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新聞事件中受害的孩子,有些有家長在旁保護、有些有老師隨侍在側照顧,即便如此,他們都沒有真正的享有「安全」。《放言》認為成人有責任審視悲劇發生的成因與脈絡、檢視我們是否為孩子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
文/放言編輯部資深編輯 黨一馨
鼓勵孩子獨立,教導孩子不要理會陌生人、聽老師的話,「跟爸爸媽媽在一起不要亂跑」,孩子是否就能平安?這些年來台灣發生大大小小與兒童生命安全有關的社會案件:2012年曾文欽湯姆熊隨機殺人案、2015年校內北投女童割喉案、2016年小燈泡事件,幼小的生命在驚懼中逝去、事件中的加害人都尚存於人世。到了2018年,7月荒唐檢察官攜警闖入幼兒園、8月2日3歲童校外教學溺斃、8日又驚傳內湖隨機擄童案,這些新聞事件中受害的孩子,有些有家長在旁保護、有些有老師隨侍在側照顧,即便如此,他們都沒有真正的享有「安全」
《放言》認為成人有責任審視悲劇發生的成因與脈絡、檢視我們是否為孩子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針對內湖隨機擄童案,採訪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主任秘書陳素慧(以下簡稱教育局),內容如下:
問:這個事件牽涉到學童上下學的安全,日本學童自行上下學的風氣比台灣興盛,但從這個事件和現象(內湖隨機擄童案),是否國小學齡自行上下學還是堪慮?
教育局:從上學期開始,我們就有鼓勵一年級的學童配戴防身警報器,一旦發生緊急危險的事情,小朋友沒辦法自救的同時,他(她)的防身警報器可以警告行為人。另外一個很重要的目的,也是提醒周遭的人注意到說,有緊急的事情發生,進而協助小朋友處理這樣的危險狀況。
(圖片:防身警報器練習時會發出很大的聲響,建議家長訓練小朋友使用。)
問:套用在內湖隨機擄童這個新聞事件裡,防身警報器最佳放置地點在哪?
教育局:原則上我們都鼓勵學童掛在書包上,這需要宣導和學習,小朋友也要做一些檢查,要學習(練習)危險的時候要怎麼趕快讓它有聲響。
我們會利用學期初學生週會大集合的那種情境來做示範跟教學,越小的小朋友越需要經常看到這樣的教學、示範,老師也會示範壞人出現的一些情境、演練給小朋友看。
但防身警報器練習時會發出很大的聲響,在學校可能不適合大家一起練習,所以要勞煩家長帶回家時訓練小朋友去使用。
我們有設一個網站,你只要搜尋「防身警報器」,教學的流程、教案,都放在網站上面,老師只要下載,就可以教學,包括怎麼拉它、拉完它之後要趕快跑,這個教案已經設計成一個懶人包通通可以給老師自由的運用。
問:我們都希望校園是安全的,但像北投女童割喉案亦是在學校廁所發生。以政府的立場,鼓不鼓勵小朋友上廁所時帶著防身警報器?
教育局:如果上課這40分鐘,小朋友要單獨去上廁所,他是自己一個人,我認為小朋友應該帶著防身警報器。
問:有文獻指出學童放學時段風險高於上學時段,台灣現在學童「放學回家」的時間很不一致,例如課後照顧班有的4點下課、有的6點下課,安親班又不太一樣,上下學好像變成是個別的社會行為,會不會這也是風險的因素?
教育局:課後照顧班學校會開不同的時段,有的到5點半、有的到6點、有的到6點半、有的到7點,有些學校到7點可能只剩下零星個位數的學生。例如本來學校用三個班人數在辦課後照顧,到了7點只剩下一個班,人數相對變少。我們課後照顧班是有到7點的,只要你跟學校提出需求,從郝市長開始就有這樣的措施和政策。政府這部分的經費是有的。
另外,出了校園之後,我們有幾個措施可以幫助學童安全回到家,譬如教育局會訂一個「安全地圖」,安全地圖上會有愛心商家,學校會定期在學期初跟這些愛心商家做拜訪,希望學童如果來店裡面尋求幫助,例如小朋友可能沒有手機,商家能不能借他(她)打個電話,或是幫小朋友連絡家長,這些愛心商家都會做這樣的協助。開學後我們會發安全地圖,學校也會告訴小朋友,看到哪些貼紙的就是我們的愛心商家。
問:針對此類社會案件,社會大眾還可以努力什麼?
教育局:其實守護兒童上下學安全,實在需要鄰里的幫忙,下學期我們也會跟民政局區公所合作,邀請里長、鄰里來聽到防身警報器類似的聲音的時候,知道小朋友在求救,應該要主動出來幫忙看看是不是有什麼危險的狀況、協助小朋友脫離險境。另外,就小朋友上下學會經過的路線,學期開學前都會去做一些拜訪,也會跟警局打招呼,學校常常會設巡邏箱,就是希望警方在做巡邏的時候經常出現學童經常上下學的路線,學童走出校園後還是需要大家的幫忙。
(圖片:學童走出校園後的安全需要鄰里的幫忙)
《放言》撰寫一系列報導,每篇報導中都有一個需要幫助的孩子。成人有責任審視悲劇發生的成因與脈絡、檢視我們是否為孩子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期待社會不要遺忘每樁悲劇中犧牲的孩子,日後於任何角落辨識出孩子的需求,都能伸出援手。
延伸閱讀:
〈內湖擄童周男現於精神科住院治療 醫師李彥鋒澄清多數精障者沒有危險性〉
〈幼兒園「臨時」戶外教學3歲童溺斃 靖娟執行長林月琴:我們有未立案的資料,為什麼政府老是查不到?〉
〈林俊佑行徑引發校園安全省思 花蓮縣政府教育處:並非父母就能進幼兒園〉
(圖片來源:jcomp / Freepik、tirachard / Freepik、台北市政府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