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專題 / 《李登輝的一千天:1988-1992》精華書摘
放.專題 《李登輝的一千天:1988-1992》精華書摘

給讀者的信/前言

文 / 周玉蔻
2024.02.08
給讀者的信/前言
給讀者的信/前言
文 / 周玉蔻
2024.02.08

本書紀錄中,沒有指明被訪問者,主要是採訪過程裡,大部分政界人士都是在背景提供的原則下,接受訪談的。為了遵守諾言,我只能說,書中的重要關鍵人物,都曾做過面對面的訪談⋯⋯

 

這本書所寫的,是一九八八年一月到一九九二年底,台灣政壇上的幾件大事。這一段時間裡,我剛好在報社主跑政治新聞,後來轉任採訪主任,政治新聞仍是工作的關注重點。


資料搜集過程中發現,這幾年來表面看來劍拔弩張的政治情勢,背後其實不乏溫馨的故事。所以,當一位政界長輩擔心這本書的寫作會激起「新仇舊恨」時,我的答覆是,這裡面還有不少被遺忘了的「新恩舊情」。

 

最近兩年,很多人看到政壇高層不同人物之間不和、爭議甚至反目的新聞報導。撰寫這本書的經驗卻顯示,過往雖有不愉快,這些政治舞台上的演員們內心深處,都還能珍惜相互友好扶持的歡愉。現在看對方,也都能就事論事,記憶著各自的恩與情。

 

卸任行政院長李煥擔任中山大學校長時,當時做省主席的李登輝總統曾經南下高雄,兩人在西子灣畔促膝長談。李主席在李煥政治生涯冷凍期雪中送炭的情誼,李煥未曾忘懷。

 

郝柏村任參謀總長時,IDF經國號戰機試飛發生意外,李登輝總統不顧親近官員反對,當場舉行記者會,為空軍打氣。事後有官員仍心有餘悸地說,在意外現場不遠處就跟記者見面,李總統冒了很大的危險。李總統則再三表示,那種情況下,郝總長需要他的幫助,也唯有三軍統帥的總統能穩住那樣的場面。

 

郝總長對李總統,八八年一月十三日蔣經國總統去世後,就以一次次的公開行動,表達了忠誠的支持。

 

還有代理主席案;為了如期通過李登輝接掌黨領導人大權,李煥曾決定不惜以辭職,抵擋蔣夫人的反對建議。那時,年輕的立法委員趙少康和李勝峰,首先在立法院發起支持新科李總統出任黨主席。

 

李總統明白李煥做祕書長時的襄助,當決定更換李煥的行政院長職務時,曾向李煥表示,會好好照顧李院長擔任公職的長子李慶中。總統身邊人士說,李總統是一番真心誠意。

 

接見愛盟成員時,李登輝特地向立委郁慕明說,郁慕明的建言,做總統的他都看到、也聽到了。

 

九○年五月郝柏村組閣,擬議由王建煊任財政部長,當時有人要求李總統另提人選;李總統說要尊重郝先生的抉擇,而且王建煊年輕,給他機會磨練,將來必能有所建樹。

 

政治本來就有舞台上與舞台下的分別;政治人物之間,免不了有怨隙,更常存有恩情。從民主政治發展的歷程觀察,政治的紛爭與衝突,其實是溝通、談判與妥協,互容互存的開始。與其用不快樂的心情痛惜往昔,不如以前瞻的開懷檢視誤解,走入和諧。

 

九二年的十一月十二日,中生代的宋楚瑜在公開演講中,強調政治不是零和遊戲。他說,民主政治是一種利益衝突與調和的「可能性藝術」。「民主的方式絕非零和式的勝負對決,而是溝通、妥協、各有損益,使整個社會獲得勝面最大、負面最小的結果。」

 

早在一個月以前,曾是政治漩渦核心的司法院長林洋港,就在一次私下訪談時說,「政治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

 

中華民國經濟發展經驗深厚,民主政治卻還僅止於起步階段。不論是執政和反對黨的從政者、選民、政治觀察家,以及新聞界,四年來,每一天都在驚奇與嘗試錯誤中,調適自己在民主社會中的角色。因此,一個坦然不隱瞞事實的回顧,可以當成是一次案例的研究。或者,在所謂政爭的紀錄中,當事人能夠領悟其中可以避免而未避免的「損」,將來能夠多尋找「益」。也或者,這些決定兩千萬台灣民眾安危福禍的政治人物,可以從新的年度起,力行化敵為友的箴言,展現民主社會中,境界更高的政治藝術。

 

本書紀錄中,沒有指明被訪問者,主要是採訪過程裡,大部分政界人士都是在背景提供的原則下,接受訪談的。為了遵守諾言,我只能說,書中的重要關鍵人物,都曾做過面對面的訪談。

 

這不是歷史,也非新聞報導,卻是一次下了功夫的寫作。

 

以書籍記載當代政治事件,描寫元首高官,在英美西方國家的新聞工作者十分普遍;在台灣,卻還是大膽的嘗試。開放民主的社會,不能沒有開放負責也成熟的新聞事業。希望這是一個良性的開始。

 

最後,要感謝所有鼓勵與協助這樣的寫作付諸實現的朋友們。

 

周玉蔻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台北

 

前言


一九九二年,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的柯林頓擊敗在任的共和黨籍布希總統。柯林頓四十六歲;他的副總統搭檔高爾四十二歲。他們兩人從執政十二年的共和黨手中奪回白宮主人權。美國的政治評論家說,美國的經濟太糟糕,美國人求新、求變,他們要呼吸清新的空氣,才以選票趕走了曾經大敗伊拉克的布希。

 

同樣一九九二年,世界上另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國日本,發生金權政治介入者遭司法和輿論嚴厲制裁的事件。自民黨大老金丸信一生在政壇努力建立的王國瓦解;他與金錢和黑道的牽連,讓他付出了政治生涯蒙羞的代價。

 

也是一九九二年,試圖在國際間展現經濟改革力的中國大陸,結束了關鍵性的十四屆中國共產黨黨員代表大會,確定市場經濟的發展原則;也推出新的政治班底。北京不少人說,中生代、有技術官僚訓練的共產黨菁英人才,開始走入政治核心。

 

美國、日本與北京,短短一、二個月的時間之內,發生了若干對台灣政治演進頗有啟示的事件。嚮往美國式民主的人士,紛紛讚嘆美國政權平穩大移轉,和競選落敗人向選票低頭認輸的風度。憂心台灣政治金權化、庸俗化的人士,不忘記提醒台灣的金丸信,莫要步上日本金丸信的後塵。眼看大陸致力經濟改革憂喜參半的人士,一方面欣喜中國共產黨終將走上實質的資本主義領導;另一方面憂心企業移往大陸,危害台灣產業空洞化的後遺症。

 

 

台灣的轉變


一九八八到一九九二年,柏林圍牆倒塌、東西德統一;東歐共產國家民主化;蘇聯解體成為獨立國協,世人宣告共產主義已經崩潰。

 

台灣也在變化。內政方面,資深民意代表全部退職;九○年中,舉行國是會議,朝野取得政治改革共識;第二屆全都是民選的修憲國代九一年底出爐,國大兩階段修憲,在反對黨民進黨的抗爭聲浪中完成。接著,動員戡亂時期終止,臨時條款正式廢除;一個由民選立委組成的立法院,即將在九三年初出現。另一方面,黑名單成為歷史名詞,長年流亡國外的政治異議人士相繼返回家鄉。最大反對黨民進黨也在抗爭中,期許朝往負責任、受民眾認同的民主政黨目標邁進。民進黨主席許信良還有短期之內取得執政權的大志。

 

對外關係上,台灣與包括俄羅斯、越南、以色列在內,世界上大部分角落的國家,搭建了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外交關係;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的大門已經敞開;過去為政治敏感「不敢」來訪台灣的主要國家官員,紛紛打破禁忌;連外交敏感症最高的日本,也搭上了與台灣政治層次較高來往的列車;美國民主黨新政府尚未就任,華府已解除美國政府官員訪華禁令。台灣,終於擺脫往日像得了傳染病般,在國際舞台上尋不到朋友的夢魘。

 

兩岸關係,也在各界不滿意的批評聲中,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轉變。總統府,有國家統一委員會;行政院,有大陸委員會;半官方事務性執行機構,有海峽交流基金會。指引對大陸關係階段進程的,有國家統一綱領;規範兩岸民眾權益的,有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國大陸則在不變的「一國兩制」聲中,成立與海基會對等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中共領導人偶爾也會放出似真又似假的彈性談判方案。最新未獲官方證實的報導,是中共領導人鄧小平說,可以研究聯邦或邦聯的方式與台灣談中國統一。下一步,就看兩岸的交流如何繼續走下去,看三通的關係何時付諸實現。

 

欣喜與悲觀


轉變不能避免陣痛的掙扎。社會上,台灣歷經金錢遊戲、司法不彰、一般民眾價值觀重整的衝激。政治舞台上,有國民黨內石破天驚綿延未息的權力資源重分配的拉扯抗爭;還有統一與獨立的意識型態空前大論戰。一位一生從軍的將領,在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上出任行政院長;第一位本省籍子弟總統,被質疑尋求中國統一的決心不夠堅定。還有副總統之爭;行政院長之爭;大陸政策主導權之爭;主流派與非主流派之爭。辯論、爭罵、衝突與恩怨不滿,都搬上了政治競技場。一片熱鬧沸騰高溫的景象,讓人又欣喜,也害怕。

 

欣喜的人,樂觀開心的眼看著台灣走上民主國家不可避免的嘈雜吵鬧。悲觀的人,卻懷念過往大敵當前、憂患至上一言堂的日子。於是,有人迎接民主,鼓舞歡樂;有人害怕改變,煩惱困惑。要求更多民主者,認定政治改革步伐太慢;擔憂民主就是破壞者,恐懼政治改革捨卻了中國統一的理想。

 

美國式政爭


美國與日本的民主演化史顯示,除了選舉不聞台灣朝野聲嘶力竭的反賄選大奇觀之外,日本金丸信的真面貌曝光,獨立的司法,與不曾涉入政治鬥爭的大型公正媒體,更是日本金權不敵公義的幕後支撐主力。美國的柯林頓,以平民之身一躍而為一國元首,既不須向提拔他的黨內大老頻頻請益,也不必在政權既得利益階層,與新起政治參與者之間做權力分配。論功行賞是他的用人準則,一路幫他開展白宮之路的「自己人」,順理成章,都要歡欣雀躍,至少做四年美國首府華盛頓的新居民。

 

柯林頓當選總統,個人的信念、條件與努力除外,一群競選策士,更是挫敗布希的生力軍。他們發現,只會高唱家庭價值、標語至上,而且沉醉在大敗伊拉克往昔勝事的共和黨政府高官,與一般民眾的距離愈來愈遠。共和黨白髮蒼蒼、舉止行儀穩重的黨內大老們,在華府的高爾夫或網球場、俱樂部裡,高談闊論、緬懷舊日時,卻未能察覺民主黨那一群四十多歲的毛頭小子們,正在華府以外的其他各個角落,聆聽草根美國人的心聲。

 

民主黨的年輕小伙子還知道,柯林頓的副總統配合人選有必要博得選民認同。他們組織了一個副總統候選人抉擇委員會。根據民意調查、選民分布和投票取向,篩選出田納西州政治世家,也算是權貴子弟的參議員高爾為競選伙伴。民主黨挑選副總統候選人的手法,美國政治評論家叫好之聲比批判炮火熱烈。

 

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每個國家的民主模式也不一樣;永遠不改變的,是民意至上,選民第一,仍是目前人類最認可的政治形式。在政治市場上,政策是商品,政府官員是銷售員,選民就是消費者。當政府政策不符合消費者需要時;當政治人物不被消費者認同時,選票就是選民的利器。

 

司法不彰、金權橫行、黑道干政、意識型態洗腦般的口號,以及其他種種問題,權力鬥爭、質詢提案、黑函謾罵都不能解決時,選民就是最後的裁判者。

 

選民與民意至上,正是過去四年,台灣崎嶇跋涉在民主起步道路上,而未跌倒的最大保障。今後不論多少個四年,選民加選票,仍將是民主與安定的保證。

 

台灣的命運掌握在台灣民眾的手上,尤其是投下選票的那隻手上。所以說,選民加油!

 

*重印版將在2024年3月中旬付梓上市*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