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擂台 / 放擂台
放.擂台

讀者投書|國防部與中國的角力場:雙方戰略應對方式推想

2021.06.01
10:54am
/ 劉軒宇

中國和我們的國防部歷經這20年的角力,我方基本上可以算是略遜一籌,因為從軍的比重沒有明顯變多,從中的量多到離譜。

 

這裡必須先開一個現實的原則:國防部與中國之間的角力一定是不對稱的戰略角力與敵對。因為中國之所以今天可以擁有強大的統戰力道,最先決條件還是取決於中國背後有龐大的消費市場、不必透過民意決策的人民幣花費,外加台灣人早期確實不少人在中國發展時賺了不少錢,綜上所述,國防部身為防衛中華民國或台灣本土的最高軍事指揮機構,自然無法在經濟量體和中國拚搏,但是牽涉到國家安全和國土防衛,國防部有地利之便,單純看國防部有否要有集體動員,和國安局與民間相關團體處理台灣內部的在地協力者問題的決心。

 



「中國強大論」的圈套

 

國防部與中國的角力過去暗流湧動,國防部每天密切監控共艦與共機;中國則無時不刻依恃其擁有廣大的貿易市場和勞動力,頻頻向台灣人招手歸安。

 

中國市場強大論和中國經濟神話都是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發展,從2000年以來「拚經濟」這三個字喊到選民已無感,這套論述根本就是中了中國市場強大論的圈套,這無關哪一個政黨執政,因為我們的民意幾乎無法真實反應,不管士農工商都會一群中國代理人,台灣就業人口差不不多1146萬,和中國有掛鉤的台灣人差不多85萬,這個比例就是100人裡面只有7個人,7個人可以代言93個人的拚經濟話語權,然後這93人還傻傻相信搭著中國的車可以發大財,但實際上兩岸共同市場的模式出現到現在,台灣基本上是受害比獲利的多。

 

中國和我們的國防部歷經這20年的角力,我方基本上可以算是略遜一籌,因為從軍的比重沒有明顯變多,從中的量多到離譜。

 

但若要說軍方完全沒有出力也不對,很多事情是受限於規範與包袱,導致軍方做事反而綁手綁腳。但先從最簡單的來講:招募本身就是不對稱作戰的一環,事實就是國防部招募的愈成功,青年與青少年從軍的比重愈高、他們去中國創業與就業的比例就愈低。

 

國防部與中國代理人

 

有人會說:台灣就業市場太差才會讓中國有機可趁?台灣就業市場就算好到月薪300K,中國照樣可以搞出一個月薪500K的職缺給你,送房送車,生小孩還給優惠。比創業,在台灣一個產品不維持在中上等級基本上不用想賣出去,中國人普遍對自己品牌疑義的氛圍下,台灣品牌加政治表態,10萬人次以上的暴利市場入袋,我方唯一可以達到上述規模與其競爭,但只差在量體比較小的就是國防部,而且國防部身為國家單位,穩定就是最大的誘因。

 

除此之外,國防部有無帶領一場無煙硝的混和戰爭,真正跟中國代理人打一場內戰?這種戰爭不是大家想像的飛彈、步槍、坦克、軍艦,他可以是一場表面上很歡樂的活動、全民參與的活動,由於戰場是在台灣內部,只要訴求方向打對,中國要贏的機率就會降低。

 

不必跟中國競爭「經濟發展」

 

基本上訴求不用去跟中國競爭「經濟發展」這塊,普遍的台灣民眾要的是自己安安穩穩的生活與工作,那種去到中國開創事業、念中國名校的商管科系的學生與業者是少數,「捍衛海疆保衛國土」防止國民生活遭到改變才是重點,這就是戰略不對稱,把對方定位成風險更大且具有危險性的選項,一般民眾過去都聽信經濟掛帥論卻從未獲利,就會傾向冒險去選擇可能改變自身命運的選項。

 

這種混和戰爭包含資訊戰、招募、心防、扶植特定現役軍人名人、清除台灣內部中國代理團體,看似簡單,但是也是國防部在應對外部危機時需要有的認知「內戰即是外戰」同時清除中國代理人、統戰團體,又可以拉近現役軍人與民眾的距離,對招募絕對有幫助。

 

基本上中國支持那位最大代言人喊出來的不外乎就是「民生與經濟」,因為這類政策架構最容易包裝統戰,這是中國致命的優勢,因此,我方陣營自然不能夠也去講「民生經濟」,我們必須要讓對方掉入我們的陷阱,就是挑起民眾對「拼經濟導致我們損失更多我們要捍衛的東西」,這項東西可能是就業率、薪水、榮譽感,也可以是乾淨且沒有中國滲透的時代,「防衛台海」「分裂海峽」這類讓中國遠離我們,保護我們珍貴事物的爭取行動。

 

而這位候選人基本上要外表好看,可以被培養成能夠論述這種理論和實務的人選。基本上這樣的人平常得表現好、在現役軍人中有一定的聲量名氣、而且可塑性高、最好是士官(軍官在平時就已經有比較多曝光率)、平常工作內容就很有機會曝光在軍媒裡面的人。

 

同樣的道理,中國也會希望推出一個外貌吸引人、學歷(可能在中國念過碩士或博士)、可以論述起所謂民生經濟這類議題為優先的人物當代言人,一方面他又和地方派系農會等基層組織有深厚的關係,這種包裝和實質都兼具的人不多,雙方可以找到的也就那1至2位。

 

 

圖片來源:翻攝自總統府、維基百科、國防部

 

最新新聞
劉軒宇
補習班老師。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