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政軍杰論
放.高論
政軍杰論

【政軍杰論】共軍恐嚇沒在怕 美加雙艦怒穿台海

2023.11.06
12:49pm
/ 吳明杰

特別是十月七日發生巴勒斯坦恐怖組織哈瑪斯突襲以色列事件,導致以色列對哈瑪斯開戰,讓全球除了持續中的俄烏戰爭外,在中東又爆發第二場戰爭。也就是說,共軍近期升高軍事動作,目的之一也在測試美軍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反應,更是藉機鬧事加重美軍的防衛壓力。

 

美國和加拿大軍艦11月一日再度聯合穿越台灣海峽。此前加國海軍「渥太華號」巡防艦在南海巡弋時,所屬艦載直升機才遭到共軍殲11戰機兩度逼近威脅,但美加雙艦照樣穿越台海,顯然對共軍的恐嚇動作完全沒在怕。觀察共軍近期不斷升高對外恐嚇動作,目的除為習近平墊高11月APEC「拜習會」的對美姿態和籌碼,也是刻意藉中東爆發「以哈衝突」時機鬧事,另背後更深層的則是顯現出中國內部的不穩情勢。

 



動作頻頻的共軍

 

美國五角大廈月前才公布數據指出,共軍從2021年八月至今兩年間,在國際空域對美軍軍機已出現至少180起空中危險逼近事件,如果含盟國在內則有超過300起。美國國防部還特別對外公開15段影片,罪證確鑿指控共軍軍機最近曾逼近美機僅離六公尺,甚至大膽對美軍軍機發射熱焰彈或干擾絲,美軍抨擊這些動作不僅危險,更已違反國際空中飛行安全規範。

 

對此共軍不僅未收斂,反而還更變本加厲,隨後在十月24日夜間於南海又有一架殲11戰機竟危險逼近美軍B-52H戰略轟炸機僅離三公尺距離,這不僅打破過去共機逼近美機的危險紀錄,也是共軍首度在國際空域危險攔截美軍戰略轟炸機,美軍因而痛批共軍此舉是危險而不專業的粗劣技術。

 

無獨有偶,加拿大皇家海軍「渥太華號」巡防艦十月29日在南海巡弋時,因疑似發現不明潛艦,艦上配屬的艦載直升機升空警戒,卻突遭共軍殲11戰機在一天內兩度逼近甚至發射熱焰彈恐嚇,過程導致該架加國直升機遭到戰機高速氣流波及被迫緊急下降至安全高度,若應變不及甚至可能因而在海上墜毀。

 

共軍不僅已經常性派遣大批共機進入台海周邊威脅台灣,近期在東海、南海等國際海空域也有越來越多對外軍的危險逼近和攔截動作,其意圖是妄想以這些海空的軍事恐嚇動作,威脅各國軍機、軍艦不敢進入這些海空域航行,進而將台海、南海和東海都劃為中國內海。

 

強硬行為是假動作?

 

只不過,亞太各國不僅沒在怕,還連同美國繼續堅持在這些國際海空域持續自由航行。因而儘管加拿大軍艦「渥太華號」才遭到共軍威脅和恐嚇,但11月一日仍和美軍「培拉塔號」驅逐艦聯手穿越台灣海峽,這不僅已是第五次美加軍艦共同穿越台海,也是加國海軍繼六月、九月後今年以來第三度和美軍共同在台海自由航行。

 

共軍除了升高在空中的威脅舉動,日前又派遣「山東號」航母艦隊在十月27日穿出巴士海峽進入西太平洋軍演,這已是今年四月、九月以來「山東號」第三度出第一島鏈,期間還分別在十月27日、31日和11月2日先後派出35架、43架和39架軍機進入台海周邊活動,其目的除和「山東號」編隊進行海空聯合操演,也是在為「山東號」進行空中護航。

 

北京十月份刻意又派遣「山東號」艦隊進入西太平洋演習,針對性不同於九月時是對台,這次完全是針對美國。特別是十月七日發生巴勒斯坦恐怖組織哈瑪斯突襲以色列事件,導致以色列對哈瑪斯開戰,讓全球除了持續中的俄烏戰爭外,在中東又爆發第二場戰爭。也就是說,共軍近期升高軍事動作,目的之一也在測試美軍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反應,更是藉機鬧事加重美軍的防衛壓力。

 

然美軍在「以哈衝突」爆發後,除隨即派遣「福特號」和「艾森豪號」雙航艦赴東地中海嚇阻威脅擴散外,也同步部署「雷根號」和「卡爾文森號」在太平洋坐鎮;共軍「山東號」艦隊原以進入南海的「雷根號」為假想敵周旋,未料美軍「卡爾文森號」快速抵達日本南方海域,美軍雙航艦一南一北還對「山東號」艦隊形成夾擊之勢。美軍這些戰備動作,即在嚇阻北韓或中國藉另兩場戰爭而升高在朝鮮半島或台海的威脅。

 

但若進一步觀察,以習近平目前面臨中國內部的政治、經濟和社會不穩壓力來看,完全無利於對台甚至對美開戰,反而必須先緩和對美關係,才能回過頭全力對內維穩。因而近期共軍對外的威脅和挑釁動作,應是習近平對美由硬轉軟、從鬥轉談刻意擺出的「假強硬動作」,以進兩步、退一步的方式墊高11月APEC拜習會時的對話姿態。而從習近平先前對美拒談到現突轉向願意和美對話,不只拜習會,連美中軍事對話甚至核武限武談判都全面解凍,即可看出習所面臨的中國內部問題有多嚴重。

 

 

圖片來源:USS Rafael Peralta DDG 115 臉書,HMCS Ottawa - FFH 341 - NCSM Ottawa 臉書,拜登臉書,google地圖;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傅建文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吳明杰
中山大學政研所碩士,曾任自由時報政治組副召集人、中國時報撰述委員、壹週刊資深記者,現為自由作家。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