠愛護自己、尊重他人也受到他人尊重,與他人處於良好的關係,這便是我們所追求的「我好,你也好」的心理地位。
跳脫原生家庭影響,進入「成人自我狀態」
了解蛤蟆在家庭中面對的困境後,蒼鷺在整個諮商流程中,也以家人為出發點,向蛤蟆解說了「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及「成人自我狀態」的內在心理與外顯表現。
面臨幼時曾經歷過的困境時,人們便容易處於「兒童自我狀態」,就如同回到幼童時期,容易產生人類最基本的情緒如開心、憤怒、害怕;而為了因應這些困境,也會做出相應的表現如取悅、附和、道歉等。然而,面臨困境的同時,人們也可能處於「父母自我狀態」中,我們自小受到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影響,容易不知不覺化身為父母,並以其標準為依歸來要求自己,進而苛求、批判自己,卻導致自己越來越無力,越來越沒有自信。
自我狀態無關年齡,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表現出任一種自我狀態,而蛤蟆受到家人的影響甚鉅,容易因為「兒童自我狀態」而屈就自己,討好別人;也容易因為「父母自我狀態」而批評、攻擊自己。但是蒼鷺透過諮商,幫助蛤蟆發現這些被忽略的感受、被壓抑的情緒,進而讓蛤蟆進入「成人自我狀態」──能夠理性的計畫、決定與行動,表現合理的行為,並且不會受到父母與兒童狀態的影響。也唯有處在「成人自我狀態」,才能對自己有新的了解。
身處亞洲社會的我們,自小便承受許多限制,父母的期待、旁人的眼光、社會的規訓,都讓我們時時刻刻以他人的要求為準則,並極力的迎合,卻忽略了自己的感受、需求,也忘了為自己的內心騰出空間、留下力量照顧自己。而當你開始意識到問題卻不知如何是好時,或許可以試著從本書開始,藉由蛤蟆與蒼鷺的面談,慢慢拾回自己的感受、覺察自己的情緒;並讓故事帶著你認識諮商,提供你邁出下一步的勇氣。
(圖片來源:臉書 三采文化Sun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