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豁然開朗
放.高論
豁然開朗

【豁然開朗】流失的青年票,Threads是解方嗎?

2024.01.19
13:37pm
/ 溫朗東

綠營自台灣民主化以來,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比藍營有青年優勢,如今青年票往白營走,藍白又開始合作,民進黨這兩次選舉青年票都沒有優勢,顯見已經不是短期現象,而是長期趨勢⋯⋯

 

這兩天綠營要角大舉進駐社交平台Threads,蔡英文、賴清德、蕭美琴以及眾多立委參選人彼此串門子哈拉打屁,獲得大批年輕人的關注喜愛,算是選後因應大批年輕票流失的重新起步、亡羊補牢之舉。雖說是個好的開始,但這勢頭要延續到2026年底的地方選舉,以及2028年初的總統大選,還有很多難關要過。

 



Threads是Meta集團的新產品,原本Meta手握臉書、IG,大量吸食手機使用者的時間,但X(原名Twitter)的存在讓Meta芒刺在背,且Tiktok(抖音)的竄升讓Meta開始擔憂青年使用者的流失,於是去年7月推出Threads,使用者帳號原則上與IG連動,介面類似Twitter,目標是把較年輕的IG平台使用者,留在短篇文字的河道介面,避免臉書的使用群老化持續發酵。

 

臉書的社會影響力逐年降低,也是殺雞取卵、咎由自取。廣告多到兩則貼文就一篇,對假帳號及詐騙欠缺控管,對沒花錢買廣告的粉絲專頁、個人帳號大幅調低觸及率,大幅降低政治貼文的觸及,涉嫌針對抗中立場的言論進行打壓。年輕人少用臉書,上面太多長輩監控,太少同學朋友互動。光用臉書,已經影響不到三十歲以下的族群,更遑論二十歲以下的首投族預備軍。從本土派的倡議角度來看,全然放棄臉書固然不必,但多平台發展已經是當務之急。

 

支持者的不安

 

綠營自台灣民主化以來,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比藍營有青年優勢,如今青年票往白營走,藍白又開始合作,民進黨這兩次選舉青年票都沒有優勢,顯見已經不是短期現象,而是長期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綠營黨公職紛紛在Threads開帳號、說笑話,穩固選後支持者的惶惶不安。

 

Threads因為是新平台,為了吸引使用者,廣告少,演算法對新用戶友善,有趣的文字更容易被系統推薦、短期內獲得大量關注。這幾天密集玩Threads的朋友,甚至有種「夢回2014臉書」的感動,好像那個反服貿的社運世代再度降臨社群平台。

 

這是幻覺。2020年蔡英文高票當選後,蘇貞昌內閣聲望如日中天,面對武漢肺炎的襲來,臉書上各行政部會的圖卡宣導被廣傳,防疫績效受到多數民眾肯定,陳時中的滿意度更一度超過九成。2021年中期,疫苗之爭海嘯襲來,攻防延續了數月,再到2022年的春天,快篩短缺與共存爭議頻仍,防疫尾盤不被多數民眾肯定,延燒到年底的地方選舉。這段波濤起伏的過程中,順風時人人喊好,一旦出現亂流、逆風甚至中國網路協同作戰,許多綠營民代紛紛轉低調、避風頭,圍觀喊好的人群也一哄而散,剩下死忠支持者在穩住陣腳。

 

政治是嚴肅的作戰,說笑是一種戰法,可以增加好感,降低仇恨,可以吸引人潮。問題在於,天災人禍,大型的政策爭議發生的時候,怎麼戰,誰能戰?笑話沒辦法在物資短缺、民眾苦痛的時候解決問題,充其量只是平時培育出的感情,讓民眾比較願意聽你解釋。政黨是要培育雪中送炭的人才,而不是鼓勵錦上添花。

 

為青年而戰

 

要吸引年輕人,最核心的還是給他們舞台,並且在世代衝突的時候,願意消耗政治能量,站在青年這一邊,去說服長輩。同婚議題就是一例。政黨傾向淡薄的青年,不會因為看了賀瓏夜夜秀而投給趙少康,也不會因為Threads綠營政要談笑風生,就成為民進黨鐵粉。發掘出青年真正在意的議題,不要想著「如何使喚青年為你作戰」,要想著「怎麼為青年而戰」,自然就能感動人心,換來堅定的支持。

 

綠營政治人物對Threads或是Youtube經營,是好的開始,若能持之以恆,一定會有效果。不管是Threads還是Youtube,就像是地方宮廟或里民中心,政治人物不拜訪是不行的,但只有拜訪,也無法化為選票,還是得要端出牛肉。

 

牛肉怎麼端,終究還是要回到行政權,回到青年政策。此外,光靠民代溝通是不夠的,第一手且正確的資訊,還是得要行政部門挺身而出,面對外界的質疑。行政院各部會準備好上網路直播,面對藍白亂箭齊發嗎?行政官僚們有了解到時代變化,調整跟外界溝通,特別是跟流失的青年族群溝通的方法嗎?各部會首長如果還是安坐辦公室,躲在臉書小編後面,以為發發圖卡就是社群溝通,以為決策不必考量青年需求,決策後再想個辦法幽默宣導,恐怕很快會被藍白紅的亂潮給淹沒

 

 

圖片來源:Threads 官網,賴清德ig;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傅建文

 

最新新聞
溫朗東
曾任《udn鳴人堂》專欄作者、《udn相對論》執行編輯、自由台灣黨政策部主任。現為自由評論工作者,臉書發表時事評論常於各新媒體平台轉載引用。關心公共論辯、民主發展與弱勢權益。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