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文創 / 放文創
放.文創

做木工超帥的!木工阿彥攜全年輕團隊,「什木工地」用態度和創意顛覆工匠文化,從玩票俱樂部一路進化成年輕人的夢想工藝基地!

2024.10.30
17:34pm
/ 放言編輯部 林可妮

「我想要的自由,不是刻板的安穩,而是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江鳴謙的一生似乎注定與框架搏鬥......

 

南港的午後,靜謐中帶著忙碌的節奏。走進「什木工地」,陽光正灑在鋸臺上,木板與工具的碰撞聲此起彼落。這裡的創辦人江鳴謙,外號「木工阿彥」,曾經是世新大學電影組的學生,為了還清學貸,他選擇成為職業軍人;退伍後,毅然投身木工世界。「我就是那種只做自己喜歡的事的幸運小孩。」他笑著說。

 



什木工地空間一隅

 

2017年,他創立了「什木工地」,將設計與工藝結合,讓技術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如今,「什木工地」已經成為推動工匠文化的標杆,顛覆了社會對工匠的刻板印象。對江鳴謙而言,這一路的發展既是偶然也是幸運。「能走到今天,我覺得是一種倖存者偏差。」他曾以為自己的故事沒什麼值得分享,但後來發現,正是這些經歷啟發了許多對木工感興趣的年輕人,成為一種示範,這讓他感到由衷自豪。

 

拒絕一眼望到頭的生活 「我只做熱愛的事」

 

「當軍人沒什麼高深的理由,就是為了趕快還學貸。」三年半的軍旅生涯教會他紀律,但也讓他更明白,自己無法被體制束縛。回憶起從軍的日子,江鳴謙形容自己是帶著「刻意懲罰自己」的心態進入軍營。「我想讓自己受點苦,但那段時間確實幫助我培養了入世的態度。」

 

「我役期一到就退伍,馬上找木工師傅學藝,我知道時間不該被浪費。」退伍後,他投入木工世界,像找尋一種久違的歸屬。初入行時,他必須從學徒做起,一點一滴學習基礎技藝。談到是否有過放棄念頭,他語帶堅定的說「放棄從來不在我的選擇裡。」

 

木工阿彥與什木工地團隊穿著制服合照

 

從玩樂聚會到夢想基地 興趣變事業「木工也能很潮」

 

「我們這裡是玩出來的。」他一邊調侃地說,一邊熟練地擺弄手上的工具。「什木工地」的誕生源自於朋友間的興趣與聚會。「我們既不打高爾夫,也不喝酒,索性創造一個大家能一起動手玩的地方。」最初,它只是一個俱樂部,大家在這裡玩木工、交流設計,並沒有經營公司的打算。

 

手作檜木花窗杯墊課|學員動手組裝木條與玻璃

 

然而,疫情期間的市場變化促使江鳴謙重新思考未來的方向。他決定將「什木工地」轉型為個人獨資公司,結合設計、教育和工藝推廣,讓這裡不僅成為一個技藝平台,也是一個承載夢想的空間。

 

如今的團隊成員多為年輕人,他們都以木工為理想的職業選擇。「每個人在這裡的工作,都是他們的第一志願。」江鳴謙驕傲地說,這不僅打破了對木工的刻板印象,也讓社會看見,技藝職業同樣可以成為追求熱情的舞台。

 

企業合作|Aesop 棧板傢俱—為永續再生的木棧板計畫

 

顛覆工匠形象 讓技藝融入年輕世代的日常生活

 

江鳴謙深信,木工不僅是技術,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什木工地」服務內容包括「室內設計」與「施工統包」,涵蓋商業空間、住宅、歷史建築、古蹟等。此外,他們還開設工業教室,會不定期舉辦木工相關課程,不僅傳授技術,在設計與工程的專業之外,也以課程與自媒體,致力於推廣工匠轉型議題,希望打造一個更友善的裝修產業。

 

手作體驗課程由阿彥親自教課

 

江鳴謙表示,開放性的木工課程能在社會中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回憶,許多學生初次接觸木工時,總會驚訝於它的簡單與趣味,而這些小小的「火花」讓他更加確信推廣工匠文化的價值:「木工不僅是一門技藝,它是一種與生活共舞的方式。」他強調,吸引年輕人不僅是因為課程內容本身,更在於他們親眼看見了現代木工師傅的工作樣貌。「以前大家都覺得木工師傅粗魯、笨重,但現在有些人看我們的團隊時會說:『你們跟印象中的木工師傅完全不一樣,做事方法也更酷!』」透過這群以專業態度進駐社群媒體的年輕木工團隊,江鳴謙逐漸將傳統技藝融入現代語境,也成功打破了社會對工藝的刻板印象,重新定義了木工的價值與美感。

 

老屋整建維護|或者新州屋—新竹第一間百貨公司

 

歷史與現代共存 江鳴謙談老屋修復的「裡表哲學」

 

在老屋修復的過程中,江鳴謙強調「不硬留但不忘本」的原則。他帶領團隊參與了多個重要的修復項目,如卵澳石頭屋、新州屋等,這些專案結合了現代設計需求與傳統技藝,為歷史建築賦予了新的生命。

 

以他們參與的「迪化街貝殼好室」修復為例,江鳴謙指出,這座古蹟同時需要保留其歷史脈絡,並滿足現代人的日常使用需求。「像冷氣、印表機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們不可能要求大家手寫文件,這根本不符合現代需求。」因此,在修復過程中,他們選擇使用不破壞結構的方式,像是安裝外掛式的木門,而非將門框嵌入牆體,避免對古蹟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江鳴謙強調:「『裡』代表的是建築的精神與歷史脈絡,『表』則是如何讓它在現代社會中持續發揮功能。」這樣的理念不僅反映在建築修復上,也在日常製作的家具中展現。「我們的櫃子不只是組裝式的現代家具,而是由木工親自手工打造的定製櫃。雖然成本較高,但這正是傳統工藝的價值所在。」

 

他也提到在修復過程中,他們會從傳統工藝中「取樣」,「我們從老技術中汲取靈感,然後融入到新的設計裡,這不僅是對歷史的致敬,也是一種創新方式。」透過這樣的設計手法,老建築不再只是靜態保存的文化遺產,而成為符合現代需求的生活空間。「我們的目標就是在保存歷史的同時,也能滿足當代生活的需求,讓老建築在今天的社會中繼續發揮價值。」這種「裡表相融」的哲學,成為他們修復工作中的核心信念,也使得「什木工地」的作品既保有傳統韻味,又與現代設計相呼應。

 

木工阿彥致力於推廣工匠轉型議題,不定期還會舉辦講座,希望打造一個更友善的裝修產業

 

破解缺工困境 揭露台灣技職教育與市場脫節的真相

 

江鳴謙不諱言,目前台灣的各個工種都面臨嚴重的缺工問題。他認為,這是整個社會對技職教育重視不足的結果。「我們的國家還沒有給年輕人足夠的未來感,所以他們往往選擇服務業。」然而,他依然保持樂觀並充滿希望地說「隨著社會逐漸認識到技職的重要性,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投入這個行業。」

 

「老實說,現在的技職課程跟市場需求有所落差,都是在教些考試用的理論。」江鳴謙認為現行的技職系統與產業需求脫節,他呼籲,政府應重新調整考試與鑑定方向,並以實際從業所需之內容為主導,讓年輕人在學習期間就能接觸真實的工作情境,減少理論與實務的落差。

 

工業風層架課程

 

做木工很帥!用態度玩出專業、玩出未來!

 

回顧「什木工地」的成長,江鳴謙所創立的不僅是一間公司,更是一種價值的實踐。他們不斷挑戰「做木工粗獷、不時尚」的既定想像,「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木工,這就是最好的證明。」他和「什木工地」的夥伴們正以實際行動打破刻板印象,並透過課程、老屋修復和設計,將工藝精神帶入大眾生活,讓這項技藝持續走向更廣闊的未來。

 

 

圖片來源:放言記者林可妮|攝影、木工阿彥、什木工地提供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