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國際
放.新聞
國際

日本2035年太陽板達到耐用年限!《日經》指:如何處理大量廢棄物成難題

2024.07.08
13:49pm
/ 放言編輯部 王晨芝

太陽能板的大量廢棄時代即將來臨。隨著東日本大地震後迅速普及的反作用力,預計在2035年前後會一齊達到耐用年限⋯⋯

 

面對氣候挑戰,再生能源成當代社會發展趨勢,使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或趨近零的發電方式,兼顧環境友善和經濟發展。不過,《日經》報導指出,日本太陽能板的大量廢棄時代即將來臨,至於如何處理大量廢棄物,成為日本政府現今難題。



以下為《日本經濟新聞》全文報導: 

 

再生能源「2035年問題」,太陽能板,如何處理大量廢棄物,迫在眉睫 

 

太陽能板的大量廢棄時代即將來臨。隨著東日本大地震後迅速普及的反作用力,預計在2035年前後會一齊達到耐用年限。政府雖然開始考慮強制回收太陽能板,但如何防止非法棄置,以及在廢棄後仍能繼續進行發電事業的對策仍在摸索之中。因為推遲處理「製造的物品最終都會被丟棄」這個理所當然的問題,如今其影響已經顯現出來。

 

從事太陽能板回收的東京電力技術公司的一位負責人表示:「太陽能板製造商以製造和銷售為首要任務,並沒有考慮廢棄處理問題。」

 

從使用過的太陽能板中分離出玻璃、塑料、鋁等資源需要高超的技術。太陽能板還含有鎘、鉛、砷、硒等有害物質,處理這些物質也是一大難題。此外,進口到日本的太陽能板中約有八成是中國製造的,這些板材有害物質信息披露不足,使得處理更加困難。

 

FIT引入後新設激增 填埋處理達到極限


政府在2012年開始實施固定價格買賷取得制度(FIT),這成為了國內太陽能發電擴展的契機。由於承諾高價收購,企業和家庭的新設量激增。這一舉措旨在推動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回應前一年的東日本大地震。

 

在2012年至2013財年期間,太陽能的引進量達到了約880萬千瓦(約55萬噸板重),相當於8至9座核電站的容量,是最近年間引進量的兩倍。太陽能板的耐用年限為20至30年。預計從FIT開始後超過20年的2030年代起,太陽能板將會被陸續廢棄。

 

由於普及速度過快,廢棄量的峰值也會更高。經濟產業省估計每年的廢棄量為17萬至28萬噸,環境省則估計為50萬至80萬噸。雖然數據有所差異,但每年數十萬噸的廢棄量是確定的。

 

目前主要以填埋處理為主。由於工業廢棄物的最終處理場地本來就已經緊張,全部填埋是不可行的。為了考慮環境保護以及回收對經濟安全保障至關重要的稀有金屬,回收工作是不可或缺的。

 

政府預計在最早2025年的常規國會上提交相關法案,以實現回收義務化。

 

再資源化成本兩倍 事業持續面臨逆風

 

實現回收義務化面臨多重障礙。最大問題在於成本。與填埋相比,回收處理的費用高出兩倍。義務化後,預計發電業者需承擔回收費用。

 

根據資源能源廳2019年的調查,積累太陽能板廢棄費用的發電業者不到兩成。儘管在2022年規定業者需積累廢棄費用,但如果填埋被禁止,所需費用將會增加。若因回收義務化導致非法棄置增加,那將得不償失。

 

在全球範圍內,歐洲在回收義務化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但仍有不少國家尚未實施相關規定。為了順利處理,需要統一太陽能板的規格,並建立有害物質的數據庫等國際規則。

 

此外,還需解決確保大量廢棄時代的臨時存放場所、培養從太陽能板中提取廢玻璃進行回收的業者等問題。

 

FIT最初的收購價格設定為每千瓦時40日元,約為海外的兩倍,支撐了可再生能源的迅速擴展。安裝相對容易的太陽能目前占日本電源構成的約9%,為可再生能源的增長做出了貢獻。

 

另一方面,也有指責指出為了太陽能發電這種本應環保的能源,卻開山伐木,帶來負面影響。

 

宮城縣從2024年4月起對伴有森林開發的可再生能源事業者徵收新的「地區共生促進稅」。在2021年靜岡縣熱海市的土砂災害中,因設置太陽能板而填土的地方成為了泥石流的起點,這促成了加強規制和罰則的填土規制法的修訂。

 

收購價格大幅下降,隨著回收義務化等規制加強,成本預計會上升。這對事業的持續性構成了逆風,可能會有業者在當前太陽能板廢棄後退出市場。如果在2030年代大規模廢業,將對已經普及的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造成巨大影響。

 

瑞穗研究與技術公司的河本桂一高級首席顧問指出:「對於打算長期從事太陽能發電的業者,需要提供某些激勵措施或考慮。」避免太陽能板大量廢棄時代成為大量「廢業」時代,FIT的教訓是要提前採取對策。

 

 〈記者評論〉「以終為始」視角考慮環境負荷

 

東京都將從2025年4月起義務化新建住宅的太陽能板安裝。由於歷史性的日元貶值和燃料價格高漲,電費一直居高不下。自家發電的有效性日益提高。利用FIT在12年前創造的強大推動力,可再生能源的普及正進入巡航速度的時期。

 

需要的是從原材料的採購、製造、運輸、廢棄的整體過程來考慮可再生能源設備的環境負荷。這在專業術語中稱為生命周期評估(LCA)。

 

不僅僅考慮發電性能,還需要全面審視原材料製造時是否會造成環境污染,廢棄時是否會對環境造成影響,製造過程中是否會大量排放二氧化碳(CO2)。

 

東海大學的細田衛士教授指出,對於太陽能板的LCA檢驗還不夠充分。雖然即使考慮到製造太陽能板時的CO2排放量,若長期使用太陽能板進行發電,總體排放量仍會少於其他發電方式,但支持這一點的數據尚不充分。

 

要實現碳中和,新型再生能源的普及也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和企業正在研究和開發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和海上風力等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要從太陽能普及的經驗中吸取教訓,需要從製造時的排放量到廢棄方式,整個過程中考慮環境負荷的「終生」視角。

 

《太陽能板》


太陽能板是將太陽光能轉換為電能的板狀設備。它由玻璃、鋁、塑料以及銀和銅等電極材料構成。有多種類型,包括化合物型和有機型等,目前的主流是矽基型。

 

最小的單位稱為「電池」,由多個電池組成的即為太陽能板。它們可以放置在建築物的屋頂上,或者在山地和森林中大規模安裝。也有利用農田的營農型太陽能。

 

作為次世代設備,薄且可彎曲的「鈣鈦礦型太陽能電池」受到關注。它的薄度使其可以安裝在都市建築的牆壁和窗戶上。

 

 

圖片來源:岸田文雄臉書、民視新聞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