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騰焰飛芒
放.高論
騰焰飛芒

【騰焰飛芒】趙天麟的中國結

2023.10.26
15:20pm
/ 孫瑋芒

趙天麟宣布退選後,他的妻子丁雅婷發表聲明,表示「我當年選擇原諒我先生,這次還是會與他站在同陣線」。他的婚外情已不是他的家務事,而是關乎民進黨抗中保台號召、國家安全。

 

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被爆出與中國籍女子張晴發生婚外情,新聞延燒24小時後,宣布退出競選連任。2018年是趙天麟的關鍵年,呈現了他心中的中國情結。

 



趙天麟對中國的行動

 

經濟主張靠中國。2018年2月22日,投入民進黨高雄市長初選的趙天麟在《自由時報》刊登「開放之路」全版廣告,副標題宣告「趙天麟遞出兩岸橄欖枝 推動高雄深圳雙城論壇」,當天並在臉書主張「正面看待中國崛起的事實,善加利用中國經濟列車」,強調「開放之路」是「必要且唯一的選擇」。

 

所謂的遞出橄欖枝,是指勢均力敵的一方而言。台灣和中國的緊張關係,問題不在台灣沒有釋出善意,而在中國併吞台灣的企圖。

 

趙天麟提出推動高雄深圳雙城論壇主張之際,共機早在2016年開始繞台、擾台,展開灰色地帶戰爭,他和張晴的戀情持續中。

 

2018年4月26日,時任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公開承認共機繞台,指「近日,中國空軍出動多型多架戰機開展海上方向實戰化軍事訓練」是「繞台灣島巡航」,「針對的是島上台獨勢力及其活動」。

 

婚外情在中國:在共機繞台背景下,媒體披露,2018年6月,趙天麟助理陳建宏以「醫美/健檢」名義,安排交往10年的張姓女子與其閨蜜柳姓女子在當年6月來台,趙天麟陪同兩人前往九份觀光並留影。九份遊的影像和趙天麟與張姓女子其他親密合照共30餘幅,近日在網上曝光,也將繼續流傳。

 

學術研究靠中國:趙天麟2006年在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班的論文《大型運動賽事辦理模式與城市發展關連性之研究》被檢舉涉嫌抄襲兩本中國的大學學術論文,並有大量抄襲中國的網路資料來源。趙天麟表示,他的論文經過嚴謹比對,相似度僅10%。

 

趙天麟父親祖籍安徽,母親是花蓮人,1973年出生,當時黨外運動已經崛起。1987年台灣解嚴,趙天麟15歲。一般而言,1950年代到1960年代出生的外省第二代在成長過程中,從長輩口述中國經驗產生故國情懷,加上國民黨的黨國體制以教育和宣傳機器洗腦,比較容易形成中國情結──把對於大陸時期中華民國的懷念與認同,投射到紅色中國。1990年代以後出生的外省第三代,已是天然獨。

 

外省第二代走出中國結,大抵經歷過這樣的歷程:首先,正視國民黨戒嚴體制對個人和社會帶來的傷害,避免陷入斯德哥爾摩情結,而在心理上依賴加害者、接受加害者所傳遞的價值觀。其次,認清現實,從批判思考,像德國哲學家尼采所說,「重估一切價值」。

 

你的自我認同,決定他人如何看待你。台灣去中國化去得不夠,自認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在民調中仍然30%左右。建立充分的台灣認同,是得到國際相挺抗中的重要條件,攸關國家安全。

 

趙天麟的成長年代,未能深刻體會戒嚴體制之害,他可能也未經歷深刻的批判反省,對紅色中國仍抱著仰慕之情,學術研究靠中國、經濟主張靠中國,乃至婚外情也發生在中國。

 

不只是家務事的婚外情

 

趙天麟和張晴交往時,已具有立委身分,是台灣社會名人。他和張晴以自拍方式留下大量親密照片時,可曾想過這些照片他日都可能成為要脅他的材料、傷害他的炸彈?戀愛中的未婚情侶,最好不要留下親密照,以免他日感情生變,被對方拿來要脅,這是生活常識。何況,趙天麟的狀況是地下情,對方是中國女子。

 

中國對人民的監控無孔不入,凡是牽涉到政治的事,就有「組織」介入。如果你是一個知名的反併吞的獨派,必須認知:你最好避免和對岸的中國人有任何牽扯。你和中國人的私誼可能使對方受累,或是成為對方被迫刺探情報的對象。

 

已曝光的照片顯示,張晴好像被交付了任務,在各地和趙天麟自拍留影存證,用以向上級匯報。趙天麟和張晴交往時,雖然尚未進入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他是立委、活躍的政治人物,曾擔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大忙人必然經常接到電話,有無可能在張晴面前講電話,不經意淺露了機密?

 

趙天麟宣布退選後,他的妻子丁雅婷發表聲明,表示「我當年選擇原諒我先生,這次還是會與他站在同陣線」。他的婚外情已不是他的家務事,而是關乎民進黨抗中保台號召、國家安全。

 

眼看著藍營不斷丟出新資料、爆出新內情,真假莫辨,趙天麟事件是否會在大選中產生外溢效應,令人擔憂。聯電創辦人曹興誠日前接受電視節目專訪時指出,「台灣總統大選不只是獨裁與自由的選擇,更是為了自己生命財產的安全做選擇」。趙天麟既已退選,大選的抉擇,還是回歸到我們對自己生命財產安全的考量吧。

 

 

圖片來源:趙天麟臉書、三立新聞、讀者提供

 

最新新聞
孫瑋芒
自由作家、攝影人,出版有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散文集。曾擔任美國《讀者文摘》特約作家、報社編務主管。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