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桑梓散步
放.高論
桑梓散步

【桑梓散步】公眾討論還有可能嗎?讀康文炳《修辭的政治》

2024.03.07
12:51pm
/ 李拓梓

政治修辭的運用確實有學問,威權有威權的邏輯、民主有民主的模式。不同的修辭能為傳統的主張帶來新的詮釋,相異的語句可以表現出對同一件事截然不同的態度,也會牽引閱聽者的立場⋯⋯

 

 

讀書時代念中共政治,常常要比對文字的蛛絲馬跡,那些文字的機鋒背後究竟代表什麼意義,都需要抽絲剝繭的討論。研讀的過程雖然有趣,但也常覺得當中共文膽也未免太辛苦,威權政體總有許多不能言說,或者意識形態必須規避的理由,當時心想若換到民主社會應當不至如此。



政治修辭隱藏學問

 

長大之後有幸成為政府裡的寫稿工,也才發現就算民主社會,也有它的修辭界線,文字百般推敲是常態,尤其修辭上因為各種緣故,批評時常得用委婉詞、選舉時常要用全稱句,澄清時常得採用不帶敘議的描述句,道歉時使用的修辭是致歉、遺憾和拍謝,都代表了不一樣的程度。修辭錯誤可能引來軒然大波,尤其在台灣這樣一個極其敏感、又旁有巨人的新生民主政體當中。

 

政治修辭的運用確實有學問,威權有威權的邏輯、民主有民主的模式。不同的修辭能為傳統的主張帶來新的詮釋,相異的語句可以表現出對同一件事截然不同的態度,也會牽引閱聽者的立場。比如「經濟大幅成長,全賴半導體單一產業」和「半導體產業領頭,經濟大幅成長」,講的是同一件事,呈現的卻是對經濟成長完全不同的詮釋,這樣的修辭呈現,也常是導致政治攻防當中兩造激戰的導火線。

 

也因為如此,資深編輯康文炳的《修辭的政治:我們如何抵抗語言的世界》甫一出版,就擄獲我的眼睛。康文炳不是很愛出頭的人,他總是默默地書寫,已經出版了不少作品,從語言、修辭、甚至標點符號當中,傳授自己多年的編輯功力。他也出版過散文集《回憶的敘事》,談了自己年輕時的政治啟蒙和報導志業,其中對黎智英的評價最讓人喜愛,還在政府工作時,我很常推薦這本書給後輩,希望他們看看怎麼樣開會才叫做高效率,佐以庵野秀明的電影《正宗哥吉拉》的冗長會議橋段作為反例,時時以為警惕。

 

《修辭的政治》一書,談的自然是政治修辭。康文炳以詞語、句式、修辭、策略和文本幾個篇章,來討論政治修辭慣用的一些技巧。比如全稱詞「全體中國人民」雖然聽起來堅決宏大,事實上誰也沒辦法代表全體中國人民的意志;比如中共批評當時的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是「竄訪」,就牽涉到「蔑稱詞」使用時代表特殊立場的呈現。這些用法在台灣其實也不陌生,也不過才幾十年前,當時最反共的威權政府不是也把中共叫做「共匪」嗎?

 

這些言語的調整,某種程度都代表時代和意識形態的改變,康文炳的提醒,是要讀者在閱讀時,注意這些詞語變化背後的政治意義,並以之提醒閱聽者,要對政治保持清醒,莫被修辭紋飾掩蓋,忘卻背後所想傳達的政治訊息可能危害民主。比如當我們提到中道,他就問如果有些人認為2+2=4,有些人卻認為2+2=6,難道因此出來勸說大家各退一步,2+2=5的人,就是真正的中道之人嗎?

 

這些提醒,也讓我想起多年前讀書時,經常討論的「公共討論是可能的嗎?」這個議題。

 

公共討論空間的存在?

 

記得以前和同僚閒談時說過,以前再怎麼不濟,你的辯論對手好歹只跟你立場不同,至少辯論時都能夠讓彼此的差異充分呈現。但現在的意見領袖,看起來個個都無甚高論,好像聲音大、軀幹粗就好,兩造吵完不但沒有相互說服,甚至連彼此理解的機會都沒有。以前的辯論要互相破解修辭,現再的辯論卻只要「笑死」就可以引來歡呼,不對話的社會遑論有什麼公民,我們離公共討論的距離自然愈來愈遠。

 

再論媒體,以前可知因為立場的差異,新聞難免有些夾敘夾議,當時大家就已經在各種媒體之亂討論群中檢討反省。可現在讀新聞,卻常彷若天馬行空,一則新聞看完只想問我剛剛看了什麼?有關交通違規,內文卻只有不具名網友對兩造事主「三寶」之類的謾罵批評,看完還是不知道事出何因?規則如何?未來又當怎辦?各種沒有根據的預言、網路抄來的評論充斥輿論,彷彿只要把匿名言論抄下,就算是各種異議的匯集。問的問題不需要有答案,規則法律也不需要被引述,撞了就撞了,大家覺罵幾句明天翻頁換下一題。

 

康文炳在書中點出這個現象,他認為民眾會歸罪於蘋果來襲,造成新聞「八卦化」,卻忽略了八卦新聞也會來自多重查證,有完整的新聞處理流程。他認為當代輿論的問題不是八卦,而是「八婆化」:小編坐井觀天,在編輯室裡東抄西抄,街談巷議皆可不經查證就登上媒體,至此,媒體也只剩下搬弄是非的功能。使用政治不正確的字眼顯然是為了押頭韻,不過康文炳的評論並非無理,當代的新聞現象確實如此,小編比記者影響力更大已是編輯檯常態,但嚴謹查證的八卦卻背了鬼扯八婆的黑鍋。

 

在《修辭的政治》當中,康文炳以當今種種政媒亂象為例,提醒讀者務必重視政治修辭背後的潛藏語。他也點出當今台灣的諸多紛擾,其實根本皆肇因於統獨立場的差異。他認為我們誤以為對統獨談的太多,其實我們的問題是對統獨談得太淺。康文炳也提醒:討論不是為了彼此說服,而是為了讓不同的立場者彼此瞭解彼此的不同。這些苦口婆心的勸告,提醒著在變動社會中生活的人們,要增加閱讀力,才能應對日趨複雜、引發紛擾的各種認知作戰;要能夠辨認隱身在政治修辭背後的邏輯和意識,才能讓公共討論更趨可能。

 

在這個一切訊息都要以聲量、速度、碎片煙火般呈現的當代,康文炳素樸但嚴正的諍言尤其重要。

 

 

圖片來源:博客來線上網站;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林巧雯

 

最新新聞
李拓梓
資深政治幕僚,業餘專欄作家,目前努力耕耘藝術文化領域。喜歡歷史,也喜歡旅行與讀書,相信歷史可以告訴人們過去的事,也能夠指引人們知道現在所在的位置。著有「改變時代的日本人」、「改變日本歷史的總理大臣」。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