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浩然正氣
放.高論
浩然正氣

【浩然正氣】台灣如何應對中國經濟危機的風險?

2023.10.15
12:34pm
/ 汪浩

台灣經濟的一個長期結構性困境,就是國內投資不足,國外投資過度。2008-2022,GDP從4170億美元增長到7614億美元,增長82%,此增長過度依賴出口,只有約20%來自投資拉動,相比發達國家一般30%。與此同期,台灣國際投資淨資產從5589億美元增長到17160億美元,增加2倍多。

 

2023年以來,中國經濟的疫後復甦不如預期,出口連續5個月下滑,進口連續9個月下跌,外需不振,內需疲軟,大宗商品價格居高不下,下游企業利潤擠壓明顯,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城鎮青年失業率近25%。嚴重的房地產危機,恆大和碧桂園破產,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面對中國經濟風險,台灣應該主動降低對中國和香港出口的依賴。台灣對中港出口,2015年有1093億美元,2022年增加到1859億美元,蔡政府7年,台灣對中國出口增加70%,並沒有受到台灣不接受「九二共識」的影響。但是,台灣對中港出口佔台灣總出口比重卻下降了,2022年佔比38.8%,是18年來新低!2022年,台灣對東協出口806億,達歷史新高。對美歐出口都刷新記錄,對美出口佔比15.7%,為18年來新高。

 

台灣出口數據透露什麼?

 

2023年前9月,台灣出口3168億美元,下降13.8%YoY,但全年出口還是會超過2020年3500億的水平,達史上第三高。2023年前9月,台灣對中港出口佔比降到35%。中國如果決定終止ECFA 早受清單,台灣對中港出口佔比降到30%以下,長遠來說是好事而不是壞事。這幾年,在中國打壓下,台灣農產外銷成功轉型,農產品外銷中國的金額佔比從2018年的23.2%降到2023年的9.1%,2023年1-7月台灣農產品外銷第一大市場美國佔18.5%,第二大市場日本16.4%,台灣農民的外銷收入和產品單價反而提高。

 

2023年6月底,台灣金融三業對中國曝險合計1.12兆台幣,下降17.8%YoY, 總額創近年新低,但還是有中信銀和凱基銀兩家對中曝險佔淨值比率超過五成。台灣金融三業應該加速降低對中國曝險。

 

累計今年前9月台灣對外投資升到16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但對中國投資比重降到只佔15%左右。長期以來,中國居台灣對外投資首位,2011年占整體對外投資比重曾達83.8%歷史高峰,但美中貿易戰帶動供應鏈移轉,近年來,台灣對東協、美國和印度投資上升,對中國則下滑。今年1-7月我國對新南向政策18國投資占對外投資43.9%,台灣對東協的投資金額已超越中國。台灣自2016年推動新南向政策,強化對18國投資及貿易,促進供應鏈調整及拓展新市場,2020至2022年台灣對中國投資額均不及60億美元,台商對中投資呈現緊縮態勢。

 

台灣經濟的一個長期結構性困境,就是國內投資不足,國外投資過度。2008-2022,GDP從4170億美元增長到7614億美元,增長82%,此增長過度依賴出口,只有約20%來自投資拉動,相比發達國家一般30%。與此同期,台灣國際投資淨資產從5589億美元增長到17160億美元,增加2倍多。台灣國際淨資產額全球排名第5,是GDP的2.2倍。這五年,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取得重大成果,到2023年9月,總投資額2.1兆台幣,1407家通過審核,預期創造就業15萬人。但吸引台資回流和外商投資台灣,還有很大空間。

 

對於台灣經濟的建議

 

最近,賴清德副總統在「國家希望工程」國政願景發表會上,向國人報告「創新經濟、智慧國家」的政策方案。他特別提出打造「創新創業雨林生態系」,新創投資金額每年達到 1,500 億元,10 年內,讓台灣成為創新解決的方案的淨輸出國。賴副的方案,還是過於保守。在台灣國際投資淨資產中,央行外匯儲備佔了5640億美元,我建議將外匯儲備拿出10%,即500億美元,來成立一個主權基金,主要投資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安控、通訊的「五大信賴產業」的升級。這個主權基金要找美歐日30家最大的創投基金管理公司,按產業成立30個不同基金,讓他們去找國際和台灣資本市場融資,融來資金後,台灣主權基金可以1:1配資,達到1000億美元總規模,一起去購買美歐日各國創新科技智慧產權,聯結台灣5大產業創新和技術商業化,推動產業升級,同時基金也能有合理回報,永續增長。台灣主權基金可以要求這30家創投公司在台灣開辦公室,把台灣創投基金管理行業升級和國際化,一舉兩得。

 

台灣經濟的第二個長期結構性困境,就是政府(中央+地方)財政收入佔GDP比太低,不到15%,而開支中只有不到15%用於經濟發展,所以政府對經濟發展的直接投入只佔GDP2.2%。但是,台灣人對舉債很反感,所以政府總體財政狀況很好,中央政府長期債務佔GDP從2016年的33.3%降到2023/6的27.2%,而OECD國家大都在100%左右。問題是台灣政府收入少,負債又這麼低,哪來的錢去發展公共建設?

 

今年大選,各候選人提出了各種社會福利的補貼政策。選舉年,候選人端出牛肉給選民,可以理解。但台灣發展模式的特色在於「小政府,大社會」,台灣藏富於民,不應發展成歐盟式的福利國家。而台灣公共建設投資長年不足,雖然過去八年,蔡政府「前瞻計畫8800億」做了些補救,但遠遠不夠。未來八年,賴清德如果當選總統,可不可以提個「2兆的前瞻計畫2.0」,加大公共建設投資?資金來源可以靠發行長期國債和公私合營部份項目來解決。依法,中央政府長期舉債上限是GDP的40%,台灣GDP 23兆台幣,到今年底,中央政府債務佔GDP不到30%,完全有能力發行2兆「前瞻計畫2.0」特別建設公債,在今後八年,與地方政府和民間合作,加大公共建設的長期投資,才能讓經濟發展後勁更足。同時,中央政府多發行公債,也給台灣金融三業提供更多的投資機會,特別是吸引人壽保險業的長期資金,更多投資國債市場,減上對中港曝險。

 

 

圖片來源:蔡英文臉書

 

最新新聞
汪浩
自由撰稿人,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著作《意外的國父》、《冷戰中的兩面派》。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