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政治
放.新聞
政治

日經新聞指擺脫「親中・反中」立場:日本在中國外交中沒有存在感

2024.06.29
09:16am
/ 放言編輯部 鄒景禹

日經新聞指擺脫「親中・反中」立場:日本在中國外交中沒有存在感



《放. 新聞》當我最近與德國跨國企業的中國法人高層會面時,他激動地說:「首相來訪後,果然完全不同!」這是在德國總理肖爾茨4月第二次訪華期間,該公司首席執行官(CEO)隨行並會見了中國總理李強及主要經濟部長。當他們將公司需求以書面形式遞交後,「翌日便收到聯絡,本應被拒的產品認可立即通過」,另一款產品的海關手續也簡化了。「果然是『人治』的國家」,他感嘆道。

 

 以上這段報導來自日經新聞,以下是本報導的全文:

 

 儘管全球對中國因支持俄羅斯及過剩生產問題的批評日益加劇,但各國與中國的溝通卻在加速。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耶倫、商務部長雷蒙多等相繼訪華,並進行部長級會談。法國也通過習近平主席在5月訪問法國及2023年馬克龍總統訪華,展示了兩國領導人的交流。

 

 反觀日本,與中國的交往卻顯得缺乏。自2023年4月前外相林芳正訪華以來,閣僚訪華活動便中斷。5月的大型連休期間,以往國會議員頻繁訪華,但今年僅有一人且無公開活動。

 

 與其他國家相比,日本與中國的交流缺失帶來了巨大機會損失。除了雙邊關係淡薄的問題外,「其他國家擁有的中國一手信息日本卻缺乏」也造成了信息差距。在經濟方面,了解習近平政權下的中國現狀變得愈加困難。政府發布的信息多為「經濟光明論」,最近甚至連一致性也不再維持。例如,1至5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0%,但按實際數據計算卻是負增長。

 

 金融和信息技術等專業領域的變化也在加速。以前,金融界多由在美歐留學、易於共享認識的人才主導,現在這些「金融精英」逐漸被排擠。取而代之的是習近平的長期親信,副總理何立峰為首的廈門大學系人脈占據要職。這些與外界接觸較少的人物,使得債務危機等問題的思想難以預測。

 

 此外,創新的主體也在從民間向國家轉移。通過西方資金如風險投資獲取的信息渠道也不可避免地萎縮。各國為了確保對中國的可預見性,紛紛加強接觸。結果,日本在國際社會中充當中國窗口的角色正在轉移至美國及德法等國。

 

 日本的缺席背後,可以看見歷史上形成的「親中・反中」二元對立的陰影。日本的中國政策長期以來意味著「戰後賠償替代經濟援助」,戰略性被忽視。對華關係等同於日中友好和親中。當中國威脅上升,政策又像鐘擺般傾向安全保障上的對華抑制和反中情緒。

 

 只要這種二元對立存在,「一邊抑制一邊利用中國促進日本成長」的雙軸戰略就難以誕生。政治家被歸類為親中派可能會影響選舉,必然會更加謹慎。

 

 不論喜不喜歡,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涉及各種問題的大國。對中國情報的掌握與否直接影響日本的國際評價。非友好也非抑制的「戰略性接近」,這樣的新選項需要政治家向民眾展示並使其信服。這正是日本政治家的責任。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