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社會
放.新聞
社會

力擘能源轉型關鍵!台灣世曦打造第三接收站 同時兼顧環境保護

2020.12.30
16:40pm
/ 放言編輯部 林書妤

液化天然氣(LNG) 有著低碳潔淨的特色,將逐漸取代煤炭與核能,成為各國發電主力的趨勢。未來,天然氣發電將發展成我國發電的主要來源,據能源局推估未來需求量2025達2,291萬噸、2030年達2,542萬噸。

 

半個世紀以來,台灣經濟迅速起飛,背後支撐的是大量資源與環境的消耗,在能源高速消費的同時也帶來氣候暖化與空氣污染的副作用,節能減碳成為全球迫切的議題,台灣政府積極展開能源轉型政策,以減煤、增氣、展綠、非核為2025年目標,將發電結構調升為天然氣50%、煤30%、再生能源20%,確保在供電穩定的同時,兼顧降低空污及減碳的目標。

 



21世紀是產業發展狂舞的時代,亦是環保意識達到高峰的紀元,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研究指出,液化天然氣(LNG) 有著低碳潔淨的特色,將逐漸取代煤炭與核能,成為各國發電主力的趨勢。未來,天然氣發電將發展成我國發電的主要來源,據能源局推估未來需求量2025達2,291萬噸、2030年達2,542萬噸。

 

興建第三接收站 成為台灣能源轉型關鍵

 

受限於台灣資源有限,液化天然氣從國外進口後,為了讓超低溫(-162°C)的LNG從液態升溫汽化,必須汲取大量海水進行熱交換,隨後海水溫度降低後排出,稱為「冷排水」,冷排水使用前會經過三道潔淨過濾處理,水質純淨且終年溫度維持在22至24度,非常適合魚類養殖,在中油永安廠又被稱為「鑽石水」。

 

當液化天然氣船輸送至台灣時,「接受站」便扮演貯存和供應的重要角色。現階段全台灣僅有高雄永安、台中兩座接收站供應設備,利用率早已達到103%,因此,興建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以下簡稱第三接收站),便成為必要且急迫的建設工程。

 

致力保護環境 避開藻礁生態區 依法取得開發許可

 

 

台灣世曦肩負起第三接收站設計監造的重任,在「維護生態環境永續」及「經濟發展」間取得平衡,開發計畫不斷研擬修正,並協助中油公司依法取得相關開發許可。目前第三接收站開發已避開觀新藻礁生態敏感區,工業港採離岸配置,離岸約740公尺,開發面積也從232公頃縮小為23公頃,包含既有的13公頃填區、8公頃為台電既有的溫排水渠道、2公頃為工業區聯外道路,致力維護海岸生態。

 

從施工到營運期間,也依照環評承諾持續監測管制,經監測結果顯示殼狀珊瑚藻、小燕鷗、柴山多杯孔珊瑚、裸胸鯙等物種生態情形,現接段與施工前並無明顯差異,中油公司也投入大量生態保育經費(108年2,400萬、109年5,100萬),持續以最高的標準管控生態保育及環境保護工作。

 

提到第三接收站的選址的考量,台灣世曦港灣部副理王姵文說,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選擇落址於桃園觀塘的原因很多,除了能就近供應台電大潭電廠的供氣需求,紓解南、中氣北送的壓力;再加上觀塘工業區早已在1999、2000年通過環評,也已經完成5公頃的填築用地,在現有的基礎上,能有效地縮短第三接收站的興建工期,並即時供應大潭電廠及北部用氣,完成北、中、南分區供氣,相互備援調度的供氣計畫。

 

棧橋工程將生態影響降到最低

 

 

為了減輕對沿岸的藻礁地區的影響,工業港採離岸配置,向海延伸約740公尺,維持沿岸區海水交換,提供生態系統所需的營養鹽。連接外海的LNG卸收碼頭與儲槽區之間的「棧橋工程」,便顯得格外地重要。

 

負責棧橋工程的第二結構部結構技師許肇安表示,棧橋跨海域段全長為742公尺,設計理念除了考量中油公司所提出的管線配置規劃載重需求,更將後續維管需求與耐震性能納入考量,並以提昇耐久性為目標。為減輕對藻礁生態的影響,棧橋設計採大跨徑懸臂工法,避免在海域架設支撐,將海床影響面積縮小至1.3公頃以內;為避免基礎開挖破壞海床,橋墩樁帽基礎採用鋼箱圍堰工法施工;施工期間設置污染防止膜以免海洋懸浮物擴散,施工前也會再次確認落墩處無柴山多背孔珊瑚分布,必要時調整落墩位置,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力求符合對環評的承諾。

 

承載著能源轉型與守護環境的使命,第三接收站的新建計畫並不簡單,第二結構部計畫經理陳明谷說,整個計畫的時程非常緊迫,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內配合政策提出對環境影響最小的規劃方案及設計工作,使本計畫能在短時間內完成設計並順利發包施工,種種限制都加深計畫的困難度。但所幸台灣世曦擁有興建金門大橋的豐富經驗,對其相關工法及橋梁的考量也更能精準掌握。

 

向海延伸圍堤造地 沉箱作業突破全國最大規模

 

 

身為台灣能源轉型的關鍵,配合台電大潭電廠機組新建期程,第三接收站將目標設在111年底將先行供氣,負責第一線興建計畫的營管部計畫經理陳謙武指出,目前工程執行分為圍堤造地新建工程及棧橋新建工程。圍堤造地工程的部分有:4,431公尺南北防波堤工程、2,702公尺海堤工程,皆採沉箱式結構,總計282座沉箱;LNG碼頭共需21座沉箱。

 

為了能使棧橋長時間抵禦外海的颱風及波浪,沉箱的重量及尺度必須有足夠的重量及高度,第三接收站製作的沉箱,單座重量達2,605~9,864噸,單座高度為13.5~25公尺,總需數量為303座,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的沉箱工程,正於浮沉台船上24小時不間斷地戮力製作中,單月平均可完成十座。

 

現場講究安全至上 施工須經縝密研擬

 

 

會選擇在38公里外的台北港製作沉箱,港灣部資深協理張欽森表示,有鑒於觀塘沒有足夠的腹地可以施作,加上要保護觀塘脆弱的生態海岸,所以才選擇在台北港製作後再進行拖航,但沉箱拖航的過程,又是另一項安全性的考驗。陳謙武經理也提到施工現場千變萬化,很多狀況都是想像不到的,需要經過嚴密的計算,輔以海氣象觀測系統及助導航系統,做好完整的安全措施,以確保安全無虞。

 

窺見第三接收站的新建過程中,除了讚嘆工程浩瀚之餘,更值得關注的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台灣世曦是如何兼具環境保護,將設計監造工程視為履行社會責任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台灣世曦提供/記者原萱容攝影)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