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政軍杰論
放.高論
政軍杰論

【政軍杰論】美撤軍阿富汗 意外促拜登對台安全再保證 美台軍事合作可能再升級

2021.08.23
12:09pm
/ 吳明杰

但在拜登政府一連串包括對台灣在內的盟邦進行安全再保證後,證明因阿富汗事件而「撿到槍」的,絕對不是中國,反而可能會是台灣在內的美國盟友。

 

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北京和台灣親中統派藉「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口號,企圖分化台美關係並對台播散投降主義。結果美國拜登總統不僅駁斥把台灣和阿富汗的類比,還首度公開把台灣和日本、南韓、北約等重要軍事盟國並列,並強調若有任何人侵略台灣在內,美國會做出回應。拜登這項談話,不只形同對台安全的再保證,也透露美台未來可能的軍事合作方向,雙方未來都應朝共同協防台海安全目標而努力。

 



美國計畫性逐步將台灣提升至軍事盟國待遇

 

針對拜登這項對盟邦的安全承諾,有華府學者認為,台灣似乎不能和日本、南韓和北約在內的軍事盟友並列,因為美台間並無共同防禦協定,美軍目前也沒有在台駐軍。然而,這也正突顯出,美國對台安全的保證有其獨特性。雖然台美間過去因中國阻礙,美國對台的軍事協助目前還未提升到真正的軍事盟邦等級,但不代表未來雙方不可能再恢復過去兩國曾是軍事盟國的關係。因此拜登這次談話,也可以解讀,華府在助台安全上早有規劃,只是須評估台海情勢發展而謹慎處理。

 

在中國的阻攔下,美台關係特別是軍事合作的發展,原本就難一步到位,需要時間逐步調整和升級。雖然美台間現無共同防禦協定,美軍也未駐台,但在比照盟國待遇上,近年美國對台軍售模式已經調升等同北約盟國等級,從過去包裹式軍售改為個案式軍售,也才會出現從川普政府開始至今連續12次對台軍售。由此可見,華府有意把台灣逐步提升為軍事盟國待遇,已從前任川普政府開始,而拜登政府也有相同共識,並已經一步步慢慢在向前推進。

 

就目前現況而言,在美國對盟邦的軍事協助上,台灣確實比較接近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另外提及的以色列,因為美國對台、以的安全保證模式,主要都是透過軍售等外部協助,而未真正駐軍。不過差別是台灣內部政治情勢,還受到中國統戰和間諜滲透,因而美方出售台灣高精密武器仍有顧慮,這也是台灣目前仍無法比照以色列能夠採購獲得的F-35匿蹤戰機的重要原因。

 

不過,只要台灣不會倒向中國,並有自我防衛決心,美國對台軍售的質量仍有持續提升的可能。像是過去在親中的馬政府執政時,美方就不願出售全新的F-16C/D戰機,只同意讓台灣現有的F-16A/B戰機進行性能提升;而在蔡政府上台後,明顯與中國劃清界線,美方就通過售台全新的F-16C/D的Block 70/72批次的F-16V戰機,顯見華府是否有意把台灣提升到軍事盟邦等級的安全協助,除了中國軍事上的對台威脅狀況外,也會視台灣是否願意為自己而戰調整和改變。

 

台灣自有完整軍備系統,與阿富汗大相逕庭

 

若非近年統派親中人士隨著北京散播失敗主義和投降主義,刻意分化台灣內部團結,其實台灣從1979年美台斷交至今40餘年來,一直是靠自己在捍衛台海安全。即便現今面臨共機持續對台侵擾,台灣仍舊依靠自己的空軍戰機和防空飛彈在守護台海安全,雖然美國持續透過台灣關係法和軍售從外部協助台灣提升軍力,但台灣在戰備上早未仰賴美軍的協助,所以台灣的安全情勢,豈能拿來和完全靠美軍的阿富汗相提並論。

 

國際社會本來就現實,美軍協助阿富汗長達20年,其實已算仁至義盡,若阿富汗政府自己不想戰,美國當然沒理由繼續幫。唯有自助才有人助,台灣負責自己的國家安全,本來就是理所當然,但有美國等盟邦願助台灣,則對於避免中國武力侵台、預防戰爭有更大嚇阻力,對於台海和平也有更大的穩定效益。因此台灣安全當然不能全靠美國,但不代表台灣不該和美國安全合作,甚至拒絕美國對台的安全協助和保證。

 

特別是,美國已開始集中資源準備對抗中國,拜登對台安全保證也已說出口,在這次美軍撤離阿富汗事件後,為了避免遭到北京再度落井下石,或是又讓盟邦出現疑慮,還有美國內部的政治抨擊,拜登政府勢必要展現更具體的行動,才能確保美國的強權角色,以及拜登政府的公信力。因而可以預期,華府在阿富汗事件處理告一段後,應會開始出現包括對台在內的鞏固盟邦動作,台灣未來在對美軍事合作上,有可能會出現意外的收穫。

 

雖說因美軍撤離阿富汗,塔利班因接收阿富汗政府軍所遺留美軍援助裝備而意外「撿到槍」,而北京也以為自己在抗美、對台統戰上「撿到槍」,可藉此機會分化盟邦對美國的信賴,特別是離間台美的關係發展。但在拜登政府一連串包括對台灣在內的盟邦進行安全再保證後,證明因阿富汗事件而「撿到槍」的,絕對不是中國,反而可能會是台灣在內的美國盟友。

 

 

圖片來源:美軍354戰鬥機聯隊公共事務組提供;示意圖:放言視覺設計部 傅建文

 

最新新聞
吳明杰
中山大學政研所碩士,曾任自由時報政治組副召集人、中國時報撰述委員、壹週刊資深記者,現為自由作家。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