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社會
放.新聞
社會

帶著專業回歸人本,擁抱公益實踐樂活

2024.04.19
11:58am
/ 放言編輯部 劉修齊

穿梭於內湖陽光街的樓房中,便能看到「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龐大的建築體佔據街角一隅,這棟被玻璃帷幕包裹的灰底辦公大樓記載著台灣近半世紀以來的建設史,從交通道路到都市計畫等各類工程發展,默默無聲地支援著台灣的建設與發展。

 

近年來,台灣世曦除了致力於持續推動各項工程,還以公益關懷搭建著台灣的美好未來。在一路的公益踐行中,世曦走入災後最迫切也最危急的地區中,以專業輔佐漫漫長的重建之路;並透過產學合作,讓更多有志於投身建設業的人才,能夠拓展新知、學有所得;另外,台灣世曦憑著使命必達的精神將資源挹注到偏鄉,支持著嬰幼兒的成長。這也讓許多人看見,台灣的海角天涯與長遠未來,世曦始終相伴。

 



千里奔赴,搭建傳遞人情的橋梁

 

2022年9月17日晚間,台東縣關山鎮發生了芮氏規模6.4的地震,當晚全台皆能感受到劇烈晃動,且陸續有餘震發生,18號下午,池上鄉又發生了芮氏規模6.8的地震。花蓮縣玉里鎮、富里鄉陸續傳出橋梁及房屋倒塌、交通設施損毀等消息,災情不斷地被刷新在各大媒體報導中,地震發生時,台灣世曦董事長施義芳因出國洽公而不在台灣,但仍心繫災情,第一時間調派同仁前往勘災。當時,第一結構部、第二結構部、運輸土木部、鐵道工程部與無人機小組同仁皆前往花東進行第一手探勘與分析。

 

此次勘查地點包括高寮大橋、崙天大橋、玉里大橋、玉長大橋、台鐵東里車站、玉里鎮春日國小等,透過無人機空中攝影及同仁們地面攝影影像回傳,建立對災情的第一線紀錄。之後,台灣世曦結合學界及技師公會的力量,無償地提供專業上的建議與協助,在2022年10月份土木水利會刊刊載了一篇特別報導——918花東地震橋梁震害調查及其成因分析,報導內詳細記載了勘查橋梁之損害情況、災損原因探討、震害橋梁重建、補強之一般性原則及修復之建議。

 

 

關鍵時刻,貢獻專業傾力勘災

 

此報告提及對位於地震帶及颱風多發的台灣,當工程建設面臨地震與氣候(如豪雨、風災)的交互影響,並承受極大連鎖性、複合型的災害風險時,往往超出原防禦設施及防災對策之限制,嚴重影響居民的安全。因此,黃炳勳副總經理說明該報告從宏觀面及橋梁構造細節兩個層面,提出橋梁震害修復的建議,「宏觀上,首先是強健重要交通網路上之橋梁韌性(災後復原性),健全交通網路的餘裕度,使地震過後也可發揮路網的基本運輸功能,盡快恢復當地居民的交通」。但僅有恢復路網運輸、填補當地交通需求是不夠的,黃副總接著補充:「另外,近斷層橋梁的耐震防災也很重要,我們建議跨越斷層之橋梁可以改採路堤構造或簡支梁來吸收長期地盤錯位,或採用長跨徑橋梁直接跨越斷層;橋梁宜採用橡膠支承、隔減震支承或材質較輕的上部結構以降低上部結構慣性力對下部結構的影響,此外,下部結構亦須符合韌性設計之需求,以避免橋墩倒塌」。

 

除了宏觀面的專業建議,在微觀層面中,黃副總也就本次勘災所見橋梁震損之樣態,歸納了幾點關於橋梁構造細節之提醒:「第一,支承、移動間隙、止震塊與防落長度應相互為用,讓橋梁耐震能力達到最佳狀態;第二,橋台設計應嚴謹,避免逕以橋墩搭配擋土牆方式設計;第三,圓形箍筋端部重疊細部處理應謹慎,以滿足韌性需求;第四,設置防撞鋼板應避免引致應力集中,建議未來防撞鋼板可以全環繞方式施作」。悉心以專業指導,並搭配圖片、影片講解,也讓在場沒有專業背景的人理解到每一大型建設並不是只有冷冰冰的鋼筋水泥。嚴謹的結構與條理式的思考,背後蘊含著無限的人文關懷,成為土木工程的溫暖底色。

 

 

由於台灣的天然災害頻繁且無法避免,在進行所有基礎性重大工程時,都需考量自然災害可能導致的影響。最後,黃副總語重心長地總結:「建設是必須一直不斷精進知識與技術的產業,有了穩固、安全的建設基礎,才能夠讓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安居、樂業。震後橋梁重建應針對橋梁破壞原因詳加檢討,依橋梁震害模式與所處環境擬定結構形式,才可避免重蹈覆轍」。

 

產學接軌,親臨高雄港工程建設

 

台灣世曦施義芳董事長向來非常重視防救災這一類具機動性、專業度要求高的緊急特殊需求公益活動,同時關注於產學合作,如與各大專院校簽署產學合作備忘錄、設立獎學金、提供實習機制等,以培育未來具理論知識與實務經驗之工程人才,深植工程建設的基礎。

 

 

2023年,高雄科技大學、台灣世曦與臺灣港務公司高雄分公司合作,安排高雄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師生約130餘人參訪高雄港之「第七貨櫃中心」、「旅運中心」及「大港橋」。參訪行程主要由台灣世曦及高雄科技大學共同籌劃,並因得到高雄港務分公司的協助,特別安排搭乘了高201貴賓郵輪,充分享受同舟之樂。

 

高201貴賓郵輪由棧貳庫出發,首站先來到「第七貨櫃中心」,高雄港務公司導覽員陶中桂小姐及台灣世曦蔡同宏經理娓娓道來港區的發展歷史與建設、貨櫃中心及在港灣工程上的各項可能性和前瞻性、以及如何在良好發展的同時減少污染、節能減排和兼顧生態保護。隨著郵輪繞行高雄港,眼前的龐大貨櫃船使同學們深刻理解港口在全球貿易中的關鍵角色。另外,蔡經理同時也介紹港灣沉箱,透過將巨型箱型結構沉入水底,構築防波擋浪堤與碼頭岸線,使每位同學對港灣工程烙下深刻印象。

 

第二站來到「高雄港旅運中心」,高港公司工程處林育信處長於現場熱烈歡迎大家並開場引言,而旅運中心是目前全台唯一以全3D曲面帷幕設計的綠建築,為了營造波浪的意象,建築外部的曲面牆以錯綜複雜的方式構築藝術美感,也讓同學驚呼「能夠想像建造過程中的困難與挑戰」。同學提到高港總工程司鄭智文博士於参訪前至系上舉辦的系列講座,將旅運中心背後的故事及玻璃曲面施工的精細度,以有趣的方式於課堂中仔細說明,同學們自是印象深刻;誠如台灣世曦參訪策畫帶隊的企劃部高級專員劉彥男回憶起當時同學們的心得,同學們紛紛表示:「平常我們看到這樣的建築體上有曲面帷幕,感到美麗驚豔,但要做到這樣,曲面的製作對施工精細度要求很高,工程人員不畏困難,用心的將許多切割單元一塊一塊拼湊起來,才能有今日的突破。」

 

透過本次學生們實際走訪「躍然紙上」的旅運中心,而非僅是課堂講解,如實呈現專業理論與實績作品的完美結合。

 

港都建設,埋下營建學子心中的小小種子

 

最後參訪的「大港橋」是亞洲最長的跨港旋轉橋,為連接駁二藝術特區與蓬萊商港區的重要通道,同時也是國內首座水平旋轉橋梁。橋梁頂棚以貝殼海豚元素設計,搭配抗蝕防潮的FRP構材,優雅輕便的斜張橋造型旋轉橋不僅世上罕見,更是高雄水陸遊憩雙棲的景觀新亮點,橋梁開放後,已為高雄港市帶來觀光遊憩人潮與巨幅經濟效益。尤其在水上建造且要讓一個一百一十公尺的橋樑旋轉真的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高科大陳懿佐教授特別說明在中間旋轉的高塔橋墩基樁的深度打到地下約八十公尺,工程難度相當的高。

 

工程參訪後,也為同學們舉行了一個便當餐會,餐會期間台灣世曦南工群蕭秋安副總及莊明哲資深協理除了分享自身工程經驗外同時也鼓勵同學,而同學們也紛紛踴躍上台分享這次參訪的感想:

 

「今天的參訪是本學期最後一次的參訪,也是這學期中最精彩的一次參訪。真的很幸運能夠搭上貴賓船遊高雄港,以前在高雄搭船都只有從鼓山輪渡站到旗津,從沒有想過能看到不一樣的高雄,從不一樣的角度看到高雄港,感覺到非常的新奇且開心!」

 

「總體而言,這次高雄港灣工程之旅不僅是一次卓越的學習機會,更是一場豐富多彩的冒險。感謝所有參與者,讓我有機會近距離了解港灣建設、戰艦陣容以及高雄市的獨特之處。」

 

「這次高雄港的參訪不僅擴展了我的知識面,也讓我更加了解我們國家在海運、國防和經濟發展方面的強大實力。非常感謝籌辦的老師和各位工作人員,使得這次參訪成為一個難忘的學習經歷。」

 

而提出本次構思安排的陳懿佐教授及李正剛特聘顧問特別說:「這個便當餐會雖然簡單,但很有意義,很可能是這屆營建系大三同學此生最多同學共聚歡樂的餐會」,也相信本次整個過程會未來會帶給同學們美麗的回憶。

 

這次參訪著實擴展了學生們的工程視野,也提供了學生們與業界專業人士交流的寶貴機會,高雄港的開闊與絢麗在許多學生心中留下精彩的一頁,並讓師生們除了高雄港分公司服務做事態度及建設外,也更認識了台灣世曦,有許多同學甚至表示冀望能在大四時選擇到台灣世曦實習,畢業後也非常希望能直接成為正式員工,這也將為台灣工程顧問業注入更多優秀的人才,相信以這種多元產學合作彼此交流的方式,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實務能力,同時也為工程顧問產業培育更多優質人才,創造雙贏的局面。

 

 

不忘初心,散播最無私的關愛

 

 

談到台灣世曦未來公益展望,同仁紛紛表示,由於台灣世曦董事長施義芳從小在鄉下長大,非常有感於早期鄉下人養兒育女之辛勞,所以對孩童、學子的公益活動,他總是親力親為、大力推廣,帶領同仁自「根本」培育家園。台灣世曦同仁逸儒分享:「董事長平時很忙,但跟公益有關的活動都必定親自排出時間參與。像是哈拿之家的拜訪,施董面對幼小的孩童都不自覺地露出溫暖的眼神,也看到平時雷厲風行的施董私底下溫柔的一面。」

 

每年台灣世曦與子公司光華皆會擇定幾個國內公益團體進行捐款,近三年捐贈主力為育幼院0~2歲的失依嬰幼兒,像主要收容0~2歲以下無依寶寶的哈拿之家是花東重要的失依嬰兒庇護所,過去台灣世曦曾與哈拿之家合作三年,希冀能夠讓等待「家」的孩子們得到充分的愛與關懷。如同台灣世曦同仁逸儒所提到的:「其實我們在推廣公益活動時,也考慮很多面向,但為什麼選擇這些只有0~2歲的小朋友呢?畢竟,即使董事長年年都會親自參訪、與小朋友互動,但小朋友們是不認得我們甚至意識不到我們有在幫助他們的。也是因為如此,才能看出董事長的用意,即『付出並不是為了讓他們記得或是期待他們的感謝或回報』,只要這些捐款能夠守護脆弱的、弱勢的孩童平安長大,對於董事長而言,那就非常足夠。」台灣世曦不僅致力於改善「當下」的生活環境,更放眼數十年後台灣的未來,捲起衣袖協力用心培育幼苗們。

 

無論是深山還是偏鄉,總有台灣世曦的足跡,如同從救災到建設,總能看見台灣世曦同仁們默默付出的背影,如同企業精神中所載「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與大地對話,創造人與土地的和諧與永續」,施義芳董事長在執行各項公益行動時也強調:「這是台灣世曦同仁們的愛心,就算是千里也要送到!」因此,即便是深山峻嶺,只要有需要台灣世曦的地方,台灣世曦一定使命必達!

 

 

圖片來源:放言編輯拍攝、台灣世曦提供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