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1989 俞國華辭職,李登輝無奈
一九八九年五月十七日,台北的天空晴朗。大清早,新聞界就被這天《聯合報》一版上一則突出的頭條新聞,震驚得人仰馬翻。
中午要播出新聞的三家電視台採訪部門主管,個個心焦如焚,設法四處打探,查證報上說行政院長俞國華辭職,獲得李登輝總統首肯的消息是否正確。
政府官員們看到報導也都納悶萬分;不少人在辦公室無心上班,紛紛竊竊私語。
就在這股猜測、耳語頻傳的詭異氣氛中,接近正午時分,神色凝重的俞國華院長,出現在行政院長辦公室一批應邀而來的記者前。他面無笑容,頸項僵直著走向鬧哄哄簇擁的記者群,寧波鄉音濃重的說,他確實已辭職,對請辭有三點聲明;第一:辭職是為了黨內團結;第二:李總統聲望卓著,為國內外推崇,當初考慮請辭會影響政局的因素消失,是一個適當的時機;第三:希望能把棒子交給年輕的一代。
記者們先是一愣,接著七嘴八舌搶著問話,要知道為什麼,誰接任等等,現場頓時一片混亂。俞國華鐵青著臉,平素就不善於應付這種場面的他,更是不知如何答腔,只有一言不發離去。
一時間,記者群一鬨而散。搶發新聞的電視台與晚報記者,飛奔著爭先恐後搶電話,急匆匆和報社或公司聯繫。
中午,電視新聞播出俞國華鎮定中掩不住痛楚,說他確已提出辭呈的重大消息。
與俞國華合作一年半的李登輝總統,坐在官邸書房裡看完這段電視報導後,默不做聲、低首沉思。
同一時間,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祕書長李煥的辦公室裡,洋溢著一股歡欣的氣息。這一天終於來到了;李煥最信賴的親信們,暗自為祕書長高興。他們明白,祕書長接替俞國華出任行政院長的機會,八九不離十,現在只等好消息公諸大眾。
不得已的決定
李煥在中國國民黨內,從黨務基層工作做起。大陸時代,即跟在已故的蔣經國主席身邊;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過程中,李煥被認為是影響蔣經國採行容忍異己、開明政策的重要幕僚之一。一九七八年六月,李煥在國民黨組工會主任任內,據說是因為中壢事件而遭蔣經國撤換,出任中視公司董事長;八○年七月赴高雄創辦中山大學。沉潛數年後,李煥在政壇公認的復出聲中,於一九八四年重回政界出任教育部長。
這個時候,台灣的社會正渴求自由、民主與開放,具儒者風範又有國際眼光的李煥部長,提出政府再也不嚴格禁止中學男女生制式髮型的主張。
當時的威權統治文化下,這是一項極大突破。李煥的聲望回升,政界也期待他更上層樓。
八七年六月,李煥果然在蔣經國的支持下,轉任國民黨祕書長。
李煥出任此一要職,政壇上流傳著不同的說法。最可靠且權威的消息來源證實,李煥就任祕書長,原非蔣經國主席的第一人選。
消息來源說,那時,蔣經國已有培育年輕副祕書長宋楚瑜接班就任祕書長的打算。
宋楚瑜之得到蔣經國喜愛與信賴,他軍人出身的父親宋達與蔣經國的部屬關係,固然是宋楚瑜得到蔣經國認識,進而賞識的原因,但所謂宋達臨終託孤之說,依當事人宋楚瑜解釋,與事實差距極大,是穿鑿附會的說法。
宋楚瑜一九七四年一月,自美國喬治城大學獲博士學位返國,出任那時行政院長經國先生的英文祕書,主要是前任祕書錢復的推薦,和宋楚瑜的母校政大校長劉季洪的力保。據宋楚瑜向朋友私下表示,學成自美回國前,他還從未見過經國先生。宋楚瑜的父親在當年四月間病故。
宋楚瑜顯然符合蔣經國心目中優秀年輕人的條件。加上後來在蔣經國身邊表現了危機處理的能力,獲考驗成為經國先生晚年有意培養的政界年輕一代人才。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五日深夜、十六日凌晨,任總統英文祕書的宋楚瑜說服當時美國駐華大使安克志,提前將美國卡特政府即將與我方斷交的消息,連夜趕赴大直經國先生官邸,報告經國先生,使得我方有較多時間因應。
蔣經國總統對這位年輕祕書那天夜晚當機立斷,冒著遭訓斥的危險,深夜來到床邊搖醒自己的決定,極為稱賞。此後,遇有政府重大事件,宋楚瑜經常奉命處置。一九八六年五月初,華航機師王錫爵駕駛貨機飛往大陸,國內外沸騰之際,宋楚瑜鼓起勇氣向經國先生建議,允許華航和中共中國民航人員在香港談判。這在當時是既敏感又高度禁忌的意見;經國先生一番深思後點頭同意,並授權宋楚瑜負責協調處理。事後證明,這樣的做法不僅解決問題,還大大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形象。蔣經國總統對宋楚瑜更加另眼相看。
八七年初,中央黨部原任祕書長馬樹禮以年事過高無意宦途為由,向蔣經國表明引退之意時,蔣經國就有由宋楚瑜接任的主意。
一開始,馬樹禮推薦李煥做自己的接班人,也不反對宋楚瑜續任的構想。
當時,曾有黨內人士私下傳達給蔣主席的訊息顯示,宋楚瑜的領導,似乎尚未扎下堅實的基礎。
蔣經國體認到年事尚輕的宋楚瑜,可能還需要培養升任祕書長的聲望。馬樹禮求去之心急切,宋楚瑜出掌大任時機尚未成熟;一番思量後,蔣經國選擇了老幹部李煥為他看守中央黨部。
此時,蔣經國的健康已日益惡化。生性堅毅耐苦的他,強忍肉體錐痛,排除萬難,設法推動奠定今日台灣政治民主化的改革基礎。黨祕書長李煥與副祕書長宋楚瑜是他身邊的得力助手。
蔣經國逝世後,李煥與宋楚瑜等國民黨人,一起協助李登輝接任元首職位,又登上黨主席寶座。一九八八年七月七日十三全大會中,李煥一席鏗鏘有力的演溝,風靡了出席大會的黨內代表不說,民間一般大眾也注意到這位李祕書長無法阻擋的政治前途。
李煥的自我期許跟著日益升高。同一時間,行政院長俞國華的民意支持度卻逐步下跌。經國先生時代就已滿城風雨的李俞較勁小道消息,這時候更成為政界茶餘酒後的談話資料。
在四面楚歌時,唯一對俞國華能力表示明確支持的,是李登輝總統。一九八九年五月以前,李登輝不只一次抵擋著要求更換俞國華的聲浪,用各種理由替俞國華辯護。
對李登輝而言,八九年五月同意以李煥取代俞國華,是不得已被動下做成的決定。
「逼宮式」的陰謀
李煥八九年六月一日就任行政院長,政界普遍傳聞,是著眼於當年年底的立法委員等三項公職人員選舉;新聞媒體也都傾向此一說法,在這方面多有著墨。新聞分析中指出,執政黨評估選情,俞國華的軟弱領導對選戰不利,院長易人主要在為爭取選民支持鋪路。
那年選舉,國民黨慘敗,李煥的魅力未能如預期般發揮功效。其實,以選舉為由逼退俞國華的安排,只是表面藉口,李登輝明白這是權力之爭。
李煥卸任院長後,九二年十月接受訪談,提及俞國華當年辭職的往事,也說選舉考量之說並不真確;他未明確解釋俞國華辭職的內情,但證實俞先生離開行政院,是俞院長主動,「不是李登輝總統的主動意願」。
俞國華則對自己的辭職,滿懷複雜回憶。他再三跟外界表明院長任內,早有去職之意,那時做請辭的決定,即是不戀棧權位的具體行動。八八年一月十三日,蔣經國總統故世,俞國華就曾誠懇向續任的李登輝總統表示辭意。不過,八九年提辭呈的情勢,是一場接近有計劃「逼宮式」的陰謀,則是俞國華一直無法釋懷的往事。
李登輝也對俞國華辭職的曲折內幕,存有疑問。他曾花費心思晤談相關人士,試圖釐清內情。從他所得的資料分析,這次俞國華忍痛下台,李煥順利接掌行政院,李煥幕後操縱運作的可能性極高。
李煥斷然否認。他似乎未曾察覺,李總統紿終無法接納他這位行政院長,也與這事有極深關聯。
李登輝相信,為得償出任行政院長的願望,李煥運用手法,讓俞國華在心有不甘下辭職;並且讓李登輝別無選擇,不能否決由李煥接任的事實。
仔細剖析,這是一場戲劇般的權力鬥爭戰。有意於閣揆的李煥,向若干與俞國華熟識的政界重量級人物,傳達李登輝不滿意俞國華的消息,暗示只要俞國華同意,李登輝已有更換俞國華,以李煥代之的準備。
俞國華那時已是動輒得咎,既然李登輝有換人之意,政界大老也樂得順水推舟。何況,李煥聲望如日中天,襄助李登輝鞏固主席地位早已建功,由他出任行政院長似也順理成章,且能化解政壇綿延已久的俞李之爭。
俞國華原先極為抗拒。八八年七月的黨內十三全大會以後,來自中央黨部的挑戰就更加尖銳。不服輸的個性,加上李登輝的庇護支持,俞國華咬著牙不肯低頭。
如今,情況不同了;傳話者口中所說李總統也同意自己卸任的安排,深深打擊著俞國華。他自知,失去李登輝的支持,他就不能再保住院長的職位了。
與老友聯合報系董事長王惕吾一席談後,俞國華萬念俱灰,決定請辭。他在五月八日交出辭呈給李總統後,與王惕吾商妥選擇在五月的一天,由《聯合報》刊登他請辭堅定的報導。新聞見報當天再由俞國華本人證實。
五月十七日,消息正式公開之前,俞國華的日子十分痛苦,但在人前仍力持鎮定。幕僚中除了祕書長錢純外,無人察覺院長有異常之處。五月十六日,《聯合報》獨家新聞見報的前一天夜裡,那時仍是新聞局長的邵玉銘,接到俞院長打來的電話,院長在電話中說自己已經辭職,翌日若有人詢問,可以據實相告。
邵玉銘既驚訝又不解,礙於身分未便詳加詢問;直到看了《聯合報》才恍然大悟。
埋下不信任的種子
《聯合報》、電視午間新聞,再加上當天下午的晚報。不到二十四小時,俞國華院長下台,李煥繼任,已成為全台灣上下當天公認的政府人事大調整。
李登輝卻不這樣想。他事先並不知道俞國華與《聯合報》之間發布新聞的約定,更對報上紛紛說李總統已內定李煥出任院長的報導感到不解。他確實接到了俞院長的辭呈,但仍未核准,繼任人選也還未和相關官員討論。五月十八日,李登輝會晤了李煥。記憶中,對院長接任人並無定論;但新聞媒體繼續以更為肯定的語氣,確定李煥就是新任院長。李登輝察覺到他已沒有其他選擇的餘地。
李登輝那幾天經歷的一切,他自己都有些莫名其妙。當事人之一的俞國華也覺得奇怪。從他承認已辭職的新聞報導時所說,希望由年輕人接棒來看,顯然極度排斥年齡相仿的李煥出掌行政院。
實情究竟如何,俞院長在事過境遷之後不願多談;李煥沒有詳細說明;李登輝總統的心情也是往事已矣。不過,接近李總統的人士證實,李總統當時推斷,這一切大部分是李煥策劃,但已無法挽回之後,只好在無法接受的憤怒不滿中接受了現實;心裡卻對李煥另有一番說不出口的觀感。
也就是說,從一九八九年六月一日,李煥轉任行政院長的第一天起,李煥就無法得到李登輝的信賴。
李登輝的處事做人的準則裡,有許多禁忌;其中,被瞞騙是他認為最不能原諒的行為。李煥接任行政院長,即被李登輝界定成為是一次類似這樣的的經驗。
李煥起初並未查知李登輝對他的反感;他相信,一九八八到一九八九年一年多的時間裡,他對李登輝付出了高度的忠誠。況且,黨意與民意的支持後盾,都無稍減地環繞在自己身邊,領導內閣的佳績恐怕是擋都擋不住的順意了。
登上行政院長職位,李煥立意要博取李登輝歡心。一九八九年六月內閣閣員重組,李煥處處設法提出他認為與李登輝關係密切的人選晉升部長級職位。他正式接任行政院長後,每逢要務即向總統報告,表現合作忠心的服從。
李登輝無力揭露事實,深覺痛苦不堪。他懷著戒心之餘,很難與李煥推心置腹。輿論界卻毫不知情,對政府的施政充滿期待。表面上,政府運作如常。
權力慾下的犧牲者
俞國華滿腹心酸離開行政院時,也領悟到院長換人的主動權,並不來自李登輝,而是一場人事鬥爭。他氣憤到了極點。俞國華未曾料到一生忠於國民黨,忠於蔣中正父子的他,最後會這樣告別政壇。
俞國華再三表明並不戀棧行政院長職位;但外表老實、性格卻極倔強的他,一九八八、八九年間,好不容易一次次克服了來自各方對他權位的挑戰,主要就是要保持心裡的最後一口尊嚴,不肯輕易屈服。
俞國華知道外界對他施政並無好評,但他不認為言行謹慎、決策多加思量是保守;語言與形象的問題,更非他本人一夜之間可以改觀。俞國華篤信誠意、正派,領導政府自認無愧於心,也無愧於民。
一九八四年五月至八九年五月,俞國華出任院長五年期間,正是中華民國政治、社會大轉型的過渡陣痛期。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解嚴,解除黨禁,到八八年一月解除報禁,以至最大突破的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俞國華在蔣經國的政策指示下,一步步執行著這些改造中華民國社會體質的重大決策。
只不過,在強人領導下,開放政策的讚美與歌頌聲,歸功於蔣經國;各種相關的後遺症與反彈,卻由行政院長俞國華承擔。
俞國華是在前任行政院長孫運璿聲望高達頂峰時,意外因孫院長中風接任院長。在民眾對孫院長的懷念情緒下,俞國華注定很難成就自己為一位受民眾歡迎的院長。
命運的安排,俞國華只有唏噓嘆息。出任行政院長之前,俞國華以財政部長、中央銀行總裁與經建會主任委員等資歷,長年身為金融經建界龍頭,深得蔣經國倚賴,一直是政經界奉為大老的黨政重臣。民間聲望的高低,從未影響他,也無法動搖他的地位。
沒料到,從政道路上最後一個行政院長職務,卻在俞國華的人生紀錄上,留下了痛苦、不堪回首的扉頁。
直至今日,俞國華對於自己成為權力慾下的犧牲者,依然難解苦痛情緒。俞夫人董梅真女士,八九年五月下旬,俞院長確定去職未久,接受電視記者訪問,有感而發的說:「政治太可怕了」,正足以說明俞國華那時的心情。
這一切,外界當時並無深入了解的興趣。台灣的民眾普遍相信,代表舊時代的俞國華的離職,象徵著新氣魄的來臨。雖然有少數人對俞國華眉宇間的哀戚,表示同情與不忍,但大部分還是對李煥展現在電視螢光幕上燦爛的笑容,給予友善的認同;指望李登輝與李煥的新搭配,為求新、求變的台灣帶來新氣象。
積極部署人事
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日,受蔣經國總統拔擢登上副總統職位後,李登輝一方面掌握著每一個與蔣經國對話的機會,深思領會經國先生他的治國理念哲學。另一方面,他大量閱讀書籍,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資料,試圖深入了解領導的內涵。
八八年一月十三日,在事前從未曾料及的情況下出任總統。李登輝回憶蔣經國生前談話,再加上日復一日的思考,描繪自己的領導方針,並且一步步付諸執行。
一九八八年起,一連串政府重要人事與重大政策的推動,就是依照這個藍圖順利進行。俞國華的合作,李登輝認為是他得以將理念現實化的主要原因。不過,在部分國民黨內老人眼裡,俞國華太過軟弱,才讓李登輝得以坐大領導權勢。他們當中有人當時毫不猶疑的同意由李煥取代俞國華,也是指望李煥的強勢,能壓抑李登輝的操縱大權。
院長爭奪戰後,李登輝明白過去有俞國華支持的局面不再,但情勢仍在掌控之中,以後要投注更高的智慧和技巧就是了。於是,八九年下半年裡,李登輝依照構想,安排擔任參謀總長八年之久的郝柏村轉任文職的國防部部長。
接著,在明知李煥有意升任副總統,以及若干大老對副總統人選有意見的情況下,李登輝堅持挑選總統府祕書長李元簇出任第八屆副總統。
這個選擇,對李元簇本人與政界而言又是一次驚奇。約一年前的八八年十月,被邀請出任總統府祕書長,已經是李元簇人生際遇上的一次意外中的意外;做副總統恐怕是他自己從來沒有想望過的事情。
李元簇接下中華民國政治史上深具意義的第八任副總統職銜;卻引發了一場國民黨內影響深遠的政爭。
事後從各種角度探析,一九九○年這次政爭,副總統人選固然是導火線,一九八八年年底至一九八九年李登輝主導的人事、外交,與大陸政策的強力作為,累積了國民黨內不同勢力對他的不滿和疑慮,才是九○年二月,黨內高層發出政爭反撲的主要成因。
*重印版將在2024年3月中旬付梓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