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擂台 / 放擂台
放.擂台

讀者投書|只會亂提案、大喊多數暴力的國民黨,網路操作美豬議題的手段再升級!

2020.10.07
17:20pm
/ 簡煥捷

國民黨最大的問題是在於,明明部分提案已經通過,針對未通過的內容,民進黨也提出自己的版本,國民黨團卻還是用斷章取義的方式曲解事實,硬帶風向。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於10月5日邀請教育部、農委會、衛福部等部會就「若開放瘦肉精美豬進口,跨部會如何落實校園供應膳食之食材溯源管理、查驗機制即相關因應作為」進行專案報告,國民黨立院黨團也在此時提出八項禁止美豬進入校園的提案,其中四項被否決,遭到否決不滿的國民黨團便開始批評民進黨立委「殘害國人食安、運用多數優勢護航行政部門」,連帶許多藍營側翼也開始大肆的亂帶風向,甚至還點名特定的民進黨立委是「要讓你的孩子吃到瘦肉精」然而事實真的像國民黨抨擊的這樣嗎? 

 



 

其實,這次美豬開放後,要確保國人食安健康的作法,都是不用經過修法就能做、也已經在做的行政措施。藍營立委的臨時提案,核心功能就是在向行政部門提出各類型的「要求」。這些「要求」有些經現場討論、修正後通過,有些則是直接經表決後被否決。但國民黨最大的問題是在於,明明部分提案已經通過,針對未通過的內容,民進黨也提出自己的版本,國民黨團卻還是用斷章取義的方式曲解事實,硬帶風向。 

 

造謠、惡意操作 

 

例如,國民黨第二案修正後為,「要求教育部明訂高中等以下及大專校院之學生餐廳(自助餐)盒餐及便當,亦須全面使用國產在地豬、牛等生鮮食材,且若使用豬、牛肉品之加工及再製品,亦一律須為國內在地生產之豬、牛為其原料。」這是現場民進黨立委也同意的內容,那藍營側翼繼續說「這些人要讓你的孩子吃到瘦肉精」,就是十足十的造謠。 

 

再來,國民黨第三案(一律使用台灣豬牛)修正後為「要求教育部補正該函文,將豬、牛肉之加工及再製品亦納入規範。規定學校(含幼兒園)團膳若有使用豬、牛肉等加工及再製品為食材,相關加工及再製品使用之肉品來源,亦一律須為國內在地生產之豬、牛肉為其原料。」這一案最終也決議通過,請問後續那些造謠圖片若不是政治惡意操作,什麼才是惡意操作? 

 

我們接著來看,國民黨第四案(高中以下不售含瘦肉精商品)修正後為「要求教育部明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內之商店,均不得販售含乙型受體素(瘦肉精)肉品所製之各類商品,以維護學生健康。」此案結果與第三案一樣最終決議通過,但國民黨和其藍營側翼卻還繼續張揚說「綠委讓你的孩子吃到瘦肉精」,抹黑程度簡直爆表。 

 

故意帶風向 

 

最惡劣的還在後頭,國民黨面對表決未通過的提案,竟然繼續在網路上進行「斷章取義」的網路操作,例如第七案(學校衛生法)表示「教育部、衛生福利部應於二周內提出學校衛生法、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相關修正草案並送立法院審議。」但事實是近日行政部門已經一再說明,美豬美牛的開放,在政策執行端能做的事情都會不涉及修法,然而國民黨就是要故意提及此東西,然後被打臉反對,再故意到網路上討拍帶風向。 

 

此外,國民黨部分的提案未能通過,是因為民進黨版本的臨時提案就涵蓋這些內容,對此,國民黨卻完全隻字未提,還把民進黨塑造成十惡不赦的形象,但就如上述,許多國民黨提出的內容,民進黨的臨時提案也都有對應的項目,條列如下: 

  

  1. 將豬、牛肉等製品的原產地列為校園食材登錄平臺必填項目。(對應國民黨的「溯源管理資訊」)

 

  1. 政府將督導各級幼兒園、學校及課照中心標示使用豬牛肉製品產地。(對應國民黨的「嬰幼兒托嬰機構納管」)

 

  1. 將督導各級幼兒園落實執行食材來源資訊的透明化。(對應國民黨的「嬰幼兒托嬰機構納管」)

 

  1. 鼓勵各中小學供餐多使用營養食材且少用加工食品。

 

  1. 訂定採購契約範本,會訂出罰則。(對應國民黨的「訂定業者罰則」)

 

  1. 督請地方政府稽查幼兒園供餐食材中,國產豬肉、牛肉使用情形。(對應國民黨的「嬰幼兒托嬰機構納管」)

 

  1. 確立驗收責任明確化,由學校端驗收原產地標示的真偽、且中央與地方亦將稽查標示真偽,減少學校行政負擔。

 

看完上述,大家可以覺得執政黨還有可以加強、改進的地方,但千萬不要被國民黨低劣的操作手法牽著鼻子走,國民黨的抹黑沒有一項站的住腳,幾乎可以說國民黨在此議題上,唯一的「正當性」就只剩下斷章取義的抹黑綠營立委了。其實,國民黨這種「自己提案被否決就完全不提執政黨的對案,然後莫名其妙的大喊多數暴力」的操作方式,在上一屆國會就開始流行了,國民黨的政治操作也算的上是趕上時代,只是這對守護學童食安健康、議題釐清及理解毫無助益,反而展現出十足的惡質政治操作,更扭曲大眾對美豬、美牛事實的理解,實在可惡!

 

 

圖片來元:國民黨臉書

 

 
最新新聞
簡煥捷
曾任國會助理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