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文創 / 華語歌曲
放.文創

《放・文創》從肯定唱將實力到推廣多元曲風,金曲獎走過30多年坐穩華語流行音樂龍頭,展現台灣音樂的自由與包容力

2023.04.13
17:07pm
/ 放言編輯部 孫立蓁

「最佳新人獎 珂拉琪」、「最佳作詞人獎 熊仔」、「最佳樂團獎 血肉果汁機」,第33屆金曲獎獎項唱名此起彼落,電視螢幕跑馬燈一一列出略顯生疏的人名,但若有關注音樂趨勢的朋友們,或許對於這些音樂人不陌生,甚是佩服金曲獎跳脫主流音樂框架,擁抱多元曲風、賦予新生代音樂人勇敢創作的勇氣。

台灣音樂底蘊生成

 

金曲獎從制式主流唱片體系、人人都喊得出名字的明星搖籃裡萬中選一的獎項,逐步成為獨立音樂人推手,如此轉變與時空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1945年台灣光復後,50年代電台盛行、60年代黑白電視時代的現場直播表演型態大受人民歡迎,流行音樂通過電台與電視的普及傳唱開來。

 

60年代中期台灣成為駐越美軍的放假地點,鄉村音樂與西洋熱門樂團逐漸為人所知。直至70年代後期,台美斷交,由資深廣播人陶曉清與民歌歌手李雙澤共同推動「唱自己的歌」民歌風潮,台灣才從翻唱世代開啟創作的新頁。隨著台灣經濟的穩定發展,80年代的唱片工業也趨於高度成熟,更具有規模的商業化發展。當時尤以飛碟唱片與滾石唱片為推動華語音樂創作的主力,其中搖滾教父羅大佑吸收了西洋搖滾樂團的養分,打造出華語搖滾樂,使華語流行音樂遍佈華語國家。

 

與此同時,絲絨歌后蔡琴眼看國際上的大型流行音樂頒獎典禮,台灣作為華語音樂的領頭羊,卻沒有國際級的頒獎典禮,於是在1982年向時任新聞局長宋楚瑜提議設立金曲獎。在戒嚴的背景之下,禁歌比比皆是,雖然創作意識抬頭,音樂人依舊沒有自由的揮灑空間。

 

(圖片來源:第一屆金曲獎youtube畫面)

 

金曲獎與時代推移的變革

 

直至1987年解嚴、1989年第一屆金曲獎誕生,奠定了華語音樂放眼國際的根基。在唱片公司嚴格的篩選與訓練下,個個能發唱片的唱將們齊聚第一屆金曲獎殿堂,評審方式更是找來最佳男、女演唱人與演唱組獎入圍者現場演唱、當場評分,可見得當時仍以歌手的演唱實力作為基準,對比今日百花齊放的獨立音樂廠牌,相形之下顯得十分保守。

 

從黑膠到卡帶、卡帶到CD、CD到mp3,演進到現今的串流平台,載體的推進讓音樂產業產生大革命。過去需要進錄音室錄音,進行混音、編曲、調整,最後輸出,壓製成一張張專輯,才能送上樂迷手中的時代,已經搖身轉變成在家宅錄、後製,直接上傳到平台就能發表創作的自媒體世代。在人人皆有被看見的機會的現在,流行音樂與獨立音樂的界線趨近於模糊,一般大眾能朗朗上口茄子蛋的台語純情歌〈愛情你比我想的閣較偉大〉,樂團粉絲也能盛讚蔡健雅專輯《DEPART》的精緻度。

 

當音樂不再受限,能夠大聲歌唱政治議題、環境永續、同志話題等多元主題,如今在這片自由的土地上,台灣音樂人得以大展身手,譜出一首首自身關注議題的作品。金曲獎的評審方式也從單一的審美品味,發展到邀請歌手、技術人員、製作人等各領域音樂產業從業人員擔綱評審,讓金曲獎的得獎名單更加耐人尋味。

 

「我覺得能夠生在台灣是一件非常幸運也非常幸福的事,身為一個創作者,一直以來我都是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極具紀念性的第30屆金曲獎,最佳男歌手獎頒發給饒舌歌手 Leo王,金曲獎跨出唱將舒適圈,扛下大眾懷疑的眼光,也要將新生代的自由之聲向外推出,試圖予以更多可能性給聽眾,甚至全世界。

 

(圖片來源:大嘻哈時代2youtube畫面)

 

金曲獎展現多元包容力

 

金曲獎從追求歌手的歌唱實力,一路跟著時代成長,給予音樂人發表創作的空間。作為人們認識音樂的橋樑,2000年時舉辦的第11屆金曲獎,亂彈阿翔擊敗五月天拿下最佳演唱團體獎,登台高呼:「樂團的時代來臨了!」振奮人心的畫面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在那之後 Live House、獨立樂團如雨後春筍般增加,至今樂團創作已經成為台灣日常,改變了民眾的聆聽習慣。

 

近年來嘻哈音樂在全球引發風潮,台灣嘻哈音樂正在萌芽時期,金曲獎也十足肯定了嘻哈音樂人,包括前年再次由饒舌歌手榮獲獎項的金曲歌王蛋堡、音樂節目《大嘻哈時代2》更在今年度推出新篇章,一次次證明金曲獎這個金字招牌,確實跟上了世界流行的脈動。

 

金曲獎的與時俱進著實展現了藝術的精神與包容力,同時也說明了音樂的無限可能性。通過音樂,金曲獎幫助台灣站穩華語流行音樂先驅的定位,期許未來能夠看見更多新世代作品,為金曲獎添上創意的色彩。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