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擂台 / 放擂台
放.擂台

讀者投書|回顧台南的客家元年:從生活找回文化

2022.01.27
17:57pm
/ 楊楠林

近來,隨著對於多元族群的越發重視,台南市政府也在2020年十月,成立客家事務委員會。以文資的觀點而言,是更重視對於客家族群與文化的保護;而從實際層面來看,則是實質增加行政資源,利用新成立的組織,來推動客家文化的發展。

 

打造客家文化環境 文物修復不遺餘力

 

市府更是定調2021年為「府城客家元年」,回顧過去不到一年內,已經可以從城市的多個角落,感受到友善客家的環境,以日常接觸到的交通為例,台南市公車除了過去的華、英、閩三種語言外,也增加了了客語發音,各行政部門的標示牌也多了客家拼音,政府也積極推廣客語教學與語言認證,讓客家市民在台南市增添許多接觸母語的機會,也放非客家族群的民眾,有學習講「hak ka」的可能。

 



除了軟性的語言與教育,對於客家的文化建築保存,也是不遺餘力。位於楠西區的鹿陶洋江家聚落,在2016年2月6日大地震後,造成宗祠嚴重受損,台南市府隨即協助保存修復,並於日前完工,讓古厝恢復昔日樣風光。

 

精心籌辦客家活動 凝聚族群認同、融入市民生活

 

為了擴大市民對於客家文化的認識,藉由台南客家桐花祭,帶動梅嶺地區的觀光與賞花人朝。過去桐花為客家族群重要的經濟作物,如今則轉變為客家文化的象徵,以更加休閒的姿態,飛入市民的生活當中。

 

由於台南的客家人,多由其他地區移入,因此除了要讓市民認識這個族群的特色外,更重要的是凝聚族群內的認同感,讓大家在異鄉也能找到數於自己的歸屬。為了回應上述對於族群認同的建構,在府城客家元年的活動規劃上,特別透過客家人物故事的展覽,呈現客家人刻苦耐勞,異地打拼的艱苦精神,也讓客家人藉由相似的生活經驗,激起共鳴,融入台南客家的大家庭。

 

(圖說:台南客家戲劇活動)

 

市府舉辦的各項活動,都分別呈現了客家族群不同的生活面向,也道出不同崗位的客家人在台南生活的樣貌,對於發揚客家文化確有助益。唯獨在活動主軸的設計上稍顯可惜,因為多樣的活動,讓客家元年的主軸略微失焦,沒有辦法清楚抓到客家之於台南的重要意義或展現其文化上的獨特性。因此建議市府,活動應該要回歸到台南客家重要的經典,可能是著名的文學、音樂或其他藝術創作等,藉由過去客家族群在台南生活而留下的軌跡,打造台南客家的認同感。

 

台南在2024年即將邁入建城四百年,四百年間經由各族群的努力,共同打造出現在的城市樣貌,而客家在城市建構的過程中,也不曾缺席,更會跟著城市一直走下去。因此,要如何凝聚客家內部的認同,同時保護並宣揚客家文化,將會是文化古都未來需要努力的任務之一。

 

 

圖片來源:放言圖庫

 

最新新聞
楊楠林
文教從業人員、台南市民。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