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文創 / 放文創
放.文創

台灣工地變職涯夢工廠?做工也有新世代,年輕人如何用汗水和創意打破刻板框架!

2024.11.18
14:10pm
/ 放言編輯部 林可妮

你曾想過,如果沒有工人修理漏水的水管,或是電工維修家中壞掉的電線,我們的生活會變得多麼不方便呢?正是這些專業技師和職人的默默付出,才使得我們的日常得以順利運轉啊!

 

在台灣的社會結構中,工地曾經被視為「基層勞動」的象徵,充滿了汗水、泥濘和辛苦,卻少有人認為這裡會誕生藝術或創意。近年來,許多年輕一代開始打破這種刻板印象,他們選擇走進工地,將這裡轉變成工藝與創作的場域,展示技術類職業中蘊藏的多重價值。本專題透過五個故事面向,三位職人專訪,深入探討社會對不同職業的價值觀,並重塑對基層勞動者的刻板印象。這些真實故事將帶領你我走進工地、木工世界、技職領域與無家者重生之地等勞動場域,並見證這群年輕職人如何在這些領域中找到成就感與自我價值。

 



在台灣的工地,許多基層勞動者以粗重的體力工作支撐著城市的基礎建設,但他們的生活價值卻長期被社會忽視。林立青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畢業於土木工程系的他,並沒有追隨同學們進入公司或擔任公務員,而是選擇在工地中找尋職涯的成就。他在日復一日的監工生活中,注意到工人們的堅韌和生活中的故事,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基層勞工的日常,他撰寫了《做工的人》,這本書引起社會的廣泛迴響,但林立青的目標不僅止於文字。他創辦了「友洗社創」,通過清潔工作,幫助無家者重新融入社會。讓街友不再只是被社會遺棄的「問題人」。他們在勞動中找回了自己的價值,甚至逐漸成為專業的清潔工、油漆師。

 

「木工阿彥」江鳴謙的故事同樣激勵人心。他原本是電影系的學生,也曾擔任職業軍人,但內心對自由的渴望讓他選擇退伍後走入工匠行列。創立「什木工地」的他,不僅是為了實現個人夢想,更是希望建立一個讓年輕人發揮創意的工藝基地。江鳴謙不斷用新的設計理念、手工技藝和社群行銷,讓木工成為年輕人心目中的理想職業之一。他的團隊在老屋修復和室內設計中融合傳統與現代,讓木工不僅僅是手藝,更是一種生活美學,讓人們重新認識到勞動職業的另一種可能性。

 

工地上的年輕面孔 為何他們選擇勞動?

 

在這些年輕工匠的努力下,工地不再只是工作場域,而是創意和生活的延伸。林立青的「友洗社創」團隊承接的工作中,有一項是清潔遺屋(死亡現場)。他們不僅是清理各種不同的遺物、死亡痕跡,還有生活的殘影。這些無家者在「友洗」找到自我價值,也擁有了更多生活的動力,也讓社會重新認識了這項工作的意義。

 

江鳴謙的「什木工地」則在老屋修復項目中,實踐了「不硬留但不忘本」的設計哲學。他的團隊在建築修復過程中,融合現代設計需求,但也保留了傳統建築的特色。這些老建築不再僅是靜態的歷史遺產,而是經過現代工藝的處理後,成為符合當代生活需求的居住空間。這種設計理念不僅讓老屋煥發新生,也讓社會重新思考工匠的職業價值與勞動的美學。

 

重新定義職業價值!工地不只是粗活 還有創意與價值

 

這些故事中的年輕人選擇進入工地或木工行業,不是因為缺乏其他選擇,而是因為他們看到了技術職業中的成就感與價值,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改變社會對基層勞動者的偏見。林立青、江鳴謙以及台灣許多像他們一樣的年輕職人,正在用實際行動重新定義勞動的意義。正是有他們的努力和創新,讓更多人看見,勞動不僅是賺取生活的手段,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社會價值。

 

政策支持下的未來 助力青年投身技職領域

 

勞動部的「雙軌訓練旗艦計畫」及「產學訓合作訓練」,為青年提供了實務經驗,降低了學用落差。針對在校青年,勞動部還推出了「大專青年預聘計畫」,鼓勵企業提供實習機會,幫助年輕人畢業即就業。這些措施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接觸勞動職業,認識到這些工作背後的專業價值。

 

針對離校青年,勞動部的「青年就業旗艦計畫」和「產業新尖兵計畫」提供了技能培訓和就業媒合,幫助他們提升技術、適應職場需求。這些政策不僅增加了年輕人對勞動職業的認同,也讓社會對勞動的價值有了新的認識。

 

從工地到工藝,這些年輕職人用汗水與創意翻轉了人生,也改變了社會對勞動的看法。他們的故事讓人看見,職業沒有高低之分,只要用心投入,勞動也能成為實現夢想的舞台,為自己與社會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圖片來源:放言記者林可妮攝影、木工阿彥提供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