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政治
放.新聞
政治

政治生涯「最驕傲的政績」?陳水扁:從擔任立委就開始推動「軍隊國家化」 讓台灣免於「軍事政變」危機!

2022.03.28
15:38pm
/ 放言編輯部 吳栢妤

陳水扁說,自己不是擔任總統後才開始推動軍隊國家化,而是從擔任立法委員時期,就在外交國防委員會提出「國防四大改造」。

 

前總統陳水扁近日接受華視《三國演議》節目專訪,昨(27)日華視播出下集節目,談及自己從政路上最驕傲的政績,陳水扁直言:「我從來沒改變過,我捫心自問,絕對對得起大家的就是推動『軍隊國家化』。」

 



「我不敢說我對國家有多大的貢獻,但是我絕對是一個非常認真做事的總統,我一心一意都是為了這塊土地,以及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以及國家的未來如何走正確的路。」陳水扁說,若被問起「最驕傲的政績」,他的回應始終沒變過,那就是推動「軍隊國家化」。

 

陳水扁表示,「軍隊國家化」可以避免像泰國、緬甸等國一樣,有軍人干政或軍事政變的問題。他更透露,自己總統任內就曾面臨幾次危機,包括所謂的「柔性政變」,或是一些退將講了一些話等等,但是至少都是有驚無險,「因為我們走正確的路」。

 

事實上,陳水扁並非上任後才開始推動軍隊國家化,而是從擔任立法委員時期,就在外交國防委員會提出「國防四大改造」:第一、軍隊國家化;第二、軍政與軍令一元化;第三、情治單位法制化;第四、軍品採購國家化。他自信地說:「而且是非常認真的在推動。」

 

「軍隊國家化還是最重要的。因為當時看到,我們的『國軍』不是國家的軍隊,而是黨軍,而是蔣家軍;國軍效忠個人,效忠某一個政黨,那是不對的,那是不符合民主的真諦。」陳水扁強調,國軍是屬於國家、人民的軍隊,絕對不是黨軍或是私家軍,所以他擔任立委時就很清楚,台灣若要成為民主國家,「軍隊國家化」是第一要務,軍人的本務就是保衛國家、保衛人民、守衛土地。

 

陳水扁2000年上任總統後,也常常告訴國軍官兵:「我雖然是總統兼三軍統帥,但你們不要效忠我個人,要效忠這個國家、效忠人民、效忠土地,選舉的時候都不要幫我,也不要幫我的政黨拉票。」他指出,在他這樣宣示之前,很多國軍都會接觸選舉的,包括一些高階將領的夫人都要到眷村去拉票,但從他的時代起「全部改變」,為的就是「維持政治中立」。

 

在陳水扁的第一屆立委任期內,他提出《國防部組織法》草案,即後來大家熟悉的「軍事憲法」,陳水扁說,當時台灣空有憲法規定,但實際上並沒有軍事憲法、沒有國防組織法,後來「國防二法(《國防法》與《國防部組織法》)」建立後,確立「文人領軍」體制,也才改掉過去參謀總長、國安局長不必到國會殿堂接受質詢的失衡現象。

 

陳水扁強調:「總長再大都沒有部長大,情資單位的首長要預算,那就是要到立法院報告、備詢;以前都不用,那是違反民主的真諦,要接受監督、接受制衡。」因為軍政、軍令一元化,參謀總長不能在以自己是「軍令系統」、「總統的幕僚長」為由,拒絕到國會備詢,大家都是國防部的幕僚長,部長要到立法院備詢,幕僚長當然也要去。

 

另外,《國安局組織法》則確立情治單位法制化,陳水扁說,法制化後就不再是「黑機關」了,沒有一個人可以逃避得了監督,這都是「軍隊國家化」的一環,從立法院一直到總統府,都劍及履及,避免「柔性政變」等可能造成國家憲政危機的風險。他重申:「這是台灣現在的驕傲之一!」

 

矢板明夫:推動軍隊國家化需要極大政治智慧

 

「我覺得陳總統從立法委員時代就一直推動這個事情,這不光需要很大的決心,還要很大的政治智慧。把這個事情完成之後,大家可以放心台灣的國軍,這點是非常了不起的。」近日在撰寫陳水扁傳記的矢板明夫也肯定,陳水扁最重要的政績就是軍隊國家化。他認為,要推動民主化很容易,但要掌握軍隊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最明顯失敗的例子就是緬甸,緬甸民主化這麼多年後,軍隊還是能發動政變。

 

矢板明夫認為,陳水扁推動「台灣的本土化」,也是很重要的事情,他在任期內設定了很多的「路障」,後來接續上任的總統馬英九是走「化獨漸統」的政治主張,但因為有陳水扁推動正名運動、公投等,讓台灣意識得到很大的成長;後來馬英九上任後,好不容易把陳水扁設下的路障都拆除,見到習近平時已經是8年任期的後段了,「如果不是有這些路障,可能一下就開過去了」,所以很重要。

 

不過,陳水扁表示,所謂「本土化」是矮化的說法,正確來說應該是「民主化」,一切都是繞著民主的,而所謂民主不是嘴把講講,要奉行「你做民,也要由你來做主」,而不是「你做民,我幫你做主」。他強調,民主對他而言已經是一種「政治信仰了」,包括凍結國統綱領、公民投票都是其中一環;同樣的道理,台灣的未來、兩岸的關係何去何從、路要怎麼走,絕對不是總統一個人決定,也不是執政黨決定,當然也不是代表間接民意的國會殿堂表決通過,直接民主就是由人民來當家作主,因此就是訴諸「公民投票」。

 

 

圖片來源:翻攝華視《三國演議》Youtube頻道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