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政治
放.新聞
政治

馬英九中山陵致詞提「民國」、「前總統」是「確認中華民國存在現狀」?訪中偷渡「中華民國」並非第一人 題字落款避「民國」只提年份、花圈僅署名「國民黨前主席」

2023.03.28
15:40pm
/ 放言編輯部 資深編輯 劉秀敏

前總統馬英九以祭祖之名訪中,28日前往南京中山陵拜謁,致詞時提及「國父孫中山先生畢生領導國民革命,推翻滿清,創建民國,到今天已經112年了」,題字落款也用民國紀年,被指為「史上首次」、「確認中華民國存在現狀」,然而馬英九並非訪中談中華民國的第一人,前陸委會主委王郁琦過去拜謁中山陵時,就曾以民國紀元、官職獻祭。

 

前總統馬英九27日起以祭祖為名訪問中國,今(28)日前往南京中山陵拜謁,致詞時提及「國父孫中山先生畢生領導國民革命,推翻滿清,創建民國,到今天已經112年了」,題字落款也用民國紀年,被網路媒體指為「史上首次」。不過,在中國談中華民國的,馬英九並非第一人,前陸委會主委王郁琦任內出訪中國拜謁中山陵時,就曾以民國紀元獻祭。而對於馬英九說出「民國」、「112年」等字眼,民進黨立委林俊憲認為,雖然玩了一點文字遊戲,避免強碰中共最在意的中華民國現今存在與否這一點,但只要馬英九敢講,還是該給予肯定,不過他也拿馬英九出訪和狒狒死亡兩起事件比較,直言馬英九訪中所受關注不如狒狒,是應證了「聽其言不如觀其行」的名言,「他無論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都已經不會改變台灣人對國民黨和中國的看法了。」

 



馬英九今日率領馬英九基金會同仁與學生們前往南京中山陵拜謁,會後前往孫中山紀念館發表「民國112年3月28日馬英九前總統率馬英九基金會同仁與同學敬謁南京中山陵致詞全文」,正文第一句就提到「國父孫中山先生畢生領導國民革命,推翻滿清,創建民國,到今天已經112年了。」

 

馬英九致詞時除敘述孫中山革命推翻滿清的過程,並指「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而當年國父念茲在茲的多項建國主張,都已陸續分別在台灣與大陸實現,這對於兩岸人民與後代子孫的生活與福祉,至關重要。民國14年(1925年)3月12日國父逝世,在遺言中要求國人要「和平、奮鬥、救中國」,98年後的今天,馬英九基金會的數十位同仁與同學,從台灣來到南京中山陵國父靈前致祭,提出「和平奮鬥、振興中華」的目標,深盼兩岸共同努力,追求和平、避免戰爭,致力振興中華。這是兩岸中國人不可迴避的責任,一定要努力實現。此外,馬英九也題字「和平奮鬥、振興中華」致贈中山陵,落款年月則寫著「百十二,三,廿八(112.3.28)」。

 

馬英九的致詞被網路媒體形容為「史上首次」,報導並引述國民黨人士說法,指稱馬英九從題字到落款,等同站在中國土地上確認「中華民國存在112年的現狀」;另有知情人士認為,對岸不但讓馬英九用民國紀元,也讓他自稱「前總統」,是兩岸關係高度緊繃狀況下,北京高層及涉台系統為馬英九來訪有助形塑兩岸和緩契機而不得不有所妥協。

 

然而,在中國土地上偷渡中華民國的,馬英九並非第一人。2014年時任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赴中山陵謁陵時,曾以民國紀元「民國一百零三年」及官職「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發表「祭 國父陵文」,而馬英九致詞提到「民國」、「前總統」等關鍵詞彙,被部分人士認為是宣示中華民國主權,但值得關注的是,雖然馬英九以民國紀元在題字落款,但仍巧妙地避開了「中華民國」四字,僅寫下年份「百十二」,獻上的花圈署名也是「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先生」而非「中華民國前總統」,由政大副教授廖元豪代讀的祭文,年份更是只以「癸卯年3月28日」帶過,雖然祭文提到「民國」字眼,但內容僅是國父「力抗列強、創建民國」,比起宣示主權,更像是在敘述一段歷史。

 

馬英九在爭議中堅持訪中之旅,但民眾顯然更為關注近來東非狒狒捉捕卻無辜遭獵槍射殺死亡事件,民進黨立委林俊憲就在臉書以「同樣是鞠躬,為何台灣人更在意狒狒?」發文分析此事。林俊憲表示,馬英九在南京祭拜中山陵致詞,成功說出「中華民國」、「112年」的字眼,雖然玩了一點文字遊戲,避免強碰中共最在意的中華民國現今存在與否這一點,「但只要馬英九敢講,我們還是該給予肯定。」只可惜馬英九的努力沒有獲得同等關注,現在台灣輿論焦點全在那隻狒狒身上,倒不是說馬英九不如狒狒,而是應證那句名言:「聽其言不如觀其行。」

 

林俊憲指出,馬英九這趟旅程從事前放消息到現在已經開始出現「爛尾」的跡象,所謂爛尾並不是行程本身的問題,而是他無論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都已經不會改變台灣人對國民黨和中國的看法了,後續帶來的影響幾近為零。從中共派出低層級的官員接待也可以看出,他們對這次旅程也不抱任何期望,對比近20年前那次「連爺爺」出訪的層級與效應,確實黯然失色。

 

林俊憲直言,同樣是鞠躬,狒狒獲得的關注遠比馬英九大得多,因為狒狒逃亡是新聞、官員居然對狒狒遺體列隊鞠躬也是新聞,但馬英九老想往中國跑、國民黨跟中共沆瀣一氣可不是新聞。「大家都知道的事,又何必浪費時間再看呢?」還不如關注我們的動保政策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這才是有意義的討論,輿論反應會這樣再合理不過了。「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不關心」,這句話正符合台灣人現在對中國的態度,只要中國對台灣的武力威脅一日不解除,那麼誰跑去中國、誰跑來台灣都不會對現狀有任何改變。馬英九說他早就想去「等太久了」,確實有道理,再早個10年這趟旅程絕對會成為每日焦點,現在卻要跟狒狒搏版面,令人唏噓。

 

 

圖片來源: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