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文創 / 放文創
放.文創

39年前成立的MTV音樂頻道,讓人們從「聽」音樂轉變成「看」音樂

2020.08.03
17:36pm
/ 放言編輯部 資深編輯 廖明潔

1981年8月1日,破天荒地出現了一個專門播放流行歌曲MV的MTV電視頻道,很快就在美國甚至全世界的青少年之間流行起來,MV就此進入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

 

如果不是39年前的盛夏,有一個全天候播放MV音樂影片的專門頻道「MTV」誕生,今日我們所看到的全球流行音樂產業生態將會是完全不同的面貌。現在歌手有新作品發行時,除了音源要上架音樂串流平台,還一定要拍攝製作MV,才能經由影音平台廣為傳播,MV已成為歌手作品的另一張名片,到底MV是怎麼出現又如何演變成今日的生態的呢?

 



MTV頻道一出現就席捲全球青少年

 

音樂影片MV(Music Video)早期又被叫做「音樂錄影帶」,不過隨著「錄影帶」這個產品走入歷史,現在多稱呼為「音樂影片」或是直接以「MV」稱呼了。簡單來說,這種與歌手的音樂搭配的影像作品起源就是一種「影分身之術」的概念,1960年代末期電視日漸普及,當紅音樂人如Beatles根本分身乏術,沒辦法把英美兩地的電視節目邀約全部跑透,不如就把某次的表演錄影起來分發到其他頻道播放,既能節省舟車勞頓的時間又能達到宣傳的效果。1975年Queen合唱團為〈Bohemian Rhapsody〉所製作的宣傳影片,找了專門導演企劃拍攝還加上視覺特效,被認為是第一支真正的MV,如此做法也引起一些歌手起而仿效。到了1981年8月1日,破天荒地出現了一個專門播放MV的電視頻道,這個名為「MTV(Music Television)」的電視台,在當天凌晨12:01開播的第一支影片,很幽默的找來The Buggles樂團的〈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彷彿就是對此後幾十年音樂產業景象的預言。MTV電視台開播的時候一共只有100多支MV可供播放,為了應付24小時全天候播放的需求,他們找上各大唱片公司,表明願意免費為他們的歌曲錄製MV並在MTV電視台播放,多了這樣一個宣傳管道,歌手們當然支持。播放最新流行歌曲的MTV頻道很快就在美國甚至全世界的青少年之間流行起來,頻道上的用語、影像風格都成為青少年次文化的象徵,被酷酷的稱呼為VJ(Video Jockey的意思,相對於廣播主持人稱為DJ)的那些MTV主持人,也成為青少年的偶像。

 

唱片公司意識到MV在宣傳上能造成的威力,願意投入更多預算去製作,而為了在一首接一首播出的MV中脫穎而出,自然得想出各種新的創意、特效來吸睛,內容形式也從一開始單純的唱、跳,演變成有動畫、有劇情、宣揚各種立場等等,MV就此進入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人們也從「聽」音樂開始轉變成「看」音樂了。講到MV的創新和發展,一定要提到的就是西洋流行天王Michael Jackson,1984年他以50萬美金拍攝製作的〈Thriller〉是史上第一支有故事情節的MV,超過30年後的今天看來仍然頗為吸引人。1991年的〈Black Or White〉全長11分鐘,Michael穿梭在不同的城市民族中跳舞,最後運用新穎的「morphing」視覺特效,把不同種族的人臉融合變換,提倡四海一家的概念;1995年他和妹妹Janet Jackson合作的〈Scream〉花了700萬美元拍攝,是音樂史上最貴的MV;1997年的〈Ghost〉以39分32秒成為史上最長的MV,還列進金氏世界紀錄中。MTV電視台後來甚至把他們一年一度頒發的MTV音樂錄影帶大獎中的「音樂影片先鋒大獎」改名為「麥可傑克森先鋒大獎」來向他在音樂影片領域的藝術成就致敬。

 

 

華語音樂MV逐漸受國際青睞

 

回頭來看華語流行音樂的部分,華人地區早年都誤用「MTV」來稱呼音樂影片,其實就是受到MTV頻道的影響,甚至把租用光碟片在小包廂觀看的場所也稱做MTV;大約到了2000年之後,才逐漸把音樂影片都正名稱為MV。金曲獎1990年成立的第一屆就有設立了「最佳單曲歌唱錄影帶影片獎」,第8屆至第10屆一度取消這個獎項,到第11屆又恢復並改為「最佳音樂錄影帶獎」至今。很難明確說出第一支華語歌曲MV是哪首歌,在第20屆金曲獎頒獎典禮中,要頒發最佳音樂錄影帶獎項時,主持人陶晶瑩和侯佩岑表示,目前可以找到的台灣歌壇第一支MV是劉文正的〈飛鷹〉,現場播放的片段中,只見劉文正穿梭在陽明山的小油坑,冒著大風和厚重的硫磺煙霧對嘴演唱歌曲,中間還穿插著老鷹飛翔的畫面,復古的趣味逗得全場大笑;就歌曲發行的時間點1981年來推測,這很可能是劉文正為代表華視參與金鐘獎最佳男歌星獎競逐所拍攝的電視特輯中的片段,應該不算是真正的MV。而可以確定的是,大約到1986年左右,華語歌手發片拍攝製作MV已經算是一般普遍的現象了。

 

早期華語歌曲為了要賣音樂影片給KTV、卡拉OK的市場,多數都像「伴唱帶」一樣有大量「對嘴演唱」的畫面,不過就跟西洋音樂MV的進步演化一樣,很多MV現在已經是可以獨立於音樂之外的另一項藝術作品,也呈現出更多樣化的面貌,加上攝製技術進步支撐各種故事或概念能被實踐,讓MV所引起的話題性有時更甚於音樂作品本身。華語歌曲MV的創意和拍攝技術,近幾年也逐漸受到國際獎項的肯定,像是五月天的〈盛夏光年〉2015年在英國倫敦國際獎獲得MV類剪接銀獎。岑寧兒的〈哪裡〉MV用8000張靜態照片組成類似動畫的效果,獲得米蘭國際電影獎的肯定。蔡依林〈Play我呸〉以高彩度的畫面、嘲諷社會現況的劇情得到德國紅點設計獎的視覺傳達設計獎項;蘇打綠〈無與倫比的美麗〉入圍MTV日本音樂錄影帶大獎;〈故事〉則利用真人臉部掃描和動畫技術,把團員角色融入北京故宮典藏的自鳴鐘裡,入圍柏林音樂錄影帶獎;前述三支MV都是由陳奕仁導演主理的仙草影像企劃製作,他們最新的成績則是吳青峰〈太空人〉MV獲得有「電視奧斯卡」之稱的美國泰利獎的最佳音樂錄影帶、最佳導演、最佳美術指導三項金獎及最佳視覺特效、最佳剪輯、最佳3D動畫應用三項銀獎。廖人帥執導的張靚穎〈Dust My Shoulders Off〉MV,把多幅世界經典名畫融合在真人演出的畫面中,獲得德國紅點的最佳設計獎。

 

 

自從2005年YouTube成立上線後,MV有了一個更為自由觀看、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的平台。根據統計,千禧世代的年輕人在YouTube這類網路平台上觀看MV的時間,和他們花在社群媒體上的時間是差不多的;YouTube對MV造成的巨大觀看量,使得諸如Billboard排行榜、英國金榜等,在彙整排行榜數據時都不能忽略YouTube而必須把它的觀看次數納為計算指標之一。YouTube讓MV能更廣泛的傳播,對新世代的音樂人而言是最好的時代,但YouTube平台上同時在競逐觀看機會的,是從幾十年前一路到現在新發行的音樂作品及其他非音樂類型的海量內容,由此而論,現在卻也成了他們挑戰度最高的時代。

 

 

圖片來源:MTV頻道、翻拍〈Thriller〉MV畫面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