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奇昌認為,明年2024選舉「60%是國內因素」,也就是台灣經濟狀況,總統需要和台灣人民訂契約,「你4年要做到什麼?8年要做到什麼?」
台灣景氣指標持出現藍燈,總體薪資往下走、產業高度單一化造成中南部經濟蕭條,物價狂漲更讓老百姓覺得「口袋薄」。海基會前董事長洪奇昌今(22)日上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表示,2024總統大選有60%的決勝點是國內經濟因素,但這類「結構性問題」並非單依靠政黨輪替能解決,而是須提出類似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的「大福利」政策,使用政府力量改變財富不均問題、承諾加速社宅建設。
主持人周玉蔻問及,總統大選須面對國際因素和國內因素,但蔡英文總統這幾年來在外交政策上的「利多」是否會在明年大選前降低?洪奇昌認為,明年選舉「60%是國內因素」,也就是台灣經濟狀況,總統需要和台灣人民訂契約,「你4年要做到什麼?8年要做到什麼?」皆需清楚擘劃說明。
洪奇昌進一步詳述,2021年因為美中貿易戰帶動台商回流,導致我國經濟成長快速,當年台灣GDP達到6.1%、成為世界前幾名;不過,從去年3月到今年3月,國發會景氣指標已然從紅燈、綠燈、一路到連續出現4次藍燈,代表經濟持續衰退,去年3月經濟總指標是31分,上個月卻僅剩11分,甚至今年GDP恐怕無法「保二」。
撇除經濟成長數值不談,年輕人的感受更為重要。洪奇昌表示,雖然蔡總統在7年多來調整基本工資,但就總體薪資架構來講,尤其服務業及金融服務業的薪資每年往下走,「3萬4萬都是已經到它的高峰,尤其在南部」,身為彰化子弟的洪奇昌觀察,南部整條街晚上都在蕭條,鄉鎮人口更高度老化,因為年輕人已經在鄉下「找嘸頭路」;加上台灣產業高度單一化、大部分依靠資通訊和半導體產業,佔據整體出口將近70%,擴散效應卻僅在新竹以北聚落。洪奇昌坦言,中南部老百姓的經濟狀況「比過去不好。」
「國內經濟是衰退,但物價是在上漲!」洪奇昌再說,國際因素如俄烏戰爭、美中對抗造成產品供應鏈「再結構」,物價上漲在所難免;但老百姓直觀的感受是薪水沒增加,去菜市場買菜卻要付出更多錢,「口袋裡的錢是越來越少。」
周玉蔻辛辣問及,若對手喊出政黨輪替能解決經濟問題會有威脅嗎?洪奇昌直言,物價上漲和房貸雖是政黨包袱,但經濟結構不是替換政黨就能馬上解決,「這是結構性問題。」周玉蔻追問結論為何?洪奇昌指出,政府應在下半年7月份開始提出「大福利、大放送」,簡單來說就是用政府力量改變財富不均,承諾在未來4年使用國家公有地加速公共住宅建設。
洪奇昌說明,社會住宅是地方政府責任,應由中央政府擔保、讓地方發行「地方債」;周玉蔻同意,並說雖然可能會被批判「大撒幣」,但這就是經濟學家凱因斯的基本論述,二戰後即靠減稅、大量舉債改變財富分配,賴清德日前於政大演說時主張將廢棄學校改建成社宅,「這是第一步。」
談到賴清德,洪奇昌點出,2024領導人須有前瞻、高度承擔內外壓力能力,同時必須參與整個國際民主陣營,讓台灣成為負責任參與者、共同維繫印太和平;洪奇昌說,蔡英文在過去8年都擔任這樣的角色,因此和其他政黨的候選人相比,賴清德擁有國大代表、立委、縣市首長、閣揆和副總統等經驗,應當有相對足夠的歷練。
「當然侯友宜先生也有他的能力和特色」,洪奇昌轉而指出,侯擔任過近兩任新北市長,固然有個人強項不能輕忽,卻在國政方面相對缺乏;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則擁有「跳躍性」的政治思維,難以預測其選舉策略,應該會選到底。不過洪奇昌提醒,總統大選除了候選人的因素,政黨、藍綠板塊的呈現也十分重要。
(圖片來源:新聞放鞭炮、國發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