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擂台 / 放擂台
放.擂台

何止高雄,全台「北漂」40年嗎?(上)

2018.10.31
19:19pm
/ 蔡秉璁

台灣的人口成長,確實存在長期分布不均的現象。不過,更深入的討論,勢必觀察中間變化的過程。

 

文/蔡秉璁(高雄人,目前一面工作、一面號稱寫論文,是不務正業的研究生)

 

隨著高雄市長選舉意外地成為全國焦點,「北漂」成為了媒體及網路上爭論不休的火熱話題,姑且不論這些聲量中有多少是來自刻意的操作,筆者倒想藉著機會,談談所謂的「北漂」。

 



「北漂」這個來自中國的概念,經過連番熱議,在台灣應該也是無人不知了,只不過比起從各省市漂到北京去,動輒上千公里的移動距離,從鵝鑾鼻到富貴角才500多公里的台灣,實在很難說是多壯烈的離鄉背井。

 

筆者身為在台北工作的高雄人,也確實認識不少離開高雄到北部工作的同齡人,但台北同時亦不乏來自中南部其他縣市的年輕人,因此台版的「北漂」,顯然並非高雄獨有的現象。將「北漂」作為一種負面標籤,用以批評高雄、發動政治攻擊,無疑是一種選戰操作。

 

不過,這樣的操作,卻是個機會,好好檢視台灣人口成長長期分佈不均的問題。本文將從釐清此一現象的樣貌開始,接著進一步探討現象的成因及責任,最後提出一些粗淺的建議。

 

本文以內政部戶政司的各縣市人口統計公開資料為基礎,開始接下來關於人口成長分佈不均的討論。為了方便討論,本文擷取1977年到2017年這41年的資料,並將範圍限縮在台灣本島,同時將合併前的台中、台南及高雄縣市合併計算,且新竹及嘉義縣市也同樣都合併計算。此外,本文以戶籍人口為討論的資料依據,關於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的差異,以及此一差異和「北漂」的關係,中山大學社會系的葉高華副教授近日也依據人口普查資料,撰寫了一篇相當精采的文章,讀者也可以參考。

 

首先,「北漂」這個詞,應該正名為「人口成長的長期分佈不均」。

 

(圖一:各縣市1997年到2017年的人口變化)

 

上圖為1997年到2017年各縣市的人口變化長條圖。從這張圖可以看出近十年人口分佈的數個樣貌。首先,除了六都和新竹縣市外,其他的縣市人口都呈現負成長。其次,若將台北市與新北市合併計算,儘管雙北市的人口成長略少於桃園市,但六都的人口成長大致呈現為「由北往南逐漸遞減」。第三,扣掉非六都縣市中唯一人口正成長的新竹縣市,以及鄰近雙北的基隆市,非六都縣市人口的減少,同樣呈現「由北往南減少量遞增」。因此,與其說「北漂」是高雄的困境,倒不如說,是全台灣的困境。

 

近10年來,台灣人口不斷往北部及大都會集中,是不爭的事實。

 

接著,如果把時間跨距拉長到40年,那麼1977年到2017年間,台灣本島的縣市中,只剩下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市、屏東縣、台東縣及花蓮縣的人口呈現負成長。不過必須注意的是,這40年間,台灣的總人口數從1688萬人成長到2357萬人,增加了約669萬人、40%。顯然上述的縣市,面對到的是長久且相當嚴重的人口流失。

 

(圖二:全台及各縣市1977-2017年人口成長率)

 

如果以人口成長率的角度檢視,從上圖會進一步發現台灣本島各縣市1977年到2017年的個別人口成長率,相較於總成長率,只有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及新竹縣市高於總成長率。順帶一提,如果將雙北合併計算,則雙北40年的人口成長率將近67%,差不多成長了三分之二,同樣高過全體平均。

 

換句話說,近40年人口成長分佈不均的樣貌,與近10年相似,且更明顯地呈現向北部大都會集中的樣貌。

 

(圖三:各地理區人口變化之一)

 

(圖四:各地理區人口變化之二)

 

如果將1977年到2017年,台灣西部各地理區每十年的人口數攤開來看,無論是用北北基宜、桃竹苗、中彰投、雲嘉南及高屏的五分區,或分為北中南的三分區,人口分佈變化都顯現出相同的樣貌,亦即「人口成長的速度由北往南遞減」,與前述1997年到2017年及1977年到2017年的各縣市人口變化呈現的樣貌,相當一致。

 

從以上三種不同的角度,至少已經可以證實,台灣的人口成長,確實存在長期分布不均的現象。不過,更深入的討論,勢必觀察中間變化的過程,也就是1977年到2017年間各縣市人口成長率的變化趨勢。由於上述討論已經確認「人口往大都會集中」的事實,為了討論方便,以及聚焦在「北漂」這個具有方位指涉的概念,以下將僅列出近10年人口正成長的六都及新竹縣市,與全台人口成長率進行比較。

 

(圖五:全台、六都及新竹縣市1978年至2017年人口成長率)

 

上圖為1978年至2017年六都、新竹縣市及全台人口成長率的折線圖。即使已將區位接近的雙北合併為一筆資料,總共仍有七條線之多,閱讀起來仍然有點吃力。儘管如此,這張圖依然透露出一些有趣的資訊。

 

首先,最早升格為直轄市的北、高二市,及其周邊的新北市(原台北縣)及原高雄縣,其人口成長率分別先後在1990年代與1980年代落後於全台總成長率,雖然大約在2004年到2014年間雙北地區的人口成長率再度超越全台總成長率,但近年又呈現大幅度回落。顯見,北、高二區域的人口成長,雖然背後的原因未必相同,但無疑都遭遇到一定的瓶頸。

 

其次,人口成長率始終高於全台總成長率的,只有桃園市與台中市二者,而新竹縣市在1980年代末超越全台總成長率後,便一路保持至今,且在2000年前後超越台中市後,大多時候也維持穩定的領先。

 

故,單從人口變遷論,高雄或其他中南部縣市的「北漂」,是否全部漂到雙北地區,而雙北地區是否日益繁榮、蒸蒸日上,恐怕都有待商榷。至少,遷移的人口,絕非漫無理由地單純「向北」移動。

 

在此,或許可以提出一個粗略的推論,桃園市的人口成長,極有可能來自雙北地區的外溢效應。當資源集中、高度發達的雙北地區人口逐漸飽和後,這40年來中南部「北漂」的人口,或者從雙北地區遷出的人口,多半選擇遷入桃園市,並非一個不合理的解釋。

 

只是這樣解釋,至少會產生兩個新的問題。第一,如果桃園吸收了雙北地區過飽和的人口而快速成長,那為什麼台南市並未吸納高雄市的人口?第二,要怎麼解釋新竹縣市與台中市近幾年的快速成長?

 

第一個問題,表面上可用前面人口成長數的討論解答,亦即「台灣近40年來的人口成長分佈不均,呈現往北部大都會集中的趨勢。」但這個答案只是再次確認同一個現象,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或許得和新竹縣市及台中市人口成長率相較於全台總成長率高居不墜的現象一起分析。

 

換句話說,行文至此,可說已初步釐清台灣近40年的人口成長分佈不均樣貌,接下來,本文將進一步討論這背後可能的原因,以及解決方案。

 

 

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鄭羽彤

 

最新新聞
蔡秉璁
高雄人,大學赴台北求學,畢業後曾在台北、也曾在高雄就業,目前一面工作、一面號稱寫論文,是不務正業的研究生。
作者文章列表
蔡秉璁
高雄人,大學赴台北求學,畢業後曾在台北、也曾在高雄就業,目前一面工作、一面號稱寫論文,是不務正業的研究生。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