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文創 / 華語歌曲
放.文創

「唱自己的歌」!英年早逝的李雙澤影響好幾代創作人!紀念專輯獲金曲獎首座「評審團獎」實至名歸

2021.03.18
17:40pm
/ 放言編輯部 資深編輯 廖明潔

李雙澤雖然無意創造一場「運動」,不過他帶動的思辯論戰,激發了對音樂及對社會改革的行動,「唱自己的歌」更是影響了好幾代的創作人,直到現在仍在持續譜出一首首動人的歌曲

 

金曲獎從2007年開始增設一個特別獎項名為「評審團獎」,當屆的評審如果認為報名參賽作品裡有特殊且值得鼓勵的,就主動提報在評審團大會中討論是否要頒發。說來簡單,實際上要頒出去卻很難,就算有評審主動提名,也還需要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評審都通過才能頒發,因此設立後的前兩屆都是「從缺」的狀況,直到2009年第20屆才終於第一次頒出這個獎,獲獎的是一張或許不是那麼多人聽過、卻對華語流行音樂發展有重要意義的專輯—《敬!李雙澤—唱自己的歌》。

 



台灣被國際孤立激發他「唱自己的歌」想法

 

在了解這張專輯背後的重要意義之前,得先認識李雙澤這個人,某種程度上來說,今日我們所聽到的現代華人流行音樂,都是受到李雙澤的啟發而萌芽。出生於1949年的李雙澤,父親為菲律賓華僑,他小學時跟著母親經香港來到台灣,師大附中畢業後考進當時還叫做淡江文理學院的淡江大學數學系。從中學開始就畫畫、彈吉他、唱歌的他,其實對美學領域比較有興趣,曾想轉讀建築系,卻因為本科學分數不足而沒有轉系成功,只好把建築系與藝術有關的課程都選修了,還去上席德進的水彩課,奠定了他之後往藝文界發展的基礎。

 

那時與台灣仍有邦交的哥倫比亞,在位於台北市長春路和中山北路口的大使館二樓附設有一間咖啡廳,常有許多藝文圈人士聚集,李雙澤和就讀附中時的同學、當時唸台大研究所的楊弦一起去打工演唱西洋流行歌曲,也結識了為支付罹癌父親醫療費用而去駐唱的胡德夫。當時台灣退出聯合國又和日本斷交不久,整個社會瀰漫著要自立自強的氛圍,這幾個年輕人也想做出一點自己的東西,於是楊弦用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四韻〉譜出自己的第一首歌,而身為卑南族的胡德夫是某次李雙澤問他「你們卑南族有沒有自己的歌?」時,想了好一陣子才想到小時候唱過卑南族歌謠大師陸森寶寫的〈美麗的稻穗〉,也才開始思考什麼是「自己的歌」這件事。

 

楊弦於1975年6月6日在台北中山堂的一場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上,唱了9首他以余光中的詩為歌詞所譜的歌曲,廣播主持人陶曉清也在現場,聽完之後很是受到震撼,在節目中播出當天的實況,過往她若是播放中文歌曲,以聽西洋歌為大宗的聽眾都會反彈,那次播出卻反應熱烈,她遂改變節目重心,鼓勵聽眾自創詞曲投稿在節目中播出;之後楊弦集結那9首歌推出的個人首張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首版3萬張於一個月內銷售一空,在所謂「民歌運動」形成的多年之後,那場演唱會及那張專輯就此被視為是民歌發展的開端。

 

「淡江事件」引發思辨論戰

 

這時期的李雙澤辦了生平第一次個人畫展後不想繼續學業,休學去西班牙、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等地遊歷並學畫,看到世界上許多不平等現象及社會問題,也開始用文字記錄自己的看法。1976年12月3日,淡江舉辦一場西洋民謠演唱會,由陶曉清主持,原本要上台演唱的胡德夫因前晚與人打架摔斷牙不方便唱歌,只好搬救兵請剛周遊列國回台的李雙澤「代打」。李雙澤上台前看到其餘演出者唱西洋歌曲已覺得不耐,等輪到他時,他背著一把吉他、拎著一瓶可口可樂上台,對台下聽眾說:「我從菲律賓到台灣到美國、西班牙,全世界年輕人喝的都是可口可樂、唱的都是洋文歌,請問我們自己的歌在哪裡?」,他接著表示,在還沒寫出足夠好的「自己的歌」之前,應該把前人的好歌傳唱下去,語畢開始彈吉他演唱〈國父紀念歌〉和〈補破網〉,台下出現了些噓聲,李雙澤聽到生氣說:「你們要聽洋歌?洋歌也有好的」,於是唱了Bob Dylan的〈Blowing in the wind〉,唱完噓聲仍未止,他忿忿然地下台離開。李雙澤的言行隔天在淡江校園傳了開來引起廣泛討論,之後幾期的《淡江周刊》持續有「什麼才是我們的歌?我們為什麼沒有自己的歌?」的討論,甚至擴大到其他學校及藝文界、媒體界都陷入這場論戰。

 

這一晚被稱為「淡江事件」,這股「唱自己的歌」的風潮很快就席捲了全台灣校園,許多青年受到感召開始投入歌曲的創作,這些歌曲後來統稱為「校園民歌」;之前還沒什麼歌曲創作的李雙澤,在「淡江事件」後也身體力行努力寫歌,貫徹用自己的語言唱自己的歌。1977年9月10日,李雙澤在淡水的海灘,為了拯救溺水的外國遊客而不幸淹死,那一年他才只有28歲,他短暫卻傳奇的一生啟發了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期風風火火的台灣校園民歌風潮,乃至校園民歌沒落後取而代之興起的現代華人流行音樂,亦都建立在「唱自己的歌」這樣的精神基礎上,也因此李雙澤與楊弦、胡德夫同被尊為是台灣校園民歌運動的先驅。

 

李雙澤生前來不及把作品正式錄製發行,他的好友胡德夫與楊祖珺在他過世後徹夜整理他遺留的手稿,於他的告別式上首度公開演唱了〈美麗島〉這首歌,這是女詩人陳秀喜在1973年所寫的一首題為「台灣」的詩,經梁景峰改寫為歌詞後,由李雙澤譜曲而成。這首詞、曲均非常優美的歌曲本來只在小範圍流傳,1979年黨外人士想經由創辦刊物來突破黨禁建立新政黨,借用這首歌為名成立了《美麗島》雜誌,該年12月10日,政府對在高雄集會的民眾展開鎮壓,史稱「美麗島事件」,李雙澤的這首歌從此之後成為了台灣民主政治運動中一首重要的精神象徵歌曲,卻也因而被禁唱了好多年無法錄製公開發行。

 

30年後作品終獲公開發行

 

2007年,李雙澤過世後的30年,淡江大學在校內的牧羊草坪設立了一個「李雙澤紀念碑」,由他的朋友蔣勳題字,一場由當年「淡江事件」主持人陶曉清主持的紀念演唱會舉辦的同時,對李雙澤作品的整理工作也正在進行中。「野火樂集」的音樂總監熊儒賢,花了將近3年的時間才把李雙澤所有創作的音樂和歌曲搜集整理齊全,錄製成《敬!李雙澤—唱自己的歌》專輯於2008年底發行。專輯中共收錄了23首曲目,其中幾首他自己的演唱,是從30年前偶然留下的錄音盤帶和錄影中輾轉修復回來的,是十分珍貴的史料;另外也請陳永龍、陳世川、小美三位歌手全新演唱之前只有詞曲譜、從未公開發表過的歌曲,並請胡德夫、Lisa、蘇婭重新詮釋〈美麗島〉與〈少年中國〉;這些歌曲在30多年後聽來依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其背後所代表的重要象徵意義,也使其在第20屆金曲獎獲得評審一致認同,首度頒出了「評審團獎」。

 

李雙澤淡江大學的學弟、民歌手李建復曾表示,「對於流行音樂來說,我想很少人聽過他寫的歌,或者是對這個人熟悉,可是我們想到對一個文化跟社會的影響度來講,李雙澤絕對是最關鍵的人」。李雙澤雖然無意創造一場「運動」,不過他帶動的思辯論戰,激發了對音樂及對社會改革的行動,「唱自己的歌」更是影響了好幾代的創作人,直到現在仍在持續譜出一首首動人的歌曲。

 

 

圖片來源:翻拍專輯照片、李雙澤紀念碑照片取自「淡水維基館」由Rocio所拍攝)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