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社會
放.新聞
社會

鍛造公共工程韌性,鋪墊理想家園 台灣世曦榮獲金質獎「特別貢獻獎」讚譽,卓絕佳績源自團隊傾力精進

2024.02.19
16:08pm
/ 放言編輯部 丁瑄

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克里斯蒂安・德・波宗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曾言:「在這個變遷的時代,凡事不能立足於某種成見,而要在實際操作中,不停地反省與思考。」

 

擁有國內公共工程界「奧斯卡」美譽的「金質獎」,不僅代表著榮耀,更象徵公共建設持續革新的蓬勃量能。台灣世曦工程顧問公司連續14年獲得金質獎肯定,斬獲涵括設計、監造、專案管理等領域殊榮,蟬聯十年的設計與五年監造面的獎項佳績,獲得去(2023)年「設計連續十屆特別貢獻獎」及「監造連續五屆特別貢獻獎」的極高讚譽。

 



這些獎項的背後,凝蘊的是工程團隊的精粹與心血,以及突破困境的創新思維及職人精神,在一次次的工程專案裡追求卓越,為台灣公共建設竭力付出,營造美好生活環境。

 

智慧化營運力助管理效能躍升 大數據分析供未來決策借鏡

 

世曦團隊承攬「台9線蘇花公路蘇澳東澳段——東澳隧道」的設施維護管理工作,得到金質獎特優榮譽,履約7年來競競業業,24小時待命,秉持「營造一條安全回家的路」的信念,守護著用路人的行車平安。

 

「我們在營運管理面進行數位轉型,團隊很落實SOP,嚴格執行每個步驟或程序,長期下來累積相當可觀的資料,後續可以進行大數據分析。」智慧系統部協理范景皓表示,世曦建置的智慧巡檢等管理系統,用手機掃描QR Code,加速進行檢查與數值登記,告別以往繁複紙本,一切資料留存雲端,不僅能隨時調出所需資訊。透過大數據處理,能夠了解哪些設備較容易故障,精準處理,做預防性汰換,提升巡檢效能,節省管理成本,讓設備妥善率能達到99%。

 

 

 

對於災害未雨綢繆,細節處先行把關,大幅強化保護人車安全。蘇花改行車種類豐富,除小客車外,還有大客車、大貨車、大型重機等,傳統地磅站以人工目視進行確認,但容易有誤判的可能,世曦團隊導入智慧地磅系統,能自動辨識過磅車輛之車牌號碼、重量及長寬高等尺度偵測,僅需2至4秒就能完成過磅作業。「每一個智慧地磅站位置都是與中心連線的,並自動計算合理旅行時間,如果在上一個站點未有超載等違規事項,且在合理的時間內就能繼續通過下一個站,幫助大貨車可以更快速行車,讓整個交通順暢。」智慧系統部計畫副理呂金和說明,大型車在接續地磅站「免磅通行」,能夠減少車道碳排量,如此創新的智慧過磅模組,更是獲得我國專利證書肯定。

 

24.5公里的蘇花改隧道維護不易,所使用點排式通風系統與水霧系統屬於國外引進技術,維護尚無前人經驗,在建置管理系統中有許多層面都是新的探索與突破。「蘇花改的長隧道群是國內第一次使用點排式通風系統及或水霧系統的專案,缺乏系統實際營運之數據資料可以參考。我們從平常的營運裡面蒐集資訊,去瞭解整個系統使用的情況,後續也針對發生的問題或須加強的部分,收集大數據的分析,後面的營運管理就提出不同的建議的方法,跟以往的做法是比較不一樣的。」智慧系統部業務經理劉佳任提到,這些資訊的積累與分析評估,不斷跟隨時代推演而革新,例如連續假日期間的預估旅次,提供調控策略以防壅塞,即便是遇到警急災況,也竭力營造出「可控的」環境,讓救援能儘速投入。

 

「對營運管理的需求,我們希望把它再細緻化,帶動整體設施管理領域的服務,不單是我們所提供服務的路段,也可以作為其他路段的借鏡。」系統及機電事業群副總經理王子安認為,這些紀錄不僅能回饋給設計與監造單位及公路局,同時也為國內其他隧道的營運管理標準留下典範。

 

AI深度學習促進精準交通控制 預先驗證測試便於新舊設備整合

 

延續建設生命價值,不斷雕琢改良,藉由既有基礎形塑嶄新的氣象。「高速公路北區交通控制系統更新提升工程——第R15標現場設備工程」,由世曦負責設計與監造,將北區公路系統交通設備與控制系統汰舊換新,保障用路品質。以節能減碳為設計初衷,促進循環經濟,突破監造困境並撙節經費支用,榮獲金質獎優等嘉許。

 

「我們導入AI的技術跟深度學習用於隧道事件偵知,讓這些偵測設備容易整合、準確率更提高,用IP/MPLS最先進的骨幹傳輸網路同時具有資料連結層/網路層交換能力,通訊傳輸系統頻寬更為彈性寬裕,那它的傳輸速率更高效更節能。」電機部經理林柏鋒點出交控系統最關鍵的傳輸架構設計,整合眾多影像、語音及數據介面,減少資訊轉傳的延遲。而AI技術也能用於偵測匝道回堵等交通狀況,快速告知用路人出口回堵情況,降低車速,以減少事故發生。

 

大量資料傳輸與存取,須要有強勁的保護網做後盾,電機部工程師邱敏煌說明交控系統資安架構的組成,能夠有效防阻惡意襲擾:「把所有的不同類型的設備去做IP範圍跟VLAN標籤的切分後,各個設備不會去互相去干擾跟攻擊,有效保護資料與設備安全。建立網路身份識別防禦系統(IPAM),透過收集聯網設備的 IP/MAC及設備屬性等重要資訊記載,去管控所有設備的安全性,並即時封鎖沒有告知的情況下就接上來的情況。」

 

 

原先設備的使用年限不一,更換主線門架型設施需中斷設備連線,而北區交通量為全台最大,整條道路封閉將造成嚴重的交通影響。「我們不斷思考施工時怎麼去減少對用路人的衝擊、降低事故的發生,怎麼樣簡化讓設備更新的效率更快。」電機部副理段人豪說明,監造團隊將工項做了整合,使原本更新的門架需要75次的路段封閉施工,減少至54次,並錯開施工路段,不讓同個路段持續封閉。「我們先以雛型機進行通訊協定的驗證跟測試,包含必要的參數制定,連線及功能驗證以後再進行可靠性來測試,整個系統完成更新後,能夠立即提供有效的服務。」電機部計畫經理鍾朝聖解釋,如此就能為避免設備改接納入雲端軟體平台時,產生過多無效聯繫及資訊不對等問題。

 

 

「我們也會優先選用國內廠商做的產品,比如說導入的AI系統,在這過程裡其實是扶植國內的產業,幫助國家經濟進步或人才的培育。」電機部資深協理林啟豊也期盼,能夠加強國內廠商的連結,給予資、通訊產業鏈實質地支持,促進公共建設相關領域的整體發展。

 

捷運車站以BIM建模作設計及施工規劃 潛盾機滑移穿越車站保障工安交通節省工期

 

台北捷運萬大線第一期工程計畫串連台北市中正、萬華區,與新北市永和、中和及土城區,減輕區域間旅運壓力,而世曦負責細部設計及施工中技術服務之萬大線CQ860標涵蓋新北市永和、中和及土城區,路線沿著路寬極窄兩旁佈滿老舊房屋之連城路進行地下工程施工,無論於交通維持及管線遷移施工複雜,車站又緊貼老舊房屋開挖損鄰風險高,其困難程度為歷年捷運建設之最。

 

「萬大線CQ860標捷運路線經過的連城路路寬只有24公尺,車站開挖交通維持僅能維持左右各一車道,公車站牌都要移開,加上連城路底下眾多管線密佈,廠商先要把管線遷走或吊掛後,車站才能夠挖下去,雖廠商非常努力辦理,然從開工花了快五年時間車站連續壁才閉合進行開挖,無論對設計還是施工來說,都是有史以來非常困難工程。」捷運部劉嘉哲技術經理感嘆,雖於設計階段努力蒐集管線單位提供竣工資料作設計規劃,然歷史悠久的管線圖資老舊,廠商實際開挖後才發現與竣工資料位置懸殊過大,廠商光是遷移的前置作業就耗費全工期近一半時間,詼諧表示這是在老舊城區狹窄道路建設捷運的宿命。

 

 

而且萬大線CQ860標捷運路線沿途多是老舊住宅,基礎較淺,大面積開挖且開挖深達27m,極易引起鄰房變形及損壞,所以設計階段便採取多項預防性的因應措施,「如採用複合式導溝避免局部崩塌;設地中壁抑制連續壁變形;提高連續壁厚及鋼筋間距等措施。並透過建物調查,針對鄰房變形已超過1/500時,開挖前施作攪拌樁並且先預埋雙環塞(Double Packer)灌漿管,如達行動值時,便可立刻採取灌漿管保護。且沿線設置監測儀器多達14種,數量高達2160處,密度為萬大線全線之最」捷運部計畫經理劉政雄補充,這些方式保護鄰房的成效非常良好,也能避免工安意外發生。

 

於民國99年進行設計時,因為考量工程複雜困難而首次導入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術於捷運設計案,當時正是BIM引入國內發展的初期。本計畫採高於契約要求的BIM LEVEL 2.0作業標準,各專業3D模型必須在一個共同資料環境(CDE)下,確實的進行設計整合後,才產出2D圖紙;而不是先有2D設計圖才製作3D模型交與業主,此作業方法大幅提升設計整合上的品質,施工廠商易於理解如何作施工規劃。

 

亦由於廠商花了快五年時間處理複雜管線導致工期被壓縮,本公司與施工廠商討論採取精進施工方案爭取時效。第一精進施工方案為潛盾機滑移穿越車站以保障工安、降低交通衝擊、節省工期。潛盾機到達LG08站東側工作井後,由於東側工作井位於員山路與連城路口,若採傳統方式在路口吊裝潛盾機造成路口交通衝擊大、且吊裝迴旋工作空間緊迫有工安風險。經評估潛盾機首創以頂升滑移工法通過LG08站體至西側出發工作井,再進行後續潛盾發進及掘進作業。頂升滑移工法可減少潛盾機各一次拆除、吊裝及組立的高風險危害,減少4,160高風險工時,確保施工人員安全,且無影響交通,維護用路人之安全,且僅花9天潛盾機拖行即到達另一側工作井,縮短工期高達65天,為國內首創潛盾機滑移通過全段車站結構之成功案例。此方案之施工精度要求極高,水平支撐與垂直中間柱和潛盾機間的空間須精確預留,若有過多偏差則功虧一簣,此項創舉獲得金質獎設計類特優獎的青睞。

 

 

第二精進施工方案為LG07站軌道工作井首創以無筋混凝土取代結構回填,亦即為提前供系統軌道廠商進場舖軌。於LG07站中央避車線明挖覆蓋隧道上設軌道工作井(4.45m寬25m長),覆土深度達15.5m。「若依契約規定採第Ⅲ類材料結構回填,依契約規定每層(300mm)應壓實至少達90%之工地密度,經評估約須十個月才能完成軌道投入口結構,嚴重影響系統軌道廠商進場舖軌。因此採無筋混凝土取代結構回填,軌道投入口結構僅於二個月完成,縮短工期高達八個月,軌道廠商順利進場進行鋼軌投入及舖軌作業。」捷運部劉嘉哲技術經理說明本項工程的另一項創舉,活用突破性的設計手法,能夠加快施工進度,亦讓評審委員現場勘察時有深刻印象。

 

公共建設的最終目的在於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提昇公眾生活品質,守護使用者的安全。對於工作,台灣世曦團隊總是莫忘初衷,謹慎執行。「極端氣候下衍生的災害風險提高,對於災害的應對能力,公共工程必須要建置它的韌性。我們從規劃、設計、監造、專案管理出發,藉由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向上去突破,往下藉由參與營運管理和汰舊換新的相關計畫,往下扎根,這些數據可以用來做管理分析,也提供我們設計時非常重要的參考。」副總經理王子安表達世曦發展願景,冀望能藉由上下推進的串連,形成正向循環,並善用科技的智慧,共創淨零碳排、美好舒適的永續家園。

 

 

圖片來源:放言編輯拍攝、台灣世曦提供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