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領導 / 董事長開講
放.領導
董事長開講

「油人使命」公投倒數衝刺!三接遷移至台北港破壞更多藻礁!李順欽批環團「自我矛盾」一切讓證據來說話!

2021.12.15
15:57pm
/ 放言編輯部 高逸帆

中油代理董事長李順欽坦言,公投就是民主國家民意的展現,中油要做的就是透過理念的說明,盡可能讓民眾了解,進一步做出正確的選擇。「我們會不厭其煩地去講。」李順欽強調,會把科學證據攤出來,絕對不是憑一個信仰就來做政策決定,還是要讓數字、證據來說話。

「三接絕對沒有替代方案」!說這話時,中油公司總經理兼代理董事長李順欽斬釘截鐵、態度堅定。位在觀塘的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三接)是從煤炭發電銜接到天然氣發電的橋樑,也是為了穩定區域供電的重要關鍵。不過,由於三接位於大潭藻礁區,也引起環團的關心。面對許多環團、在野黨要求遷移至台北港,李順欽接受《放言》專訪點出關鍵點就出在航安。他也強調,剩下幾天就要公投,將會請同仁秉持「油人使命」,盡全力執行國家賦予的政策。



戳破台北港與浮動式接收站可行的謊言

 

李順欽指出,環團在台北港N7N9碼頭規劃的2個方案,船席不是在航道上,就是離航道不到150公尺,這違反航安的規定,這樣子其他商船該如何運作?另外,環團說N14碼頭只要4年,但光是環評就要3年,建港圍堤造地又4年,再蓋一個槽又4年,所以 11年絕對跑不掉,「我們不明白為何一直提台北港是替代方案」。

 

除了上述所說,台北港不可行還有2個因素。李順欽說,首先是新北市政府曾2度來函反對,甚至不排除發動抗爭,侯友宜市長也說,中央規劃三接就是在桃園。

 

 

此外,若要選擇台北港,勢必得走路管或是海管。李順欽表示,走路管大概40公里,沿著台61下面走,密密麻麻,且經過人口稠密區,「人民是否願意讓你施工是變數,施工許可也不見得拿的到」。

 

那改走海管呢?李順欽說明,這樣沿途會經過沙崙藻礁、許厝港濕地藻礁、草漯藻礁、白玉藻礁,再來才會到大潭藻礁。他續說,從大潭上岸後,要如何避開、不去破壞到環團口口聲聲說要保護的潮間帶?這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因此,台北港基於這麼多因素是不可行的。

 

另也有人提出浮動式接收站(FSRU)作為解方,不過,李順欽表示,國外使用這個要有2個條件,首先是本身就是生產天然氣的國家,第二則是該地區不能有颱風。「台灣沒有生產氣,也是颱風頻繁地區,所以不合適。」李順欽說,即使是勉強要用,一樣要有碼頭、蓋防波堤,才會是個靜穩的海域,才能卸天然氣。他強調,這些條件要讓大家知道,「不是FSRU就是萬靈丹」,這些基礎的建港圍堤設施都要做,再加上自產氣、沒有颱風的國家才適合發展。

 

中油30多年前就規劃天然氣政策發展

 

在宣講過程中,往往會被質疑違反行政中立,李順欽認為,中油基於政策去推展,比如說在媒體刊廣告,「三接早一天完工,中南部早一天減煤」。他認為這很中性,就是告訴民眾中油有關天然氣的政策。

 

 

李順欽說明,中油於1984年就開始規劃天然氣政策,1990411日第一艘天然氣船就進到第一座接收站,此計畫已進行30多年。不過,現在用氣量大增,從2011年的1250萬公噸,成長到去年用了1775萬公噸,今年則會超過1936萬公噸,直逼2000萬大關。這證明政府要減煤,那氣就要愈多。李順欽說,為了要達到非核、展綠、增氣、減煤,但綠能畢竟比較慢,因此就要靠天然氣及新的接受站滿足全國用電需求。他強調,北部長期電力供需失衡,都靠中電北送、南電北送,因此三接應可以給大家做正確的選擇,讓區域供電、分區供電能夠穩定。

 

公投倒數展現「油人使命」

 

談及距離公投剩不到幾天的時間,中油該如何著力,進行最後衝刺。李順欽喊話,就是「油人總動員」。他認為,從媒體應該是相對有效的方式,包括電視、廣播、報紙、網路新聞等等,所有媒體都會去推,讓大家了解更多真相。「我們希望,這些科學調查的真相能夠讓大家去看到,而不要資訊不對等。」

 

 

李順欽提到,中油是國營事業,必須執行國家的政策,此政策不分黨派,有其延續性。他強調,三接不只是關係到國家的能源轉型,也關係到中油的轉型,在邁向2050年淨零碳排的過程中,不管是中油、台灣,甚至是全世界,都必須要靠天然氣橋接。

 

因此,李順欽說,剩下的日子也要求主管同仁要盡量去宣傳,讓家人、朋友能夠認同中油的理念。他強調,這無非是「油人的使命」,責無旁貸、無可推卸,要認真、盡全力執行國家賦予中油的政策,人人有責。

 

無畏政治操作,讓證據說話

 

談及公投是否有點變成政治操作?李順欽坦言,這個沒辦法,公投就是民主國家民意的展現,中油要做的就是透過理念的說明,盡可能讓民眾了解,進一步做出正確的選擇。「我們會不厭其煩地去講。」李順欽強調,會把科學證據攤出來,絕對不是憑一個信仰就來做政策決定,還是要讓數字、證據來說話。

 

 

圖片來源:中油、記者 高逸帆/攝影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